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有“三寶”,琺華器、澄泥硯、推光漆器 古老技藝 精彩復現
圖片由上至下分別為:琺華牡丹瓔珞紋梅瓶、澄泥硯荷塘月色、推光漆器鳳凰戲牡丹
12月10日,第四屆山西文博會落幕。本屆文博會共有來自15個國家和地區、25個省區市的千余家企業、萬余種展品參展。被稱作山西“三寶”的琺華器、澄泥硯、推光漆器成為明星展品。
“這顏色真是漂亮啊。”在晉城展區,一只琺華蓮池鷺鷥紋罐讓參觀者們連連稱贊。
“隔釉見胎,芝麻開片,藍如寶石之藍,紫如深色紫晶之紫,將琉璃的色彩做到極致就是琺華。”這只紋罐的主人、朝元窯琺華創始人張勇勇轉頭向參觀者介紹。
元代創燒于山西陽城、高平一帶的琺華,在清雍正以后斷燒。“琺華多為宮廷使用,在國外都有很大影響,但是現在國內留存的琺華器不多。”琺華工藝的失傳讓高平人張勇勇遺憾不已。
從2008年開始,張勇勇和他的團隊開始籌備復燒琺華。翻閱大量書籍、走訪老工匠、跑博物館,反復調試,終于在2017年試燒成功。“琺華斷燒主要就是因為釉色工藝失傳,現在我們已經有50種不同的色系了,每種釉色都經過上萬次的調試。”張勇勇介紹,現在他的團隊已經創作出羅漢禪定像、案頭獅、梅瓶、大型琺華造像等一系列產品。
琺華的復燒成功讓斷燒近300年的傳統技藝得以傳承。同樣的故事也發生在絳州澄泥硯身上。
“澄泥硯的燒制要經過采泥、澄清過濾、做胚、雕刻等幾十道工序,它發墨快,不傷筆毫,一方好硯臺的關鍵就在這汾河泥……”為參觀者講解澄泥硯制作工藝的是藺濤。
絳州澄泥硯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從中唐起歷代皆為貢品,其制作工藝于明末清初失傳。1986年,藺濤跟父親藺永茂恢復絳州澄泥硯制作技藝。近10年鉆研,上千次試驗,多方請教學習,終于試燒成功。“第一窯燒了三方小硯臺,高興得不得了。”回憶起當時的情景,藺濤不禁感慨,“我父親將一輩子獻給澄泥硯,那一刻覺得值了。”
2008年,絳州澄泥硯制作技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藺濤現在也已經培養了20多個徒弟。“傳統技藝怎么創新、怎么跟時代結合也是我們在思考的問題。”藺濤說。
平遙推光漆器在唐代即有盛名,位列“中國四大名漆器”之一,用的是從漆樹中分泌出來的天然大漆,滴漆入土,千年不腐。2006年,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說起髹飾技藝,平遙唐都推光漆器博物館講解員武容清打開了話匣子,“髹漆時,每件推光漆器要上5道至8道漆。最關鍵的一步是用手掌推磨出光,就是用頭發絲抹上豆油打磨光滑,最后撒上磚灰面,用手順著一個方向推磨出光亮如鏡的漆面……”
“我們的設計團隊有國家級大師、省級大師,也有民間藝人,家具、屏風、旅游紀念品、油漆彩繪這些產品都有涉及。”武容清所在的平遙唐都推光漆器有限公司成立已有7年,目前正在建設產業園。產業園集生產銷售、展覽收藏、研發培訓、旅游觀光、創業孵化等功能于一體,推光漆器在生產中得以傳承。
“要想更好地做好非遺傳承工作,還是得在人才培養上下功夫。”山西省文旅廳巡視員李榮鋼說,山西正在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工藝美術人才培訓計劃,并將其納入“山西省全民技能提升工程”,計劃用3年時間培訓相關從業人員,全面提升非遺傳承人的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