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滬劇院遷址“白公館”,打造市民共享的海派文藝空間 新址系鄔達克起步時期重要建筑作品,建成距今正好100年
上海滬劇院昨天在其新址、有著百年歷史的“白公館”上演精彩首秀——一場沉浸式的滬劇交響演唱會。這也是第五屆上海滬劇藝術節的閉幕式演出。只見身著西裝旗袍的演員從洋樓緩緩走下樓梯,庭院景致與吳儂軟語在冬日的傍晚相映成趣。上海滬劇院院長茅善玉更是久違地奉上其成名作《璇子》中的《金絲鳥》,令觀眾著實驚喜。而上海滬劇院也將以演出為起點,努力將新址打造成集傳習排練、創作演出、展覽展示為一體的海派文化新地標。
“浮云散,明月照人來。團圓美滿今朝最。”在上海老歌《月圓花好》的歌聲中,上海滬劇院青年團2006級和2013級的青年演員緩步來到門庭花園,身著旗袍裊裊婷婷,而身后伴奏的交響樂隊則呈一字落座洋樓的門廊之中。對于這一批95后、00后青年演員來說,能夠在畢業不久就進入全新的傳承地,不必擠在老舊的排練廳,無疑成為傳統文化復興的受益者。演出中,《大雷雨》《碧落黃泉》《董梅卿》《日出》《石榴裙下》《雷雨》《璇子》《魂斷藍橋》等經典唱段次第上演,令觀眾仿佛置身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品味海派文化的旖旎風情。
滬劇院即將入駐的這座“白公館”,是著名匈牙利籍建筑師鄔達克起步期的重要作品之一,位于汾陽路150號衡復歷史文化風貌區內,建成于1919年,距今正好有著100年的歷史。作為仿古典式花園住宅,這座小洋樓具有典型的法式文藝復興風格。步入其中,無論是洋樓門前的水池花園,還是洋樓內部的旋轉樓梯、觀景露臺都讓人流連忘返。昨天也是其修繕完成后的首次亮相。
正因百年建筑的珍貴,滬劇人并不打算關起門來獨享這一方雅致空間,而是將其打造成為面向公眾開放的展示展演空間。步入一樓,以圖片多媒體展示的方式,將上海滬劇院與“白公館”建筑的前世今生娓娓道來。據工作人員介紹,一樓作為上海滬劇傳習館將實行預約制,免費向公眾開放,使其成為與上海市民游客共享的海派文化藝術樂園。三樓則將作為滬劇大師工作坊,入駐一批有影響力的滬劇藝術家,以名家效應推動滬劇傳承發展。而日常排演所需的練功房等空間將集中在“白公館”隔壁的2號現代建筑中,最大程度地保護歷史建筑。
據悉,上海滬劇院將于年后完成遷址工作,完全入駐新家。屆時,百年滬劇與百年歷史建筑交融對話,為上海留住一抹都市的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