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內外界限 突破事業和企業界限 文博專業人才迎來發展新機遇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與國家文物局3日共同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關于深化文物博物專業人員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文博職稱改革意見》)。
據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顧玉才介紹,《文博職稱改革意見》優化了職稱層級設置,取消原有的文博管理員職稱,設初級、中級、副高級和高級,名稱依次為助理館員、館員、副研究館員和研究館員。根據文博行業特點,設置文物博物館研究、文物保護、文物考古、文物利用四個專業類別,每個類別又包含若干領域。
在評價標準方面,《文博職稱改革意見》強調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把品德放在職稱評價的首位。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專業技術人員管理司副司長李金生特別指出,職稱評價要突出業績水平和實際貢獻,不唯學歷、不唯資歷、不唯論文、不唯獎項,注重考核工作績效、創新成果,增加技術創新、專利、技術推廣、標準制定、決策咨詢、公共服務等評價指標的權重,將取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作為職稱評價的重要內容。
記者注意到,《文博職稱改革意見》中稱:要“建立健全‘定向評價、定向使用’制度,面向基層文博專業人員進行單獨評價,評價結果限定在基層有效”。國家文物局人事司司長朱曉東解釋,這項政策適用于縣級及以下的文博專業人員。
他說,所謂“定向評價、定向使用”,堅持總量控制、比例單列的原則,即評出的高級職稱不占這個地區整體高級職稱的比例,并只在同級別地區有效。也就是說,在甲縣評出的高級職稱,在乙縣有效,但到省市一級就無效了。朱曉東稱之為“地方糧票”,是正視基層實際情況、政策向基層傾斜的體現,為的是鼓勵文博專業人員服務基層、扎根基層。
此外,今天公布的《文博職稱改革意見》還在創新評價機制方面有所突破。比如,非國有博物館機構、社會組織的文博專業人員,可以按屬地原則申報職稱;在文博事業單位從事專業技術工作的編制外人員,也可按同等條件參加文博系列的職稱評價;文博事業單位中經批準離崗創業或兼職的文博專業人員,創業期間與原單位在崗人員享有同等的職稱評價權利,創業期間所取得的業績成果亦可作為職稱評價依據。
目前,全國文博系統從業人員16萬多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5萬多人。發布會上,顧玉才表示,《文博職稱改革意見》的出臺將對延續30多年的文博職稱評審制度帶來重要變革,突破了以往文博系統內和外的界限,突破了事業和企業的界限,必將給文博專業人才帶來新的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