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現在時”盧一萍訪談
盧一萍,1972年10月生,四川南江人。1990年3月入伍,歷任戰士、邊防排長、文化干事、新疆軍區文藝創作室創作員、成都軍區文藝創作室副主任,2016年退役,現任《青年作家》副主編。已出版長篇小說《白山》《激情王國》《我的絕代佳人》,小說集《帕米爾情歌》《天堂灣》《父親的荒原》《銀繩般的雪》,散文集《世界屋脊之書》,長篇報告文學《八千湘女上天山》《天塹》《祭奠阿里》等二十余部。曾獲解放軍文藝獎、中國報告文學大獎、“五個一”工程獎、天山文藝獎、四川文學獎、上海文學獎等獎項。《白山》曾被評為“亞洲周刊2017年十大小說”。
問:小說月報
問:請您描述一下手頭剛剛完成或正在進行的作品。
盧一萍:我正在為一部描寫我故鄉米倉山的長篇小說做準備,收集素材,設想其中的人物,以及我想要使用的敘述語調。
問:您開始小說創作的動力或者靈感來源于哪里?
盧一萍:來自我自身的經歷。從1998年到2008年,我曾在西部漫游;我在軍隊工作過二十七年,遇到和聽說過不少有意思的事。這些事埋在心底,但在某一天,它會萌芽、生長,長成一篇小說。
問:自己作品中有哪一部,因為創作過程之難忘,讓您對其有特殊的感情?
盧一萍:應該是長篇小說《白山》。我曾在西北邊關采訪半年時間,積累了很多素材,但很多年來,都沒有找到使用它們的方式——也就是怎樣使這些素材通過我的創作,具有文學性。直到有一天,我在一本醫學雜志上看到一個人如果在高原缺氧的環境中生活得太久,血紅蛋白會發生變異,導致皮膚變藍。我想,我筆下的主人公凌五斗如果成為一名藍色的士兵,這個人物形象應該是獨特的,心中頓時豁然,那些素材也就一下活了。
問:在您評價作家的私人尺度里,最看重的是哪一點?
盧一萍:對世界懷有悲憫,對文本能進行持續地、勇敢地探索。
問:是否有一部文學作品,曾讓您感嘆:如果它是由我所寫該有多好?
盧一萍:《紅樓夢》。
問:您如何看待小說與“非虛構文學”的關系?
盧一萍:我的“虛構”大多來自“非虛構”,也就是我當年所寫的那些報告文學。我采訪了大量的人,去了很多地方,我當時在軍隊,那是我接觸現實的途徑。我有很多采訪資料都沒能用完,最后,它們有一部分變成了“虛構”作品。
問:您是否有固定的私人寫作習慣?
盧一萍:只要在家,我每天早上大多七點起床,先打開電腦,然后洗漱、吃早餐,再然后就在電腦前坐著,有時會寫數百字,有時電腦屏幕會一片空白。我寫了小說會放一段時間,這期間我會不時修改,給雜志社前,我會朗讀一遍。默讀和讀出聲的感覺是不一樣的,朗讀需要敘述語調的和諧與準確。
問:請描述一下您與現在生活的這座城市的關系?
盧一萍:我喜歡成都這座城市。因為在這座城市的公園里,有許多白首相牽的老人。但我落戶在新疆哈密。因為我在新疆生活過二十余年,我的寫作也大多是以新疆為背景的,所以我希望用這種方式與它產生一種不離不棄的關系。我每年都會回哈密小住。成都龐大繁茂,哈密偏遠荒蕪,它們是世界的兩極。但在我心里,它們都是世界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