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歌劇如何既讓大眾喜愛,又能登上世界舞臺中央
論壇期間舉辦的“現代歌劇群英會——英法德中歌劇精選”系列演出,圖為參演作品法語獨幕歌劇《人類的聲音》劇照 北京大學歌劇研究院提供
“前兩天遇見一個北京人藝的朋友,他說在排新戲。我問他有人看嗎?他說他們有一個觀眾群,一個新戲一出來,一包場就出去了,要票得提前定,不像歌劇,得捧場。我就呆住了,還有這好日子呢?由此我想,我們不僅僅需要歌劇理論,怎樣讓觀眾走進劇院、愛看歌劇,這在當前很重要! ”即便當下業界正在為一向曲高和寡的歌劇近幾年正在迎來前所未有的“歌劇熱”而振奮,但在日前由北京大學歌劇研究院、北京大學人文學部、中國歌劇研究會主辦的第四屆“北大歌劇論壇”上,著名編劇、詞作家韓偉此言一語道破當下中國歌劇在熱潮涌動中依然面臨的現狀和挑戰,而這也是聚焦“歌劇在當代和現代”的此次論壇期待觀照和探討的。正如北京大學歌劇研究院副院長蔣一民所言,“歌劇不僅是專業的,而且是人民的” 。
“總體而言,現代歌劇的發展喜憂參半,既有突出的成就,尤其是產生了捷克的雅納切克、奧地利的貝爾格、英國的布里頓三位最突出的現代歌劇代表人物,也存在不可忽略的問題,特別是由于音響的不協和性增加而與普通觀眾產生隔閡。 ”上海音樂學院教授楊燕迪認為, 20世紀以來的世界歌劇景觀呈現出有別于傳統歌劇生態的一些突出特點。在“保留劇目”體制趨于穩定甚至固化的條件下,世界范圍內的歌劇生活不是以新創作為主要驅動力,而是轉向導演、制作的創新和以前的劇目尤其是巴洛克歌劇的復興。“20世紀以來,幾乎所有的音樂語言探索和風格流派都在歌劇創作中留下印跡并推出重要劇作,如印象主義、表現主義、新古典主義、新民族主義、簡約派等,也在思想意旨上與現代人文思潮保持同步。 ”
結合國際現狀及中國歌劇發展軌跡的反思,楊燕迪對中國歌劇的未來走向與前景給出個人建議。他指出,中國歌劇的發展應在世界歌劇發展的總體格局中尋找準確定位,在思想和立意方面,要從世界的視野中反觀和定位自己,不能關起門來自己做事,以中國的故事講述和探究普遍意義的人性才能走到世界中去,這是世界歌劇經典留給我們的經驗。針對民歌、戲曲以及我們強大的中國古典文學等豐富的本土資源要進行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要吃透傳統,同時又要立足當下。勇于借鑒和汲取世界歌劇的有益經驗。西方經典歌劇和現代歌劇的優秀經驗,我們吸取得還非常不足,諸多經典歌劇在中國還沒有演過,特別是現代歌劇的優秀佳作,我們還了解不多,理解不深。同時要在歌劇制作、觀眾培養和多方協作等方面進行積極而合理的探索。同時楊燕迪指出,針對國內觀眾,我們要照顧并關懷國內觀眾群的聽賞與觀看習慣和經驗,在歌劇音樂的創作上面應盡量偏重可聽性和旋律感,但不要放棄有意義的音樂語言探索與創新。把握好其中的尺度、平衡和分寸是對創作家的考驗。
“相比于專家視角,我希望業界的朋友們更重視消費視角。 ”中國對外文化集團有限公司新聞總監王洪波從歌劇觀賞的專家視角與消費視角兩個維度對比指出,歌劇觀賞客觀上存在著專家視角和消費視角的不同。專家意見和消費者意見可能會有時間差,有時是專家領跑,有時是觀眾走在前面;專家經常會更多地追求藝術上的創新和技巧上的進步,消費者則通常會一語中的評價優劣,說出喜歡還是不喜歡;專家意見和消費者意見的區別,有時候也表現在知識與專業儲備上的差異。
“專家視角相對于消費視角,往往有更專業的探討、更深刻的反省。但面對市場、面對觀眾的歌劇藝術,在今天尤其需要有更多消費視角的考量。同時我也相信,消費視角下同樣也是有文化擔當和社會擔當的。把藝術和消費對立起來是錯誤的,所以我反對把專家視角和消費視角對立起來的思維。但在中國,很多專家是劇團和藝術生產者方的代言人,而非消費者觀眾一方的代言人。這背后有客觀和主觀等原因。專家當久了,相對就會容易脫離觀眾和消費者。 ”王洪波說。
同時王洪波強調,歌劇創作和制作方的覺悟覺醒是當代誕生偉大歌劇最重要的前提。探討歌劇觀賞的專家視角和消費視角,最終還是要落在歌劇創作和制作方的覺悟覺醒上。相比西方歌劇在近百年傳統中形成的工業文明時代的制作體系,中國歌劇創作制作整體上比較落后。“在當代,卓有成效的管理的缺席,是不能產生真正偉大歌劇最不可忽視的原因。我把中國歌劇的真正繁榮,寄托在創作和制作方的覺悟覺醒上,既要有靈感靈性的爆發、前人傳統和技巧的繼承開拓,又要有管理方法與手段的集大成和創新。 ”
從創作實踐出發,沈陽音樂學院教授劉聰則認為,中國歌劇的歌劇化、戲劇化、交響化,是一個需要以對歌劇技術與規格深入理解為前提的呈現方式,這是中國歌劇魂與魄的共同內容。只有這樣,中國歌劇才能既使自身獲得豐富的表現力與深刻的影響力,同時實現國際接軌,并為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創造條件。具體而言,歌劇化是在對歌劇范式認同基礎上的追求與完善過程。其中包括詠嘆調、宣敘調、重唱、合唱以及樂隊演奏等形式的界定和規范。歌劇化是與歌曲化、歌調化相對應,以避免出現歌曲大聯唱、話劇加唱的形式,以及沒有重唱而只有齊唱、對唱、幫唱等形式,這就明顯缺少歌劇化的呈現方法。戲劇化,是一種具有大喜大悲、大起大落、劇烈變化、強烈對比的表現方式。這就需要在劇情框架下調動音樂表現手段進行制造。交響化,是歌劇的又一重要呈現方式,在它的直接表現與推波助瀾和極致渲染中,更具表現力。同時,中國歌劇需要以中國化為前提,通過美聲化,最終實現國際化。
蔣一民介紹,北京大學歌劇院首次以西方現當代歌劇為參照探討全球化語境下當代中國歌劇發展道路的此次論壇,正是希望助力建立“新傳統” ,即在中外音樂戲劇傳統的根基上批判地吸收世界歌劇的當代技術成就和新的表現手段,發展出不僅中國大眾喜愛,同時可融入世界歌劇主流、可登上世界歌劇舞臺中央的中國歌劇。此次論壇還啟動了“中國原創歌劇學院獎”評獎活動。北京大學歌劇研究院院長金曼也在論壇上對中國歌劇界發出如是勉勵與倡議:“不做文化的跟風者,要做中國歌劇新思想的策源地;不做潮流的盲從者,要做堅守歌劇藝術品質的衛道士;不做經驗的模仿者,要做創新歌劇美學風范的建構師” 。致力于形成和建立中國歌劇學派和流派的北京大學歌劇研究院希望與業界共同努力,有效推動中國歌劇品質與地位提升,加快中國歌劇走向世界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