唐招提寺鑒真文物與東山魁夷隔扇畫展在滬揭幕 展品跨千年,堪稱一部微縮版中日文化交流史
“滄海之虹:唐招提寺鑒真文物與東山魁夷隔扇畫展”昨天在上海博物館拉開帷幕。作為該館2019年度的壓軸特展,該展覽首次向中國觀眾展示了唐招提寺珍藏的五組11件與鑒真生平活動有關的珍貴文物,以及日本畫家東山魁夷為寺中供奉“鑒真和尚像”的御影堂繪制的68面隔扇畫。這些展品年代從8世紀到20世紀,橫跨1200年的歷程,堪稱一部微縮版的中日文化交流史。
說到中日友好的象征,有著1200多年歷史的唐招提寺不得不提,學界甚至有觀點認為,唐招提寺的歷史就是中日友好的歷史。唐招提寺位于日本奈良市,由東渡日本的中國唐代高僧鑒真和尚親手興建,是日本佛教律宗的總本寺院,具有濃郁的中國盛唐風格。
據史料記載,由于遷都京都,8世紀以后奈良的許多寺廟逐漸衰敗,但鑒真帶去的三千佛舍利使唐招提寺在12世紀之后再次復興。本次展出的“金龜舍利塔”,便是為供奉這些佛舍利而鑄造。此外,描繪鑒真弘揚佛法、壯烈人生的《東征傳繪卷》,宋刻本與和刻本的佛教典籍《一切經》,以及日本室町時代(15世紀)的設色畫軸“鑒真和尚畫像”等,都無聲地訴說著鑒真與中日文化交流的不解之緣。
除了五組11件與鑒真相關的古代文物,此次展出的68面由日本著名風景畫家東山魁夷創作、置于唐招提寺御影堂內的隔扇畫,也是中日友好交流的見證。東山魁夷為創作這些極富歷史意義的隔扇畫,從1971年起研究鑒真的生平與唐招提寺歷史,遍訪日本的名山海景,于1975年5月完成了《山云》和《濤聲》。他三次游歷中國的自然名勝,吸取中日古代繪畫藝術的精髓,將其胸中的情與景完美地交融在畫作中,于1980年2月完成了《揚州熏風》《桂林月宵》《黃山曉云》,最后在坐龕內部繪制成《瑞光》。
這68幅作品,從構思到制作完成花費了東山魁夷10年心血,是他創作生涯中的一個里程碑。據此次展覽的內容策劃金靖之介紹,御影堂內供奉著“鑒真和尚像”,每年只開放三天,觀眾能真正看到這些隔扇畫的機會極少。眼下正值唐招提寺全面修整之際,于是促成了它們的中國首秀。布展時,工作人員特地以御影堂建筑為本體,按照原來的格局設計展廳,基本復原了隔扇畫的室內場景,讓觀眾身臨其境。
此外,展覽還展示了書法家趙樸初的兩幅書法作品,以紀念其在上世紀80年代積極促成唐招提寺鑒真和尚像回歸故里的善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