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沙河,歲月流不盡的詩意
流沙河,原名余勛坦。生于1931年11月11日,四川成都金堂縣人,大學畢業。中國現代著名詩人、作家、學者、書法家。1950年參加工作,歷任金堂縣淮口鎮女小教師、成都《川西農民報》編輯、四川省文聯編輯、四川作協副主席,專業作家。197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詩集《農村夜曲》《告別火星》《流沙河詩集》《游蹤》《故園別》《獨唱》,短篇小說集《窗》等,詩論《臺灣詩人十二家》《隔海說詩》《寫詩十二課》《十二象》《余光中100首》《流沙河詩話》等,散文《鋸齒嚙痕錄》《南窗笑笑錄》《流沙河隨筆》《流沙河短文》《書魚知小》《流沙河近作》等。詩作《理想》《就是那一只蟋蟀》被中學語文課本收錄。2019年11月23日在四川成都去世,享年88歲。
11月23日下午3點45分,著名文化學者、詩人、作家流沙河在成都因病去世,享年88歲。一時間,許多人的朋友圈為之刷屏。認識的,不認識的,都在說流沙河先生。
回憶起來,筆者與先生見過兩次,并且,還有一次長談。那天,在成都大慈寺,我們一邊喝茶,一邊聊天。關于歷史、關于文學、關于人生,談了整整一個下午。
他說:
其實我是成吉思汗的后裔
那是2012年8月17日午后,我們相約在成都大慈寺見面。15時的時候,一個瘦瘦的老頭輕快地走來,一面微笑,一面搖著把扇子。經當時成都市滿蒙人民學習委員會主任何特木勒的引見,大家坐定。
一位詩人和他的“粉絲”的手就這樣握在了一起。我們的距離感明顯漸弱,大家開始像成都人那樣喝茶聊天。
聽我說自己是滿族,先生則說自己“是成吉思汗的苗裔”。“大前年,我去拜了他的陵墓,感覺真的不一樣。”
流沙河不姓流,姓余,叫余勛坦。
晚年的流沙河對自己的族源特別關注,曾做過專門研究。先生說,在國家圖書館藏的《余氏大家譜》中,記載瀘州鳳錦橋的余氏時,這樣記載:元朝皇室后裔鐵木健,有10個子女。他們于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因政治原因,逃到四川。改鐵為金,金乃鐵字之偏旁,留有不忘親祖之意。然后,又恐怕字形相似而受到追蹤迫害,又將金字去下劃,略省筆而為余。族眾一行來至四川瀘州衣錦鄉鳳錦橋。考慮到人多動靜大,難以一路同行,族眾在一起聯詩、合對、盟誓并插柳紀事于溪邊,然后四散逃亡各處。流沙河是余氏老大一支的后裔。
2009年9月8日,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在連續3天綿綿陰雨之后,終于晴朗起來。當晚,流沙河乘坐開往呼和浩特的夜車,在呼包高速公路上疾駛。
他的心狂跳不已。他興奮地望著窗外的天空,感慨萬千地說:“只有在北方,在我的故鄉,在這樣的高原上,才能見到這樣明亮的月亮和星星……”
第二天清晨,流沙河終于走進伊金霍洛旗甘德利草原。一種回歸的感覺瞬間撞擊他的心靈,那樣強烈。
流沙河拜謁了成吉思汗的陵墓,深情地寫下一副對聯:“秋風懷故土,白發拜雄魂。”落款是“蒙古裔流沙河”。
那一刻,他心中是那樣的輕松。
蒙古人的血液,千百年來汩汩流淌,未曾間斷,從成吉思汗堅強的身軀,流淌到流沙河詩意的心靈……
滄桑只管流去,理想依然在心
對自己的筆名,先生這樣解釋:“‘流沙河’中的‘流沙’二字,取自《尚書·禹貢》之‘東至于海,西至于流沙’。因為中國人的名字習慣用3個字,所以我就把‘河’字補上,這樣念起來也順口。”
流沙河,1931年11月11日出生在四川成都一個書香人家。他自幼研習古文,家庭的教育給他打下堅實的古典文學基礎。
1947年,流沙河考入省立成都第二中學高中部。彼時,他是個追求光明、酷愛文學的少年。在校期間,他加入進步學生團體“十月讀書會”,并在進步報刊上發表文章,名氣一日大似一日。1948年,他在《西方日報》副刊以流沙河的筆名發表了第一部短篇小說《折扣》。
1949年,流沙河考入四川大學農業化學系。雖學化學,但他的文學情愫卻在心中成長。出于對革命理想的追求,他毅然輟學,前往山區當起了小學教員。在那里,他一直進行著革命文學的創作,詩歌中充滿了對新中國的期盼。1950年,經作家西戎(《呂梁英雄傳》作者之一)推薦,流沙河調到《川西農民報》工作。1952年,他轉入四川省文聯搞專業創作。
1957年1月,流沙河、白航等4位年輕詩人在成都創辦《星星》詩刊。創刊號上發表了流沙河借物詠志的《草木篇》及其他作者創作的各種流派的作品,深受讀者歡迎。然而,在后來的政治運動中,年輕的流沙河被戴上“大右派”的帽子挨批斗,成為“反面教員”。
在此后的20年中,流沙河做過各種體力勞動,他曾在后來的采訪中笑言自己“比好多年輕農民莊稼種得還好”。直至晚年,雖年事已高,還能連續講兩個小時的課,都得益于當時的體力勞動。
在被派去燒鍋爐的時候,流沙河第一次讀完了《莊子》,莊子的達觀讓他得到了心靈上的慰藉和自由。從此以后,他開始研讀諸子百家,用心聆聽圣賢的不倦教誨,頑強地走過那段艱難歲月。
1979年底,流沙河調回四川省文聯,任《星星》詩刊編輯。雖歷盡磨難,但他對文學事業的忠誠沒有絲毫減損。為了把失去的光陰追回來,流沙河在做編輯的同時,每個月還堅持寫4個專欄。1985年至今,他的作品已出版20余種。
劫后余生,依然懷抱理想。關于那首經典詩歌《理想》,他一直如數家珍——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點燃熄滅的燈;
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饑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溫飽;
溫飽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
離亂的年代里,理想是安定;
安定的年代里,理想是繁榮。
……”
由詩人走向學者,理性評價詩歌
復出以后,先生寫了十多年的詩歌。但有一天,他突然宣布從此不寫了。
詩人不寫詩,這是為什么呢?
先生這樣說:“我早期寫詩,到1957年之后基本上就停了。進入上世紀70年代末,我又開始寫了。但我的絕大部分詩,可以拿到現場朗誦,有現場效應,而從長遠來說,這些東西不是詩。發現了這一點,我就離開詩歌了。”
此后20多年,先生專注于中國古代文史研究,專注于古典文學、古文字、莊子研究,出版了《詩經現場》《流沙河詩話》《莊子現代版》《莊子閑吹》等著作,還在《南方周末》開過專欄。
在2012年1月出版的《流沙河詩話》中,先生把詩比作一頭可愛的大象,而自己則自謙是大象身上的虱子。仰望大象的輪廓,頓感橫空蔽日,如山如岳。他用優美而略帶調侃的文字,引經據典,將多年來對詩歌這頭“大象”求索后的心得,進行了一番分門別類的梳理。
這本書在古體詩和現代詩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出版后深受讀者歡迎。在詩歌沉寂的年代里,它就像一縷撥動風鈴的清風,靈動又活潑。他用傳統的詩歌審美觀來評論現代詩歌,這和一些評論者引用西方文學概念的方式截然不同。
對此,先生說:“這和我這一生、和我受的教育分不開。因為從少年時代讀《詩經》起,我就習慣了一種有韻味的、美麗的、有想象力的作品。現在我老了,還能背誦《詩經》中的許多作品,而且很熱愛它們。我覺得,這些詩歌在我最艱難的歲月給了我無數幫助,這種幫助是一種靈魂上的安慰。古人留下那些美好的詩歌,我讀了以后心胸一下就開了,眼前就亮了,覺得再苦的日子都有趣味。因為這些詩歌滋養我的靈魂數十年,無法改了,因此就形成了我的一種保守主義的詩歌觀。這個對我來說不但是最熟悉的,也是最熱愛的。”
對于古體詩和現代詩的關系,先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曾說:“我至今都不相信,中國的詩歌能夠把傳統拋開,另外形成一種詩。最大的可能是把傳統的東西繼承過來,然后與現代的一些觀念、各種認識結合起來才有前途。我看到報紙上介紹一個打工的詩人,他寫了一首詩,叫做《如果有可能,我帶你去旅行》。他寫的詩是現在的生活,寫他在外頭打工的苦。他的太太在遙遠的村莊守著,過苦日子,一年到頭就盼望他回來。他沒有回,就同情、悲憫他的太太,希望將來有一天有錢了,能夠帶著太太到外面去旅游,讓她見世面。我就突然注意到,他很講究韻腳,也很講究詩歌的音樂性,他的詩念起來有節奏感。我覺得,這是中國人的一種本能。要是離開了傳統,完全憑空形成一種新的詩是非常困難的。”
在先生看來,迄今為止,他所見到的現代詩,有極少數寫得好的,比如臺灣的余光中等。他們從中國古典詩歌中學會了一項本領,就是用最少的文字表達最多的含義。
“我看到更多的是一些松松垮垮、沒有節奏、難以上口、無法朗誦的詩。無論那些詩的內容是寫個人還是社會,也無論作者的眼界高低與運用文字的方法如何,他們都廢棄了中國古典詩歌高密度、高比重的文字,那是一種失敗。”
流沙河是最早在《星星》詩刊上介紹臺灣詩歌的人,其中以余光中的詩為最。他評價余光中的《鄉愁》是“水晶的珠子”。他能大段背誦余光中的詩,還曾經辦講座一首首地講這些詩。有一年,余光中到他家拜訪,先生很高興,因為兩人不但是詩友,還是同姓。先生愛做川菜,他親自下廚,蒸牛肉、做夫妻肺片等招待余光中。主客大談詩歌,至夜盡歡,成為詩壇一段佳話。
約好第三次握手,
然而,第二次竟成永別
流沙河和我一邊在成都大慈寺里喝茶,一邊聊天。他沒有講自己如何輝煌,沒有講自己寫過哪些傳世巨著,只含笑問候我,并感謝我不遠千里來看他。
他說,東北的老詩人都不在了,他很想念方冰、沙鷗、胡昭、丁耶、梁南。他還講了晉代向秀寫《思舊賦》的故事,說“竹林七賢”中的嵇康和向秀二人,交誼很厚。后來,嵇康因不服晉王司馬昭獨攬朝政,被誣陷殺害。有一次,向秀經過嵇康的舊居,看到一片荒蕪,不見了老友,又聽到鄰人凄惻的笛聲,不禁悲從中來,深深悼念嵇康,寫下了情深意切的《思舊賦》。這篇賦雖然很短,卻成了悼念亡友的代表作。他也講了清末民國四川“五老”之一的劉咸滎在送別趙熙時寫的挽聯:“五老中剩我二人,悲君又去;九泉下若逢三子,說我就來。”
蒼涼心境,先生從容道出。細細體會,其中還是堅強。
那時,流沙河已是81歲高齡,雖然看起來細細瘦瘦,然而精神很好。原來,他有一套“放下兩頭,遍體清涼只自知”的養心大法。他曾寫過一副對聯,上聯叫“挑起一擔,周身白汗阿誰識”,意思是你挑那么重的擔子誰知道呢,這個壓力只有你自己了解;下聯是“放下兩頭,遍體清涼只自知”,意思是放下包袱和壓力,這個清涼爽快也只有你自己曉得。
流沙河說,這樣的心境,是莊子給他的。他能生活在愉快當中,與深入領會莊子所主張的“逍遙”有關。他還提出養心的3個秘訣,這就是虛室生白,減掉心里多余的東西,讓心靈始終沐浴著陽光;順應自然,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隨意而快活;平衡有無,不做力所不及的事,量力而行。
采訪,在淡淡的茶香中進行。
先生很尊重人。擔心我聽不懂他講的四川話,就將自己的話寫在我的本子上,使我白白得了他老人家的墨寶。這樣,我們彼此道別,先生說不要送,搖著扇子獨自走出了大慈寺。
陽光從寺院的飛檐和樹冠上源源不斷地流淌下來,將那個下午鍍成真金的顏色。
2013年6月,我去成都開筆會,看望流沙河先生本來是行程中的內容。6月12日,我和朋友們在寬窄巷子閑走,偶一回頭,竟看見了先生。于是,上前打招呼。一年不見,他還是一年前矍鑠的樣子。先生說,“我是來一家書店講課的,您好嗎?”我說:“我很好,見到您,我很高興。”他的助手說:“您可以一起去書店啊。”想到朋友要趕飛機,我說:“不了,改日一定拜訪。”于是,大家在巷子里合影。然后,就分了手。
誰料轉了一小圈,竟神奇地轉到那家書店的門口。先生正在里面簽售。于是,我就說:“又是一巧。”先生說:“巧呀,是真的巧。”這樣,我就帶朋友們走進書店,每人得到了老人家的簽贈本。臨別時,我對先生說:“過兩天我與何特木勒老師去看您。”先生說:“好的。事先來電話,我等你們。”可是,后面的行程特別緊,我沒有拜訪成。當時想,改日再去也可以的。結果,陰差陽錯,一下子就錯過了這么多年。
更沒有想到,我們從此竟再也不能見面了。痛惜。
我時常會想起2012年8月17日那個金色的下午,在成都大慈寺與先生度過的美好時光……
(作者系沈陽日報記者,中國作協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