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民族團結的中國故事 —— 評電視劇《都是一家人》
沒有創新就沒有藝術的生命,創作最可貴的品質就在于獨出心裁,電視劇《都是一家人》的創新性表現在突破了此類題材創作的藩籬,成為新時代反映城市里各民族生活電視劇的扛鼎之作。這是變動的現實生活催生的結果,也是藝術家敏銳心靈感悟的收獲。《都是一家人》在內容上有很強的開拓性,作品從當代民族生活與民族工作遇到的新事物入手,通過沾滿現實生活泥土、冒著百姓生活汗珠的一個個生動故事,反映民族工作的艱辛不易,春風化雨般地講述了黨的民族政策的強大生命力,謳歌了各族同胞為幸福生活共同奮斗的努力和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凝聚力。
劇作生動反映了城市民族工作面臨的多重矛盾、主要問題,為觀眾繪制了一幅改革開放前沿地帶的大城市里各民族生活的全景圖、“細密畫”。在萬花筒般眼花繚亂的生活圖景中,我們看到了不同民族異地安置、融入城市、就業生存、搬遷改造、教育醫療等方方面面的生活。同時,劇作也延展表現內容,反映了對口支援、精準扶貧,聚焦黨和國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一帶一路”建設的偉大事業。在劇中,云海市幫扶阿佤山茶葉種植中的生態保護,看上去是扶貧中遇到的問題,實際上歌頌的是以越永強為代表的共產黨員的初心與堅守。作品描繪的由外來務工者變成城市公民,到阿佤山的脫貧扶貧事業,由一村一個大學生不再是夢想,到義務教育實現等具體而微的變化,對我們國家正在進行的偉大事業做了形象概括和提煉,展現了新時代民族團結的新故事,給人以很強的鼓舞。
成功的作品無不凝結著創作者對生活的高度提煉和概括。生活在繁華大都市里的人們,誰沒有去過拉面館、沒有吃過新疆烤肉串和馕?誰又沒有聽過長調、馬頭琴演奏,看過少數民族的歌舞表演?但我們習以為常,沒有想到在這些習焉不察的繽紛日常背后,藏著許多精彩故事。描寫那些固定于一定區域內的少數民族的生活,那些農村牧業一時一地的生存發展問題,曾經是少數民族文藝創作取材的主河道。其實,這些題材已遠遠不能涵蓋當今社會生活劇烈變化所包蘊的內涵,社會轉型,經濟生活發展,就業結構調整,人口流動加劇,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與日俱增,而少數民族生活的新律動新變化,正是民族影視創作所面臨的新課題和新的生長點。
電視劇《都是一家人》播出后獲得各方好評,得益于有一個來自生活的出色文學劇本。編劇景宜文學創作起步很早,她在中短篇小說、報告文學、影視劇本等多個領域辛勤耕耘,她創作的文學作品獲得多個國家獎項,她擔綱編劇的電視劇《茶馬古道》《茶頌》《金鳳花開》《絲綢之路傳奇》和《都是一家人》均已登陸央視黃金檔,社會反響強烈,曾贏得了多個“五個一工程”獎等各類獎勵。景宜始終秉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信念,長期與基層各族群眾在一起,不是行進在采訪采風的路上,就是奔忙于同劇組奮戰一線的創作路上,她的創作追求始終與各族人民的歷史現實血脈相連,注重揭示多民族文化和命運共同體的深層原因,是祖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不倦的歌者。比如,《金鳳花開》以白族姑娘李金鳳和訪問團警衛連連長張東海的愛情故事為主線,塑造出為民族平等、團結進步而奮斗的人物群像,至今為人們稱頌。以抗戰進入最艱苦階段、各民族商幫化解前仇恩怨為題材的電視劇《茶馬古道》,已經成為抗戰題材的經典之作。景宜的創作始終自覺追求與堅守現實主義精神,新作《都是一家人》就是一個生動例證。關心城市少數民族問題已有20余年的景宜無疑抓住了這些新變化對創作的最新啟示,使她的創作獲得了新的視角、新的人物、新的主題。
作品如果沒有生動感人的人物形象,就等于沒有血肉和靈魂。《都是一家人》中最生動鮮活的靈魂就是民宗局干部越永強。由林永健飾演的越永強是一名軍隊轉業干部,由不會做民宗工作成為行家里手,與城市外來少數民族打成一片,在嘔心瀝血、無私奉獻的努力中實現了人生的價值,與少數民族同胞、與自己的事業產生了血肉難分的深厚感情。他就像一滴露珠,反射出我國當代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榮光與無窮魅力,具有很強的人格力量。
同樣,以阿拉木罕、庫爾班、馬有福、桑嘎、楊水蘭等為代表的各民族人物形象,構成了民族題材電視劇的另一斑斕色彩,各民族一家親的情誼,在這些人物身上得到了很好的體現。阿拉木罕攜子由新疆遠道尋夫,后在大城市創業打拼,一步步成長為社區少數民族工作骨干,形象地反映了黨的民族政策的英明。她既是黨的民族政策的受益者,更是黨的民族政策的維護者、支持者和實踐者,可愛可信,有血有肉。而她的丈夫庫爾班為人耿直卻易于沖動、易受誘惑,不斷接受著生活的教育與洗禮,一點點地變化和進步,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劇中另外一個有趣有魅力的形象是郭達飾演的馬有福,他自私狹隘,卻充滿孝心,他斤斤計較,卻頭腦靈活,面對社會的關愛、溫暖和現實的感召,他逐步克服了愛打小算盤、唯利是圖等毛病,也慢慢地找到了自己的真愛和人生的價值,在自己富起來后,又幫助貧困地區的農村開辦拉面技術學校。這個角色身上反映了生活對他的教育,凝結著民族工作者的心血,很有典型性和感染力。
《都是一家人》對云南和新疆少數民族生活的生動描繪,使作品富于濃郁的民族風情和地域色彩。作品充沛的現實主義力量,更在于表現了現實生活長河的雄渾滄桑。劇作告訴我們,社會生活和人民生活的腳步從未停歇,城市在變化,農村在變化。多個少數民族家庭在一個現代化城市中逐步走向安居樂業的涓涓生活之流,那滌蕩著生活塵埃的時間之流,如大浪淘沙般磅礴向前,給人以溫暖的回憶,給人以時光沖刷之感。作品塑造的越小玲、玉山、麥麗婭、阿迪力、艾洛、葉娜等年輕人形象,朝氣蓬勃、銳意進取、奮發有為,讓人們看到了國家的美好前景、人民生活的美好前景。
(作者為《文藝報》總編輯、文藝評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