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學選刊》2019年12期目錄
聚焦│Focus
新世代海外華語作家小輯
美國|倪湛舸 微云衰草(中篇小說)
選自《山花》2019年第11期
澳大利亞|慢先生 山陽山陰(短篇小說)
選自《西湖》2019年第8期
美國|二 湘 費城實驗(短篇小說)
選自《上海文學》2019年第4期
英國|王 梆 女巫和貓(短篇小說)
選自《香港文學》2019年第9期
美國|陳濟舟 物種和起源(短篇小說)
選自《永發街事》
何 平 不僅是“海外”,更應該是“華語文學”(特約評論)
實力│Main Current
馮驥才 木佛(短篇小說)
選自《北京文學》2019年第11期
寧 肯 火車(短篇小說)
選自《收獲》2019年第5期
項 靜 壯游(短篇小說)
選自《文學港》2019年第11期
馮俊科 了了先生(短篇小說)
選自《北京文學》2019年第10期
余一鳴 東海岸線(中篇小說)
選自《江南》2019年第6期
鋒銳│New Wave
寶 樹 退行者(短篇小說)
選自《天涯》2019年第5期
蘇怡欣 捉影(短篇小說)
選自《花城》2019年第5期
非虛構│Non-fiction
一本文學雜志的四十年
蔣子龍 《當代》的大門
徐貴祥 記住一只老沙發
麥 家 《解密》首發《當代》
趙 瑜 《當代》發表《強國夢》
選自《當代》2019年第6期
樊錦詩、顧春芳 敦煌的女兒
選自《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口述》
陳少遠 魔都擺渡人
選自微信公眾號“GQ報道”
讀大家│Reading Classics
姜 濤 今夜,我們又該如何關心人類——海子《日記》重讀
選自《讀書》2019年第9期
書架│Book Shelf
李修文 三過榆林·猿與鶴
選自《致江東父老》
藝見│On Arts
張 敞 李安搖晃鬼魂,于是許多星星掉落
選自騰訊網大家頻道
互動│Message Box
“當代青年作家問卷調查”筆談
《中華文學選刊》2019年總目錄
本期看點
聚焦│Focus
新世代海外華語作家小輯
當下,一批年輕的海外作家正涌入人們的視野,并漸成聲勢。這些上世紀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出生的寫作者,多數是新世紀之后赴海外留學或定居。相比于前輩“新海外作家”,他們的作品提供了哪些新的經驗和視角,展現了怎樣不同的美學背景與寫作藍圖,在不斷變化的當代文學格局中,又將會扮演何種角色?
為了讓這些問題“浮出水面”,激發更為深入的討論,本刊策劃了這一小輯。“新世代海外華語作家”只是一種權宜性的命名,正如何平教授在特約評論中所指出,應當關注的重點或許不是代際意義上的“新”與地理、身份意義上的“海外”,而是這樣的寫作對于拓展當代華語文學審美疆域之意義。
微云衰草(中篇小說)
美國|倪湛舸
選自《山花》2019年第11期
△倪湛舸
北京大學英語系學士,芝加哥大學神學院宗教與文學博士。著有散文集《黑暗中相逢》《人間深河》《夏與西伯利亞》,小說《異旅人》,詩集《真空家鄉》《白刃的海》《雪是誰說的謊》等。現為弗吉尼亞理工大學宗教與文化系副教授。
《微云衰草》以岳云、岳雷兩兄弟為主角書寫一段南宋往事,人物的微妙恰在情感的置入與歷史感的抒發,岳云的英氣里有著難得的耿介與莽撞,岳雷的“孱弱”中卻透著看透世事的退避與清明,兩者漸次出場,形成強烈對比,作者對歷史有著敏銳的把握,又還原為清晰可感的敘事,極富寓意。
——《山花》雜志推薦語
山陽山陰(短篇小說)
澳大利亞|慢先生
選自《西湖》2019年第8期
△慢先生
1990年生,祖籍江蘇蘇州,長于青海西寧。作品主要以筆名“君達樂的慢先生”發表于網絡。現居澳大利亞墨爾本。
小說當然都是編的,差別是,有一些真是編的,有一些不是。《山陽山陰》屬于這樣一類好小說:作者在文中交出一點自己,讀者從文中看到一點自己。單親子女、性少數、自毀、精神疾病、家暴、弒父等等的排列組合,很容易誘使作者做出貶義上的“小眾”和“文藝”的作品,但慢先生筆下,這些尖銳的元素被江南市井的背景一一包裹,外部給予個體的苦難,全在市井里寫出了克制:失敗的戀情沒有給陳卅毀滅性的傷害;孫冬冬最終也不至走投無路,還是從父親處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幫助……世界總體是決絕和堅硬的,卻還有一些曖昧的彈性,說是悲傷也可以,說是溫柔也可以。感受到這一點是一種能力,把它說好是另一種能力,兩者俱有,就是寫作上的大才了,慢先生無疑是其中之一。
——編劇何陽短評
費城實驗(短篇小說)
美國|二 湘
選自《上海文學》2019年第4期
△二湘
畢業于北京大學、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計算機碩士。著有小說集《重返2046》,長篇小說《狂流》《暗涌》。作品曾入圍華語科幻星云獎電影創意獎。現居美國。
史上的“費城實驗”為小說《費城實驗》所虛構的情愛傳奇提供“科學”的支援。如果史上的“費城實驗”成立,則發生在小說男女主人公之間時空錯置、挪移的遇合亦有成立的可能性。問題是,史上的“費城實驗”一直存疑,那么吳望的記憶和失憶、消逝和重現,在敘述者的操縱下意欲何為?“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情色的幻術在中國傳統文學自有來處。對于這篇小說,也許只有進一步讀懂吳望出國和回國的時間節點,才能意識到將故事設定在和費城相關的一條鐵路線,也許是呼應“費城實驗”的敘述裝置,但吳望和柳月在海內初遇、在海外重逢是有深意藏焉的。
——何平點評
女巫和貓(短篇小說)
英國|王 梆
選自《香港文學》2019年第9期
△王梆
著有電影文集《映城志》,法文版漫畫故事《伢三》及數本短篇小說繪本集。長篇非虛構系列“英國觀察”曾入選收獲文學排行榜。現居英國。
王梆寫作小說的時間不算長,《女巫和貓》體現了她對當下各種類型的文學文體新知強大的吞噬和消化能力,比如暗黑童話,比如科幻,這樣發展下去,她的小說可以走得更遠。
——何平點評
物種和起源(短篇小說)
美國|陳濟舟
選自《永發街事》
△陳濟舟
1988年生于四川成都。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榮譽學士,哈佛大學區域研究(東亞)碩士。著有小說集《永發街事》。曾獲新加坡大專文學獎、《聯合早報》金獎。現為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和文明系博士候選人。
《物種和起源》有個淡淡的達爾文典故,講述一個四川少年從家鄉來到新加坡的蛻變。少年在故鄉的生活難以為繼,但那里有不能割舍的祖孫親情。南方小島燠熱潮濕,沼澤雨林郁郁蒼蒼,終有一天少年失蹤。他去了哪里,或他變成了什么,帶來小說驚悚高潮——原來離開了熟悉的起源地,物種可能進化,可能退化,還可能“異”化。這篇小說處理了陳濟舟所關注的跨界、變形主題,也更折射了他個人在新加坡成長的心路歷程:在異鄉,“一個青年小說家的畫像”有可能是卡夫卡式的異類,變種,甚至怪物。
——海海點評
不僅是“海外”,更應該是“華語文學”
何 平
(特約評論)
△何平
從這個小輯收入的作品可以發現,海外華語作家,除了用華語寫作,如果不以“事件性”的方式強調其海外身份,他們的文本中并沒有奇觀化的“海外性”。或許,什么時候我們不再刻意強調“海內”“海外”之別,便可能會成為一種新的世界華語文學觀的起點,也會開拓出更遼闊的審美疆域。
——何平
實力│Main Current
木佛(短篇小說)
馮驥才
選自《北京文學》2019年第11期
△馮驥才
《木佛》講了一個絕妙的故事。馮驥才是講故事的高手。他的俗世奇人系列,把各種身懷奇才絕技、有過種種奇遇異見的人事寫得千奇百怪,又都不離人生世相。《木佛》依然是奇人奇事的路子,但不是老套路。這回是一個木佛在向你講話,它在自說自話,自我敘述。仿佛是一篇木偶奇遇記一樣的童話或者寓言,又像一篇荒誕、魔幻或者擬人的黑色幽默的小說。都是又都不是。就是一段老木頭的變形記或變身記。這段老木頭經歷了從木頭到木佛再到藝術品的驚險遭遇,也就是從“古物”到“禮物”再到“文物”的種種歷險和所見所聞。
——向云駒點評
火車(短篇小說)
寧 肯
選自《收獲》2019年第5期
△寧肯
作品有兩重鏡像,第一重是年代,北京,琉璃廠到永定門火車站。第二重是心靈的生與死:少年死去,青年誕生,代價是天真的永久失落。第二重鏡像模糊、含混、荒涼、鄙陋、粗野、空虛,這一重鏡像一旦凸顯,第一重鏡像就變得不再重要。喬伊斯所關心的愛爾蘭的麻木不仁,福克納所關心的美國南方對社會變化的焦慮,寧肯筆下的非常年代,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文學對生命本元的再塑,文學不能改變現實,但能夠再塑生命的體驗從而豐富現實,與現實對峙。
——殷小苓點評
壯游(短篇小說)
項 靜
選自《文學港》2019年第11期
△項靜
隊伍走了整整一夜到達礦山,迎著天空泛白的方向走,最高的山頭就是泰山,蔥綠遮擋不住褐色的砂礫,像半禿的人頭。樓房在霧蒙蒙中顯得清新,走近了又覺得灰暗單調。那時候她跟信運的媽媽組合,一人擔一會空筐,天亮以后隊伍沉默了很多,好像太陽把歡樂沒收了。她們兩個年輕的婦女心里略有遺憾,一開始拘謹著,笑也不敢大聲,更不敢參與,剛剛適應氣氛,歡樂已經接近尾聲。肚子發出咕咕的叫聲,腳底下卻依然能生風。……遠處跟自己生活的地方真不一樣,她的世界大概就這么大了,她也沒覺得有什么遺憾。
——《壯游》節選
了了先生(短篇小說)
馮俊科
選自《北京文學》2019年第10期
△馮俊科
“小說是人生的活史地”。馮俊科先生的小說詮釋了這個觀點,他的小說沒有過多渲染,沒有技術炫技,他幾乎是把過去那樣一段生活原汁原味搬到了今天的讀者面前。馮俊科先生通過那些粗糲的人物形象和地域特色極為鮮明的對話,擔綱了記錄那段記憶的責任。他對歷史的反思,對蒼茫人生的思考和感觸,回蕩在他的文字中,給基本進入現代生活的讀者以警醒。
——王秀云點評
東海岸線(中篇小說)
余一鳴
選自《江南》2019年第6期
△余一鳴
縣中高三班主任承諾高考后騎行東海岸線,這將是同學們成人以來最獨立的活動,也是金老師教書以來最大的破格行為。在高考分數尚未出爐之際,一石激起千浪,面對各方壓力,金老師甚至暗自寫好辭職報告……小說敏銳地踩及社會痛點,解剖在高考升學率的重壓之下,家庭、校方和老師的萬般糾結,揭示當下教育改革的障礙不僅在于學校,更在于整個社會對教育的正確認知。
——《江南》雜志推薦語
鋒銳│New Wave
退行者(短篇小說)
寶 樹
選自《天涯》2019年第5期
△寶樹
畢業于北京大學、比利時魯汶大學。著有長篇小說《三體X:觀想之宙》《時間之墟》,小說集《時間外史》等。多次獲華語科幻星云獎、中國科幻銀河獎。
寶樹《退行者》處理的是科幻文學的重要母題——時間。從最早的“紙漿雜志”時代,時間就構成了科幻寫作的一種裝置,以致于我們現在一提到科幻,立即就會想起“時間旅行”之類的主題。在《退行者》里,寶樹沒有去描繪一種未來的時間,這是傳統科幻的重要著力點,相反,寶樹以逆行的方式,將時間的方向倒置過來,這種處理方式在他的《時間外史》中已經顯現。在“退行”的時間里,主人公發現了“時間”和“生命”的“不可逆性”,關于時間的思考已經接近哲學的反思和追問,“人”在時間里脫落,成為了書寫的中心。這是對科幻文學唯技術論的一次反撥。
——楊慶祥點評
捉影(短篇小說)
蘇怡欣
選自《花城》2019年第5期
△蘇怡欣
1994年生于福建。有詩歌、小說發表于 《青春》《花城》等刊。現為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文學創作與批評專業研究生。
《捉影》寫作的起點是皮影這個核心意象,我注意到圍繞這個意象存在的“影—身”“光—暗”“獸—人”“皮—肉”“束縛—自由”這樣幾對矛盾關系,象喻系統豐富而有層次。為了突出皮影意象中的陰性氣質,我選擇讓影人的性別為女,并遵循才子佳人故事的舊轍勾連出了書生的形象。將書生身上的男權色彩推至極致,就推出了代表絕對權威的君王的形象,與女影人的形象再次產生對照。
影師的形象是最后確定的,他使敘事的閉環形成,并與皮影一起加深故事的黑暗基調。總體來說,《捉影》的虛構是對《紅樓夢》“晴有林風,襲乃釵副”的影身人物設置方法的存用。這樣復盤解釋起來有些機械,其實,寫作時可能全憑一團混沌的沖動罷了。
——蘇怡欣創作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