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美學的道路與使命 ——“北大美學研究叢書”出版座談紀要
近日,“北大美學的道路與使命——‘北大美學研究叢書’出版座談暨青年美學論壇工作坊”在北京大學舉行。
由北京大學教授章啟群主編的“北大美學研究叢書”已出版3輯共10本,另有3本即將出版,涵蓋了漢語學界內中西方美學研究的主要問題和領域。本次座談不僅展示了美學研究在關鍵問題和核心領域中的最新成果及研究范式,也反映出對北大美學研究傳統的承繼以及與對當下美學研究現狀的深思。
中國美學的思考、探索與進展
中國美學和中國美學史,是漢語美學研究領域中的拓荒之地。自“五四”時期開始,北大美學研究者就對中國美學的研究方法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其中包括宗白華先生未完成的美學體系與中國美學史研究。以于民、葛路等為代表的北大美學“第二代”領路者,以全局的眼光提供了研究中國美學史的可靠路徑。當下的新一代學人從中國哲學、宗教與藝術以及學術史梳理等角度,延續了這種艱深的探索,并已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于民著《春秋前審美觀念的發展》一書,對于當下而言的重要意義至少有兩點:其一,關注和把握的是中國思想史上“軸心突破”的關鍵時期,要探尋中國美學的開端;其二,歸納出了中國美學中“文與質”“樂與悲”“雅與俗”“中和與非中和”等重要范疇和傳統。葛路的《藝海捉象——中國藝術叢論》一書看起來是從“小問題”入手,但對中國繪畫理論的具體問題探究是在“歷史的脈絡”和“范疇的體系”之框架中進行的。研究不局限于哲學范圍內的理論探究,而是深入繪畫史的內部。據此,北京大學教授王錦民與會介紹了于民、葛路的美學研究方法。
莊子哲學與魏晉玄學無疑是對中國美學與藝術精神產生最深刻影響的思想,莊子和玄學也是中國美學研究極為核心的領域。本叢書中章啟群著《論魏晉自然觀——“中國藝術自覺”的哲學考察》與徐希定著《莊子·齊物論篇研究——以“我”與“物”的關系為中心》皆以純粹的哲學探究為方法,跳出了傳統諸子學或泛化的美學思想研究方法的窠臼,直指莊子和玄學的核心論題。
中國山水畫形態的起源及發展與道教思想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元四家之一黃公望的巨制《富春山居圖》被譽為“畫中蘭亭”,而黃公望的全真道教徒身份,在過往研究中并未得到足夠重視。叢書中的《畫紙上的道境》在復建黃公望生活世界的基礎上,于其信仰世界中為其藝術成就的特殊性尋找根源,以重新解讀《富春山居圖》。
進入學術體系內部的西方美學研究
古典時期的哲學與美學是西方美學的基石。扎實的古典語言基礎、嚴格的西方哲學訓練,是從事西方古典美學研究的基本條件。在這樣的基礎上呈現的原創性研究與著作,才可以成為西方美學研究的范式。
徐龍飛著《循美之路——基督宗教本體形上美學研究》,是漢語學界關于中世紀和基督宗教神學美學研究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部力作。劉春陽著《審美與救贖——奧古斯丁美學思想研究》則是關于奧古斯丁的個案研究。盡管學界已經充分認識到奧古斯丁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地位,但在當前的研究中,我們往往忽略了作為美學家、藝術家的奧古斯丁。
在某種意義上,康德哲學是全部西方哲學的樞紐,在西方美學中康德也是一個不可逾越的高峰。百年來中國學者沒有出現與西方康德研究專家鼎立或對論者。這種局面在近年來有所改變。如周黃正蜜著《康德共通感理論研究》不僅為目前漢語學界研究康德美學之最高成就,也是進入國際學術前沿的學術著作。還有武漢大學黃水石博士《基于邏各斯的亞里士多德〈詩學〉研究》即將出版。
當下的西方和中國美學研究
當下的西方美學研究如果沒有20世紀西方哲學的視角將是殘缺的。解釋學和現象學作為西方哲學的前沿理論,在西方美學研究中同樣具有基礎性的地位,必須在相應的美學研究中獲得一席之位。叢書中的《意義的本體論——哲學解釋學的緣起與要義》,意在展示現代學術與世界歷史以及當下生活的密切關系,達到對于人文和社會科學的全新理解和把握。
李海燕著《光與色——從笛卡爾到梅洛龐蒂》則以現象學的方式探討了迄今為止科學和哲學中最令人困惑的問題之一——顏色問題,是漢語學界最新的關于顏色理論的系統研究著作,為關于這一問題的理論研究提供了新的基礎和平臺,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中國美學的現代形態是如何形成的?美學研究何以呈現為當下的樣態?中國美學學術史、學科史的脈絡仍有待梳理。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王浩即將出版的《轢古以切今——清代美學疏論》著眼于轉折時期的美學與思想史,試圖在中國古代思想的自身與內部尋找“知識化”的進程和“現代性”的起源,這是一個在美學研究中長期被忽視而值得深挖的論題。
章啟群著《百年中國美學史略》則以當下中國美學研究現狀作為批判與反思的立足點,試圖從中尋找中國學術傳統的一種內在慣性和理念,力圖呈現一種學術史的價值和意義,為21世紀的中國美學建設提供一種歷史的參照。
“北大美學”傳薪火
美學在西方是一種純粹的哲學研究,在近代中國,卻有如蔡元培之“以美育代宗教”的石破天驚之論,在古代中國,“詩教”作為主要的方式于“禮樂”之中傳達人文精神。
從中國悠久的歷史傳統和現實的時代思潮兩個視角的交匯中,我們審視美學在中國的命運。美學曾經出現的繁榮景象與20世紀中國美學傳播的復雜歷史中,都有深刻的原因,揭示這些原因,才能找到出路與方向。而這正是“北大美學研究叢書”與此次座談中所隱含的思考。誠如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劉成紀所言:“北大美學歷史是中國美學歷史的縮影。”
繼承北大美學之傳統,即是永遠保持對于先輩的景仰,秉學術之“誠”而斥偽俗,承學術之“魂”以抵利欲,顯學術之雄闊氣象以安身立命。獲得北大美學之“火”的學者,自當以此為使命。這亦是本次會議對于當下美學研究者,尤其是青年學者的鼓勵與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