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協會2019年度青年會員培訓班在北京舉行
開班儀式現場
為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 12月2日至12月4日,中國作協創作聯絡部在北京舉辦“中國作家協會2019年度青年會員培訓班”。此次培訓是2019-2020年全國文學業務骨干培訓的第7期,共有來自中國作協各團體會員單位及中央和國家機關系統近140名45歲以下的2019年新會員參加。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邱華棟出席開班儀式并作動員講話?!度嗣裎膶W》主編施戰軍參加開班儀式并為學員授課。儀式由中國作協創作聯絡部主任彭學明主持。
邱華棟作開班動員講話
邱華棟在講話中說,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和黨的群團工作要求,近年來,中國作協一直積極延伸服務手臂,特別重視對青年作家、網絡作家、自由撰稿人的會員發展工作,工作成效顯著。2017年以來,每年新發展的45歲以下的會員均超過200人,今年更是高達221人,創歷史新高。新會員的創作領域、職業類別、地域分布更加豐富、廣泛,文學組織工作在團結文學青年和新文學群體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本期培訓是創聯部首次對新入會會員進行集中培訓,希望大家珍惜這次培訓機會,集中精力,認真學習,深入思考,積極參加討論,學有所獲,訓有所得,在未來的創作道路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更加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矢志不渝,砥礪前行,書寫當代文學新篇章。
開班儀式現場
施戰軍在授課中解答了許多青年作家在寫作中面臨的困境,他建議青年作家保持初心,既要向經典看齊,又要在時代背景下找到屬于一代人的聲音去豐富經典的釋義,超越前人。他在授課中特別講到“文學的聲調”,認為文學的聲調有時可以偏于高昂激揚,有時可以趨近低回婉轉,但應當保持整體是中性而平穩的中音。他還建議,文學創作不應該被框定在單一題材內,而應表現出更豐富的內涵和意義。他強調,作家不應閉門造車,而要多去體驗實際生活,考察現實情況,避免一味批評,應當抱著“和解”的心態去寫作。
施戰軍為學員授課
江西省中國革命歷史題材文藝創作研究中心副主任卜利民在授課分享了“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創作經驗。他40多年來深深扎根于贛南紅土地,采訪、搜集資料,從事革命歷史題材文學創作的經歷。在他看來,真實是紀實文學的靈魂,要力求讓作品達到“文獻”的程度;而采訪、寫作是人格責任,是歷史使命,必須要深入生活,去尋找獨特視角、特殊題材,呈現出真實的心靈圖景,讓革命歷史題材文藝創作接通當代,打造時代制高點。卜利民的“深扎”故事和他對信念的堅守深深打動了在座的青年會員。
卜利民作專題講座
陜西作協副主席、《小說評論》主編李國平在授課中特別強調閱讀對于一個人的精神、人格以及道路選擇的重要性。他認為,“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他的成長史,一個人的讀書單就是他思想性格的折射。” 古今中外的文學經典,深刻地影響著我們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直到今天仍是我們思想認識、文明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青年作家,更應該重視對經典的閱讀與深思。
李國平為學員授課
學員們分組討論
現場教學
經過三天充實的課堂學習、現場教學、分組討論,學員們圓滿完成各項任務。結業儀式上,徐桂云、段武明、阮雪芳、馬海波、馬傳思、陳聰作為學員代表作大會交流,他們或從各自創作領域出發,如自然文學、科幻文學、詩歌等,或結合自身職業、經歷,如公安、戰地記者、網絡作家等,分享了學習收獲。大家表示,通過培訓,更加堅定了自己的創作初心,增強了承擔時代使命的意識,應該在前人的基礎上銳意創新,不斷增強 “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深入生活,深入群眾,發出一代青年作者的時代強音。
彭學明作培訓總結
彭學明作培訓總結。他勉勵各位青年作家在正青春年華時用豐沛的藝術才華和辛勤的勞動寫出更多好作品,要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寫出拿得出、立得住、傳得遠、留得下的作品。他談到,作家要到人民中去,到生活中去,到文學的現場去,才能感受到人民的精神、氣象,獲取豐沛的文學資源,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
開班儀式上,中國作協創聯部還向參加培訓的新會員們頒發了會員證。
學員代表領取會員證
參會全體人員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