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文學的海外傳播
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來未有之大變局,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等多重趨勢,使得國際社會正日益成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通過中國文學的海外傳播,將蘊含其中的中國書寫經驗、文藝審美觀念、文化意蘊融匯到世界文明的交往體系之中去,使之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精神資源、智慧資源,這不僅是中國文學海外傳播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中國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獨特貢獻的重要途徑之一。從這樣的角度來審視當前中國文學的海外傳播,依然有不少工作可做。
要做長遠而系統的規劃
“中國當代文學百部精品對外譯介工程”“中國文學海外傳播工程”“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中外圖書互譯計劃”等八大工程的先后設立和逐步實施,為中國文學走出去拓展了新的天地,并逐步形成了中外文學交流互動的良好格局。然而,在這些工程之外,我們也需要有一些長遠而系統的規劃。
眾所周知,文學的跨語際、跨文化、跨地域的傳播與交流,是一個涉及眾多環節的復雜活動,其效果的呈現與評價充滿著諸多不確定因素。因此,我們要以從容、理性的態度來看待并推動中國文學的海外傳播,要從世界范圍內來著眼和布局,以“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遠景規劃來推動中國文學的海外傳播,而不能讓急功近利的短視主張和措施制約我們的眼界,束縛我們的手腳。
今天不僅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還是一個國際政治、貿易、文化、軍事等多種因素交錯角力極為劇烈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我們對文學所扮演的角色更要有清醒而冷靜的認識。換句話說,我們不能盲目夸大文學在塑造、改變國與國之間民眾的彼此認識、溝通與理解過程中的作用。文學有其專屬的領域和獨特的魅力,有其區別于其他力量的特質,即便是在跨越文化、語言的情況下討論文學的傳播和交流,也不能拋棄這一基本認識。也就是說,我們不能無視文學自身的審美品格和文學自身的發展演變規律,更不能粗暴地要求文學承載它不可能承載的重擔。
從文學傳播的角度來看,真正能夠讓異域讀者折服的作品,是那種既能夠直擊人類根本性重大關切,又能表現出所屬民族獨特審美品格、審美風范、審美趣味的文學佳作。這就提醒我們的作家,切不能為了討好某種文化、某一地域的讀者而寫作,要毫不猶豫地堅持書寫中國人的靈魂與精神,淋漓盡致地描摹中國人的品格與氣度,讓中國人對真善美的理解躍動于字里行間,從而為中國文學走出去提供鮮活的精神氣象。如若我們對外介紹和傳播的都是充滿中國韻味、飽蘸中國靈魂的文學作品,那勢必會受到不同地域的海外讀者的歡迎。我們要讓多姿多彩的中國文學盡可能以文學的方式走出去,向海外國家傳遞一個飽滿、鮮活的中國形象。
調整地緣格局,重視提升內功
不可否認的是,自地理大發現時代以來,西方國家主導著世界文學的基本走向和審美品格。自文藝復興以來的國際文學思潮的發展演變,也大體上是以西方文學的思潮演變為基本坐標和風向標而建構和敘事的。但是,這絕非世界文學的全貌,也不是世界文學的真實樣態,更不能稱其為世界文學的完整形象。我們不要忘記,在西方文學的旁邊,還有亞洲文學、非洲文學、拉丁美洲文學和阿拉伯文學。因此,我們要改變以往在傳播中國文學過程中存在的以西方為聚焦點的傾向,要把我們的目光從有限的西方版圖,延伸擴展到更寬廣的版圖。對于西方文學不屑于去親近的非西方文學,對于西方文學斜著眼睛去打量的非西方世界的讀者,我們要報以飽滿的熱情,采用積極有效的辦法去親近、擁抱。
都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對于中國文學的海外傳播而言,我們的退一步并不意味著放棄西方。只是說,我們要適當調整原來高度聚焦于西方的眼神、精力、人力、財力,有意識地轉變我們的傳播思路,改變我們的傳播方向。如果說在文明程度較高的地區還存在著有形無形的壁壘,阻礙或制約著我們的文學在這些地區的傳播,那么我們完全可以去非西方文學主導的更廣大地區,開拓和傳播中國文學的新氣象。
實際上,近年來,我們的一些作家、出版機構、版權代理人,已經開始自覺地走向西班牙語世界、葡萄牙語世界、法語世界、阿拉伯語世界等更加廣袤多樣的地區,探索在更多語種、文化更加多樣的地區傳播中國文學的新渠道、新市場。這其中包括余華和其作品在阿拉伯語世界所贏得的贊譽,麥家和其作品在西班牙語世界的傳播所獲得的肯定等,這些成功的傳播先例可以給我們很多啟發和借鑒。
從長遠來看,中國文學的海外傳播最終離不開中國文學本身的質量與品格的建設。“打鐵還需自身硬”,優秀的文學作品總會贏得它的讀者。文學的跨語際、跨文化、跨地域傳播與交流,最終是要建立在文學自身所具有的優秀藝術特質上。因此,只有不斷創作出真正具有中國作風和氣派、表現中國獨特審美品格、描繪中國人充滿活力的生活、抒寫中國人豐富精神世界的文學作品,才能為中國文學的海外傳播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資源,為中國國際形象的建構作出文學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