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無名氏早期手稿“落戶”復旦大學圖書館
對作家無名氏,你了解多少?
他本名卜乃夫,又名卜寧,但更以“無名氏”的筆名傳世。
他生于1917年,早年參與韓國流亡政府從事抗日宣傳活動,并開始寫作。作家靳以幫他發表了第一篇小說。1943年,他發表通俗浪漫小說《北極風情畫》《塔里的女人》等,轟動一時。從1946年起,歷時15年,他在杭州潛心寫作,堅持完成了約260萬字的文學巨著《無名書》六卷。由于歷史的原因,這位1940年代崛起的文學奇才及其嘔心瀝血之作《無名書》,直至近30年才進入現代文學史的視野。
2002年,無名氏在中國臺灣去世。無名氏好友、臺灣文史哲出版社社長彭正雄珍藏了無名氏的幾十幅手跡字幅、部分日記、長篇小說、詩文等手稿、暢銷小說《塔里的女人》的手抄本以及往來書信等珍貴資料。11月29日,彭正雄把這些文獻資料全部捐贈給復旦大學圖書館特藏中心。
11月29日,無名氏好友、臺灣文史哲出版社社長彭正雄(右)將所藏無名氏文獻資料全部捐贈給復旦大學圖書館特藏中心。左為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陳思和。 本文圖片均由澎湃新聞記者 羅昕 攝
積極搶救手稿,將對其進行電子化
“印蒂現在四十一歲了。他四十年的生命奔流,一剎那間,變成空白。他畢生的人生真理追求,一霎眼間,化為微塵……”
在捐贈儀式上,無名氏的長篇小說《死的巖層》原手稿及數份粉絲抄寫稿尤其引人注目。澎湃新聞記者了解到,無名氏在杭州創作《死的巖層》時,許多粉絲幫著抄稿,用的是薄薄的復寫紙,一稿五份,許多紙張已經被復寫紙的紫藍顏色弄得模糊一片。
“看到這批文稿,我是非常激動的。無名氏于1948年出版的小說作品,紙張都已經發脆了。還有那些用復寫紙寫的文稿,現在年輕人已經非常陌生了,但我在這些文稿上看到了我們那個時代留下的文化痕跡。”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陳思和教授提及,巴金先生晚年寫《隨想錄》,也使用過這樣的復寫紙。
無名氏的長篇小說《死的巖層》原手稿及數份粉絲抄寫稿尤其引人注目。
二十年前,陳思和為出版巴金先生《隨想錄》的手稿本,曾去上海圖書館、現代文學館等處尋找巴金的手稿,發現用復寫紙謄抄的紙張上的字已經模糊看不清了,幸好現代印刷水平高,才把《隨想錄》手稿復原顯現出來。
如今面對無名氏的手稿,陳思和說:“我們面臨著搶救手稿的重任,復旦大學圖書館有一流的古籍修復的設備和人才,相信一定能夠把這些破損的手稿恢復原貌。”
陳思和與無名氏是忘年交。1996年,他跟隨老師賈植芳先生去臺灣開會,第一次見到了無名氏本人。但早在1987年陳思和已經通讀了無名氏在1940年代出版的著作并在《中國新文學整體觀》里增加了論述無名氏創作的內容,從而成為大陸第一位論述無名氏的文學史意義的學者。
當時陳思和以法國夏朵勃利昂的浪漫主義創作流派為參照,認為無名氏在很多地方“都流露出那位法國大師的藝術韻味”。后來兩人相遇交流,無名氏委婉地說過一句:“陳思和先生大概受的是日本文學的影響”。
陳思和笑言:“日本文學比較淡雅,但無名氏的風格是濃得化不開的。他覺得我以夏朵勃利昂為參照來評價他的創作還不夠,他應該是中國的歌德。”
之后,陳思和曾在武漢出版社主編十卷本的《潛在文學文叢》,其中有兩卷是《無名書》的精粹,由無名氏親自編訂。陳思和深情地回憶說:“無名氏先生晚年每次回到大陸來,總是我接待他。他說過,在中國大陸,我和南京大學的汪應果教授是他的兩個‘守護神’。我也沒想到,他身后留下的這批珍貴手稿和文獻資料,能在我任館長的任上落戶在復旦大學圖書館,就好像冥冥之中,無名氏愿意讓我來保管他這批手稿。”陳思和還表示,復旦大學圖書館將對無名氏手稿、信札等進行電子化,并錄入特藏數據庫。
無名氏書法作品
無名氏與友人往來書信。
期待進一步研究與更豐富的發現
1983年,無名氏到香港定居,不久,又在臺灣再婚安家。他也曾過著風光、富裕的生活,但晚年臺灣情勢的變化,淪落到衣食無著,貧病交集,幾乎被文壇所遺忘。
彭正雄是臺灣本土居民,但從小受到中華文化的熏陶,古道熱腸。他在初中時讀到了無名氏的《北極風情畫》、《塔里的女人》,對無名氏充滿了尊敬與向往。他說:“我在1997年認識了無名氏,直到他2002年往生,六年里我負責照料他的各種事宜。那時我也七十幾歲了,但是每周至少要去一次他的居所打理各種雜事,包括他一周沒洗的碗筷。”
彭正雄透露,無名氏沒有子女。“往生后幾年他太太也去世,他的弟弟允許無名氏的手稿、書信等資料由我來收集整理和保存。現在我將這些珍貴的史料捐贈給復旦大學圖書館,希望復旦大學的師生能對無名氏的著作展開進一步研究與更加豐富的發現。”
無名氏作品
為何無名氏值得被重提?
在上個世紀40年代,無名氏最廣為人知的作品是中篇小說《北極風情畫》和《塔里的女人》,他的小說雖然屬于暢銷書,但作品里所表現的國際視域、浪漫情懷都風靡一時。那時無名氏粉絲無數,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民間流行的手抄本,還有《塔里的女人》。陳思和在中學生時代就讀過這本手抄本。
小說《塔里的女人》部分手稿
但無名氏從抗戰勝利后,拒絕了社會上金錢和做官的誘惑,隱姓埋名,專心著述,發誓創作一部生命大書《無名書》。這個計劃,他整整花了十多年的時間,終于按照計劃完成,全書長達260萬字。
《無名書》包括《野獸·野獸·野獸》、《海艷》、《金色的蛇夜》(上下冊)、《死的巖層》、《開花在星云之外》、《創世紀大菩提》。無名氏原準備寫7卷,后來改變了計劃,以6卷完稿。小說用多卷本的長河形式,描寫一個知識分子的精神追求,以此折射出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歷程。
在陳思和看來,《無名書》真正的描寫對象是生命文化現象的本相,從革命、愛情、罪孽、宗教寫到東方文化和宇宙,從最具體的生命現象逐步上升到最抽象。“《無名書》最終成為一部超出一般藝術規范,將社會歷史、文化哲學、倫理道德、人類生存以及宗教信仰等熔鑄一爐、吞吐萬象的‘奇書’。《無名書》的前兩部半和后三部半的寫作時間跨越了兩個社會形態,但皇皇二百多萬言的巨著讀起來是一氣呵成。更讓人詫異的是,《無名書》幾乎看不出那個時代的痕跡。”
陳思和還認為,創作《無名書》時,無名氏與國家體制沒有發生任何關系,也沒有受到意識形態的影響。“無名氏在創作過程中完全明白這是一部為未來讀者寫的書,所以他堅持走的是他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