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國家治理體系的中華文化基因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廣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深厚支撐。“深厚”言其歷史悠久、文化厚重,內在思想力量強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在長期實踐探索中形成的科學制度體系,我國國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動都依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展開,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及其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由我國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決定的,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也是中華民族對人類制度文明的重要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一個國家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與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密切相關的。中華民族在長期奮斗中開展的精神活動、進行的理性思維、創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充分運用中華民族5000多年來積累的偉大智慧。
人類在社會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制度文化,因地域、民族、歷史、風俗的不同,而異彩紛呈,各具特色。制度文化的核心,是由歷史演化產生或選擇而形成的一套傳統觀念,尤其是系統的價值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選擇與確立,必然會打上自己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的深深烙印。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十九屆四中全會專題討論并作出《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總結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十三個方面的顯著優勢,這些顯著優勢,是我們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善于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使國家制度與民族文化深層結構得以協和并進。
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與富國強民思想的內在聯系。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建設富強中國。這就需要審視和吸收中國傳統經濟富國強民的發展智慧。中華民族歷來追求民富國強,孔子希冀“足食足兵” ,管子主張富國必富民,荀子期待“上下俱富” ,中華民族幾千年都在求索富強之策。中國傳統經濟注重勸課農桑、以農為本,提出治理其財、用之有節的節儉觀,主張開源節流,反對奢靡浪費;提出先義后利、義利合一的義利觀,主張交相利,反對唯利是圖;提出勤勞致富,取財有道,主張崇公黜私,反對貧富懸殊,追求“政均而民無怨”的公正價值訴求。小農經濟傳統思想對推進歷代社會發展、維系封建社會體制起到過積極作用。今天的市場經濟體制需要揚棄“重農桑、抑工商”等消極因素,升華傳統富強觀,正確處理競爭與協作、效率與公平的關系,追求河清海晏、物殷俗阜的盛德大業,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就有了堅實的歷史文化基礎。
堅持和完善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與民本政通思想的深度契合。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建設,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提高黨依法治國、依法執政能力;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體制,構建職責明確、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體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實現中國夢的終極價值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人民既是中國夢的實踐主體、創造主體,也是中國夢成果的享有主體。這就需要審視和吸收中國民本政通的政治智慧。中國古代先哲很早就認識到“以民為本”的重要性,提出“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 《國語》 )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 ( 《管子》 ) ,“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 《論語》 ) ,民之尊嚴、民之高貴、民之不可侵犯等民本思想,成為歷代治國的基本遵循。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提出“政通人和,百廢俱興” 。認為政事通達,人心和順,國家就穩定,人民就安樂。 “政通人和”思想成為國家治理的價值取向。我國歷代主張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國先治吏,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 ( 《易經》 )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李商隱《詠史》 ) 。歷代先哲強調政通人和的關鍵在法治,管子曰“法者,所以興功懼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爭也。 ”王符說“法令行則國治,法令弛則國亂。 ”王安石認為“立善法于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國,則一國治,如其不能立法,而欲人人悅之,則曰亦不足矣。 ”包拯強調“法令既行,紀律自正。 ”主張禮法合治、德主刑輔,“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 ( 《韓非子》 )等。這些治國辯證思想,已成為融入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的文化元素。歷史告訴我們,古代以民為本、政通人和等種種愿景,只有在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下才能得以展開,從而為“人的解放”開辟現實通途和康莊大道。
堅持和完善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制度,鞏固全體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與理想人格思想的源遠流長。民族精神從來就是動員和激勵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團結統一、獨立自主、愛好和平、自強不息等精神內核成為中華民族5000年延綿不絕的紐帶,維系和牽引著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文明中國的建設,必將推動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這就需要審視和吸收中國傳統理想人格的思想智慧。我國歷史上“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擔當情懷,“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英雄豪情,“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氣節,敢為天下先、善為天下先的開拓氣魄,造就了一批批中華豪杰。歷代先賢十分重視理想人格的培養和塑造,倡導道德上的完美典型??鬃拥摹笆ト恕?,孟子的“大丈夫” ,莊子的“至人”“真人” ,黃宗羲的“豪杰” ,都提倡通過類似于格物致知、正心誠意的方式,使自我修養達到一種高尚境界,把人自身的心性修養推廣到社會領域,擔當起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使命。如今,充滿活力和張力的社會主義文化制度,既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注重思想引領、道德建設,書寫和表達信仰之美和崇高之美,不斷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思想素質,又“睜眼看世界” ,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歷史文化,吸收和借鑒其先進成果,為我所用?;赝麣v史,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內容對今天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進都具有巨大的生命力。這種富有中國智慧的文化制度自信,富有時代精神的文化體制創新,必將有力推動中華文化軟實力提升,建設詩意中國,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精神支撐和智力支持。
堅持和完善統籌城鄉的民生保障制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仁愛和合思想的價值同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促進共同富裕,推進社會領域制度創新,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保持社會穩定、維護國家安全,以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制,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建設和諧中國是一代代中華兒女的追求和夢想。這就需要審視和吸收中國傳統仁愛和合的治理智慧。我國傳統思想文化根源在社會生活本身,是人們思想觀念、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情感樣式的集中表達。從“仁者愛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到“把幸福與人分享,快樂就翻了番兒” ,從“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到“同心同德,患難與共” ,這種仁愛觀的發揚光大,能夠引導人們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生活,形成向上向善的社會心態和友善環境。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制度文化思想與源遠流長的中華和合文化有著內在的一致性。和、合二字見于甲骨文和金文?!昂秃稀币辉~最早出自《國語·鄭語》 “夏禹能單平水土,以品處庶類者也,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 ”意即商契能和合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教” ,使百姓安定和諧的相處與生活。 《管子》認為“畜之以道,則民和;養之以德,則民合。和合故能諧,諧故能輯。諧輯以悉,莫之能傷” 。整個社會和諧發展,就能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相同相成、相輔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平等友愛、誠信相守,追逐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進而匯聚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正能量。
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與天人合一思想的交相輝映。建設美麗中國必須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這就需要審視和吸收中國天人合一的生態智慧。中華文化始終關注人與自然的關系,儒家強調天人協調、天人合一,注重珍惜生命、仁愛萬物??鬃拥摹爸邩匪⑷收邩飞健?,孟子的“仁民而愛物” ,荀子的“天行有常”等深刻表達了儒家生態倫理觀。道家強調道法自然、萬物平等,老子認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不存在誰對誰的主宰;莊子講“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天地萬物與人同根同源。墨家強調“兼相愛,交相利” ,注重節用節葬、非樂非攻,反對人類奢侈浪費、攻殺破壞。人作為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懷抱的主體,其生存和發展來自于自然的恩賜。對大自然無休止的掠奪,必將最終毀滅人類。 “天人合一”的生態智慧不講“人定勝天” ,不講征服與被征服,使天道、地道、人道相互對應、相互聯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些思想警示我們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內含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我的深厚哲學和東方智慧,需要我們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新時代進程中,堅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地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