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五上廬山
廬山望瀑圖 張大千/繪
李白先后五次來到廬山,寫下40余篇詩詞。他在走遍千山萬水之后,評價廬山說,“予行天下,所游覽山水甚富,俊偉詭特,鮮有能過之者,真天下壯觀也”。生性豪放的李白喜愛廬山是不言而喻的,但他抱負遠大,不甘歸隱于山間,所以他的一生都在“隱”與“仕”之間苦苦掙扎,而五到廬山的經歷恰恰是他這種掙扎的真實體現。每當他在仕途中受到挫折,廬山總會用寬容溫柔的胸懷接受他,撫慰他的傷口,幫助他重拾自信,抖擻精神,再度出發。或許,李白的命運早已同廬山糾纏在一起。
仗劍去國,豪情萬丈
李白五歲發蒙讀書,十五歲已賦有多首詩詞,并得到一些社會名流的推崇,亦開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響。唐玄宗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二十四歲的李白離開四川,開始了他的游歷生涯。他帶著一腔熱血仗劍而行,路過成都、重慶、湖北,經洞庭湖順長江而下,二十六歲(公元726年)初次來到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李白到此的目的,其一是看望在江州做買賣的兄長,其二是游覽廬山。
“廬山”這個名字,最早見于司馬遷的《史記·河渠書》里的“余南登廬山,觀禹疏九江”,但沒有對廬山作過多解釋,也許那時廬山已是一座眾所周知的名山。廬山的美景吸引了歷代文人騷客,它的吸引力也是李白無法抗拒的。他第一次登上廬山香爐峰就被眼前美景所驚艷,并留下了《望廬山瀑布二首》千古絕句,特別是第二首七言絕句廣為流傳。“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在這首詩里,開篇就營造了一個夢境或者說是仙境。他在頭七個字里對瀑布一字未提,只告訴人們,陽光照在香爐峰上,朦朧的紫色煙霧籠罩了整個世界,仿佛山峰真的就是香爐,而云霧就是這香爐散出的輕煙。簡單七字,瀑布的神韻盡在其中。然后才點出自己的位置和吟詠的對象:遙看瀑布掛前川。由“遙看”二字領出的這句,仿佛是一聲驚嘆,就像是李白不經意抬起頭來,壯觀的瀑布突然映入眼簾。“遙看”不僅將瀑布的空間感描寫了出來,也顯示了自然的偉岸和人的渺小。在這兩句的鋪墊下,李白在最后兩句詩里完全飛了起來: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將廬山瀑布的雄偉綺麗表達得淋漓盡致。
另一首《望廬山五老峰》雖不比《望廬山瀑布》的知名度高,但也極有神韻。“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攬結,吾將此地巢云松。”五老峰是廬山最高峰之一,也是廬山知名景點之一,因遠眺山峰形狀像五位老人并肩席坐而得名。正因為五老峰奇形怪狀,容易使人產生想象,這對于極富浪漫主義精神的詩人李白來說,無疑是一次極佳的發揮想象的機會。特別是“青天削出金芙蓉”一句,讓人不禁要問,青翠蔥蘢的五老峰怎么會有“金芙蓉”呢?原來,當夕陽西下,只要站在五老峰東南,縱眼眺望,落日的余暉照在五老峰上,眾峰突兀,仿佛一朵巨大的金色芙蓉,在天空下盡情綻放。
李白首次上廬山所寫的詩,處處洋溢著青春的氣息,頗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風采。但廬山并不是李白此行的目的,他的目光放在遙遠的東海之濱,放在了富庶的東南一帶,那里有極度繁榮的大城市。離開廬山后不久,李白先是到了金陵,后又游揚州,并在這座風花雪月的城市“散金三十余萬”。但這仍不是李白的終點,他的終極目標是大唐王朝的中心長安。
求仙問道,韜光養晦
李白于廬山天寶九年(750)第二次再訪廬山,距首次來已過了24年。這時候的李白不再是那個意氣風發的青年,他已經做過了翰林學士,雖然僅有兩年,但親見了朝廷的腐敗和仕途的艱險。李白曾得到唐玄宗的賞識和寵信,令同僚不勝艷羨,也因自由豪放無拘無束的性格得罪了當朝權貴。
李白生活在崇尚道教的時代,求仙問道已不僅是一種宗教狂熱行為,甚至變成了獲得聲譽、進入朝廷的一條“終南捷徑”。這次李白來廬山,是求仙問道,更是韜光養晦、等待時機。
雖然廬山并非道教名山,但是因為它靈澈幽靜,自古以來就吸引著求道之士在這里隱居。這也使得廬山擁有非常深厚的道教基礎。三國末年,道士董奉曾隱居廬山,《神仙傳》里說:“董奉,字君異,侯官人。或云三國時人,或云晉宋間人。隱廬山,有道術,為人治病不取錢,病愈者使種杏五株,輕者一株。數年所種杏,郁然成林。”杏林日后成為中醫醫術高明者的別稱,就來源于此。今天廬山蓮花峰和般若峰下均有杏林故跡。
到了道教氛圍濃厚的唐代,更多的求道之士在廬山筑廬棲隱,甚至還有不少女道士。天寶年間,在廬山五老峰旁的屏風疊,住著兩位女真人,一位是在屏風疊北詠真洞天里修行的蔡尋真,另一位是在屏風疊南修行的李騰空。李騰空在唐代擁有盛名,因為她的父親就是聲名狼藉的奸相李林甫。但是李騰空的名聲比其父要好很多,也許正是因為她很早就離家修行的緣故吧。
天寶九年(公元750年),五十歲的李白再次與廬山結緣,多少和李騰空有關。在他來到廬山之前,他已經送自己的妻子宗氏到廬山拜李騰空為師。為此,他還專門寫了《送內尋廬山女道士李騰空二首》。在第二首里李白想象自己的妻子在廬山“素手掬青靄,羅衣曳紫煙。一往屏風疊,乘鸞著玉鞭”。“紫煙”的意象再一次出現了,它將二十多年前李白初到廬山時的情感與經歷聯系了起來。李騰空所在的屏風疊,也成為了日后李白的卜居之地。在送妻求道后不久,李白也于這一年的秋天來到了廬山。六年前, 他已經接受了道教符箓,正式成為了一名道士。這次在廬山所寫的詩歌也多是與道教有關。但廬山仍然只是李白漫漫長途的一個中轉站。他那“經時濟世”的雄心壯志,也并沒有隨年齡的增長和現實的打擊而逐漸消滅,他仍然試圖尋找機會,一展自己的胸襟與抱負。正如李長之在《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所評價的那樣:“像李白這樣的人物求仙學道,是因為太愛現世使然的,所以他們在離去人間之際,并不能忘了人間,也不能忘了不得志于人間的寂寞的。”于是,李白很快便離開廬山,踏上了北上之路。
輾轉亂世,失望歸隱
離開廬山的李白一路北上,一直抵達幽州。幽州是范陽郡的中心,當時擔任范陽節度使的是安祿山。李白本是想在這里謀求一個幕府參謀的職位,但看到的情況讓他感到震驚——他發現了安祿山正在為謀反摩拳擦掌。于是李白迅速南返,安頓家人。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京都危在旦夕。面臨災難,唐玄宗惶恐不安,奔逃到川蜀。李白當時正在安徽、越中一帶避難,盡管他深知朝廷腐敗不堪,但也沒想到會崩潰得如此之快。當唐玄宗逃亡蜀中的消息傳到李白耳中后,他帶著失望繼續向南奔逃,帶著宗氏夫人又一次來到了適合休憩療養、能為他撫慰心靈的廬山隱居。
這是李白第三次到廬山,也許,這次他是真的想把廬山當作他后半生的棲居地。這次他在廬山居住長達半年之久,并修建了讀書草堂,其間寫下《贈王判官時余歸隱居廬山屏風疊》。“昔別黃鶴樓,蹉跎淮海秋。俱飄零落葉,各散洞庭流。中年不相見,蹭蹬游吳越。何處我思君?天臺綠蘿月。會稽風月好,卻繞剡溪回。云山海上出,人物鏡中來。一度浙江北,十年醉楚臺。荊門倒屈宋,梁苑傾鄒枚。苦笑我夸誕,知音安在哉?大盜割鴻溝,如風掃秋葉。吾非濟代人,且隱屏風疊。中夜天中望,憶君思見君。明朝拂衣去,永與海鷗群。”李白此詩,實際上是對自己的前半生作了一個總結,并表達了當此國家危急存亡之秋,自己卻無從用力的悲憤失望情緒。此時的李白雖在廬山避難,仍有一顆愛國之心,無奈中還存有對國家山河抱負的向往。
應邀出山,夢斷潯陽
就在李白隱居廬山不久,唐玄宗之子永王李璘,時任鎮守江陵的四道節度使向李白發出了盛情邀請。李璘的幕僚曾三次上山來代表李璘聘請李白,這讓李白不禁想起了“三顧茅廬”的典故。李白動了心,決定再次出山,這也是他第三次離開廬山。
李白懷著消滅叛亂、恢復國家統一的志愿應邀入永王李璘幕府。在李白看來,天下亂局已現,唐朝將被割據。因此,他贊同永王攻占金陵,在江南立足,便于稱帝,并隨李璘軍隊一路東下,其間寫下了《永王東巡歌》十一首。雖然這些詩歌才氣縱橫、意氣風發,但它們卻成為李白附逆的罪證。即位不久的唐肅宗發現李璘的目標并非是安祿山的叛軍,他不允許手握南方兵權的永王與自己分庭抗禮。至德二年初,肅宗下詔,命令永王回蜀中,永王拒絕,兄弟之間的戰爭一觸即發。最終,永王戰敗被捕。而李白因為追隨永王,還背上了附逆之罪。永王被殺以后,肅宗開始清除余黨,李白逃至彭澤時被捕,以“附逆作亂”的罪名被投入了潯陽(今江西九江)獄。對于這個天才詩人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和摧殘。而更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囚禁他的地方,正是在廬山腳下的潯陽。當他看到廬山的時候,會不會這樣想:如果當時能夠一直隱居在那里,他的人生又會是怎樣的呢?歷史沒有假設。在潯陽獄中的李白,遭受了此生最大的痛苦和恥辱。他寫下了大量的詩歌,每一首都感人至深,每一首都充滿了苦難對一位詩人折磨所留下的傷痕。
五十七歲的李白,生死難測,尚在廬山的夫人宗氏聽到李白入獄的消息后四方托人求救。終于,前來江南安撫百姓的宣慰使崔渙和御史中丞宋若思向他伸出了援手,他們向朝廷申辯李白無罪。李白感受到了恩情和善意,這使得他臨終之前仍想報效國家,洗脫自己的污點。唐肅宗至德三年(公元758年),李白被判流放夜郎(今貴州桐梓一帶)三年。于是他再次遠離廬山,開始了流放的生涯。在被流放夜郎之后,他寫下了《經亂離后天恩流夜郎憶舊游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一詩,在這首詩里,李白用充滿想象力的筆觸、極為炫目的色彩與技巧和濃烈的感情,談到了自己的一生志向,以及在安史之亂爆發前后的遭際。“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名句就是出自這首詩中。
獲赦而歸,永別廬山
乾元二年(759)春,關中地區遭遇大規模旱情,朝廷頒布了一條特赦令:天下現禁囚徒,死罪從流,流罪以下一切放免。獲赦的李白,立即歡喜而歸,在白帝城,他乘舟順流而下,寫下著名的《朝發白帝城》一詩:“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突如其來的自由,讓李白無比興奮,筆下滿是意氣風發,依稀之間,他仍是從前鮮衣怒馬的少年。途中遇赦得歸,時已59歲。
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李白再登廬山,這一次更像是一次告別。在李白的一生中,廬山與他始終有著不解之緣,每當仕途受挫時,他被廬山召喚而來,而廬山的寧靜給了他最好的安慰。現在李白老了,他似乎預見了自己將不久于人世。他要向這座山告別了。在《過彭蠡湖》一詩中他傷感地說道:“青嶂憶遙月,綠蘿愁鳴猿。水碧或可采,金膏秘莫言。余將振衣去,羽化出囂煩。”在另一首《下尋陽城泛彭蠡寄黃判官》詩中,李白寫道:“石鏡掛遙月,香爐滅彩虹。”從“青嶂憶遙月”到“石鏡掛遙月”,這“遙月”究竟是山中之月,還是李白的化身呢?“香爐滅彩虹”,這句詩再次將他二十六歲那年的廬山之行連接了起來,只不過那時的彩虹,現在已經消散、熄滅了。李白離開廬山的第二年冬天,逝世于安徽,享年六十二歲。
李白一生中留給廬山的詩歌并不算多,其中大部分都是在潯陽獄中寫下的。盡管如此,李白還是用他天才的情思給廬山增添了無窮的魅力。在他的筆下,廬山是戰云密布的:“樓船若鯨飛,波蕩落星灣”(《豫章行》)、“風高初選將,月滿欲平胡”(《中丞宋公以吳兵三千赴河南軍次尋陽脫余之囚參謀幕府因贈之》)。但更多的是空靈:“霜清東林鐘,水白虎溪月。天香生虛空,天樂鳴不歇”(《廬山東林寺夜懷》),是可以洗去內心污濁的明凈:“而我樂名山,對之心益閑。無論漱瓊液,且得洗塵顏”(《望廬山瀑布二首》其一),還有他人無法領略的壯觀:“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黃云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這首寫于李白最后一次來到廬山的《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是所有寫廬山的最好的篇章之一,1959年,毛澤東曾書寫此詩贈廬山管理局諸同志。人們對于廬山的感觀,多是秀麗空靈,而李白用他寬廣的胸襟,給廬山注入了一股宏闊壯觀的氣象,這氣象包容萬物,延綿不絕。正是這位過客給廬山寫下的五色斑斕的詩句,為廬山留下了瑰麗篇章,使秀麗的廬山從此有了蔚為壯觀的解讀和豐富內涵。
李白離開了廬山,但這里人們始終沒有忘記著這位翩若驚鴻的詩人。五老峰下李白曾隱居的山谷被命名為青蓮谷,谷中有李太白書堂,明代還曾在附近建過青蓮寺。今天這些建筑都隨著時間遠去,但他的偉大詩歌必然萬載流芳。有了那些雕刻在人們心中的名句,對于廬山來說,已經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