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港澳文學文化及其研究七十年
    來源:文藝報 | 凌逾  2019年11月29日08:25

    自1949年以來,港澳文學蓬勃發展。兩者地處嶺南,毗鄰廣東,面向太平洋,都是毗鄰大陸的島嶼,都以粵語為主要方言,保留了濃郁的中國傳統文化精髓。港澳都是海港城,擁有海上絲路的海島版圖與多元混血的文化底蘊。海上絲路自秦漢到三國至隋朝,繁榮于唐宋,轉變于明清。中國海岸線長達1.8萬公里,移民從江浙南遷到福建、廣東、港澳。港澳因開埠早而成為世界商貿中繼站,分別被英國和葡萄牙強租,澳門被占446年,香港被占156年。澳門發展出“澳門─長崎、澳門─果阿─里斯本、澳門─馬尼拉─墨西哥”貿易圈,香港則發展出“穗(羊城)—港(香港)—暹(泰國)—叻(新加坡)”貿易圈。華洋共處,中西合璧,文化混血,得天時地利之先,發展成為海上交通大口岸。港澳有海洋文化傳統,彪悍的漁民作風,崇拜媽祖海神,方言的相通流傳,日益有開放氣質、國際化特色。船是海港城的重要符碼,從16世紀起船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工具。船在海洋漂浮,自給自足,探險獵奇,獵取異國珍寶,拓展疆土海域。船是想象力的倉庫,海洋文化精神強調冒險進取,敢于嘗鮮、謀求突破。

    澳門開埠比香港早兩三百年,環球海洋貿易史更為悠久。澳門每個地名背后都藏著可圈可點的故事:香山澳、Macau、濠鏡、濠鏡澳、濠江、鏡江、馬交、澳門街等。近500年來,澳門無重大戰爭,中葡基本算和平共處,成為中西文化交匯的要沖,但主體仍是中華文化,媽祖閣與大三巴并置,華人與葡人共處,儒道釋與基督教四方對話。香港自20世紀起成就輝煌,60年代經過工業化階段,從轉口貿易港轉身為輕紡工業制造中心,發展成經濟多元化的國際城市,亞太地區金融、貿易、航運、旅游、信息五大中心,上世紀80年代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港澳都是東西方文明交匯、世界型土地與海洋融合的典范城市。

    如何界定港澳作家?港澳都是移民城市,人員、權力、文化多元流動。香港主要有三次人口南下潮:清末來到的多是客家人;20世紀之交很多潮州人扎堆長洲島;20世紀中期以上海移民為主,走向工業化,從傳統貿易轉口港轉向為遠東出口加工中心;1980年代發展為國際金融中心;21世紀初,港澳人才引進,又涌起一波南下潮。2014年香港人口突破726萬,人口密度世界第三。隨著全球化發展,遷徙、移民、離散已成為人類生活的常態,以區域界定一個作家,往往會產生兼容或混亂的現象。如施叔青成長并成名于臺灣,在香港生活多年后又搬離,但其重要作品都再現香港,所以她也是香港作家。嚴格來說,在公認的香港作家中,他們的生命經驗和文學經驗其實超越了香港,像金庸、徐速、劉以鬯、西西、亦舒等,都在香港以外就積累了文學靈感。大致說來,主要居住地以港澳為主,或作品以港澳為主要再現對象,那么,這些作家都可以界定為香港、澳門作家。

    百多年來,香港成為各地文人薈萃之地:魯迅、茅盾、蔡元培、夏衍、戴望舒、張愛玲、余光中等都曾路過、居停過,盧瑋鑾教授的《香港文學散步》認為,葉靈鳳、劉以鬯、金庸、西西、陶然等來了就不再離去,幾十年廝守;更有土生土長在港扎根的作家,都用文字細述了港島不同時代的印記與變遷。香港文學名家燦若星辰,若按時間排排坐,大體可分為三代,呈現出鮮明的代際特征,各有所長。

    一是老一輩作家,生于1911-1949年間,文學創作活躍于20世紀中葉,多善于根植傳統,弘揚傳統。如劉以鬯、侶倫、鷗外鷗、舒巷城、黃谷柳、葉靈鳳、徐訏、金庸、梁羽生、西西、陶然、梅子、古龍、倪匡、亦舒、也斯、董橋、施叔青、小思、潘耀明等。其中,劉以鬯是香港現代派的開山始祖,主要進行敘事實驗的嘗新。金庸、梁羽生開拓新武俠小說,俘虜了全球幾代華人。

    二是中生代作家,大體生于1950-1970年間,多善于在化中、化西之間找到平衡之道。如李碧華、黃碧云、梁鳳儀、王良和、周蜜蜜、鐘曉陽、張小嫻、董啟章、潘國靈、黃燦然、蔡益懷等。其中,李碧華開拓新言情小說,善寫輪回故事,言情說愛,春秋筆法。梁鳳儀拓展財經商業小說。黃碧云敢愛敢恨敢寫,從暴烈到溫柔到淡靜,自成一格。

    三是新生代作家,大體為“70后”“80后”“90后”,生長于和平年代,中西文化水乳交融地滲透,具有香港本土意識。葛亮、韓麗珠、謝曉虹、周潔茹等。武俠讀者多為“70后”“80后”;“90后”“00后”多上網沖浪、玩電子類游戲,為網絡文學受眾主力軍。葛亮的長篇《北鳶》激活傳統文化符號,復現古典文學的雅致神韻,精雕細刻,重揚孟子的儒家家族倫理文化精髓,同時吸取外來文化的精華,讓雅文傳統、史傳傳統、五四新文化傳統、儒商傳統煥發出新的活力。

    老中青三代作家形成了傳幫帶,跨界創意根脈深厚,從敘事形式的探索,轉向哲思內容的凝練升華。幾代人的心血匯聚成香港獨特的文學與文化。香港不少作家成就之高,在整個中國當代文學史上,都足以稱得上大家。

    發展中的港澳文學

    越是進入新世紀,港澳文學獲獎越多,群體越廣。“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由馬來西亞《星洲日報》2001年創辦,獎金一萬美元,兩年一評。西西是香港的獲獎作家代表。“紅樓夢獎”又名“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獎”,由香港浸會大學2005年創立,設獎金30萬港元,兩年一評,2014年第五屆黃碧云《烈佬傳》奪魁,香港實現零的突破。

    1993年,澳門文學獎由澳門基金會、澳門筆會創設,每兩年一屆,如2014年第十屆獲獎作品有:小說組冠軍為梅仲明《逐夢者的天空》;亞軍為何貞《奔月》;季軍為李宇樑《失物24小時》;散文組冠軍為郭妙瑜《二百八十天》;亞軍為呂志鵬《流浪在澳》;季軍為譚健鍬《康寧之夜》。新詩組冠軍:袁紹珊《好人沈德的圣域游記》;亞軍為陳德錦《帶位員》;季軍為盧杰樺《忍法帖》;戲劇組冠軍為葉玉君《決定·性》;亞軍為黃詠芝《流言風暴》;季軍為王智豪《情定DNA》。有學者開始關注華文界的獲獎作家作品研究,如陳少華的《多元與共融:澳門文學形象的主體形塑——以1995-2005年澳門文學獎作品為例》。自2005年起,澳門開始舉辦“書香文化節──兩岸四地(澳門)書展”春、秋兩季,主辦單位為澳門出版協會。“澳門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評獎”是澳門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最高獎項,自2004年至2012年已舉辦至第三屆,文史類獲獎者有饒芃子、陳少華、朱壽桐、湯開建、呂志鵬等。

    掃視近年來的作品,既可以縱覽港澳文學精品,讓人迅速獲得整體印象;也可以使人去除偏見,港澳文學并非只有言情和武俠,而是有新奇開放的人物故事,好看有趣的有情世界,從社會人生內涵的開掘,到藝術風格的探索、文學語言的實驗層面均多有新創意。港澳文學具有城市性、開放性、現代和后現代性、多元性,呈現出獨特的地域文學景觀。但是,內地出版港澳文學單行本,出得較多的是金庸、劉以鬯、陶然、李碧華、亦舒、岑凱倫、張小嫻等作家作品,還有不少重要作家作品較少在內地出版,內地讀者對于港澳作家的認識還是有限的,因此,大力推進港澳文學的出版和研究很有必要。進入新世紀后,內地不僅開始大量出版港澳文學作品的簡體字版,文學界的溝通交流日益多元。

    “港風”與城市文學

    香港作家特別擅長書寫城市文學。老一輩多深得新感覺派文學精髓,熱衷描寫都市世相,慣于將故事背景設置在電影院、跳舞場、咖啡店等,進而省察人物的內心意識,順應現代主義文學向內轉的潮流。中青年作家多以國際視野觀照香港這座大都市,對城市感悟切身體己。香港作家對城市多持省思心態,相對于作為自然象征的農村田園,文明的都市被視為物欲的、擁擠的、污穢的,壓抑人性和破壞生態的場所;多塑造游離于都市邊緣的漂泊者形象,如《酒徒》《地的門》等學者型小說。香港作家雕琢香港十八區空間各有拿手好戲。如張愛玲寫淺水灣,西西寫土瓜灣、舒巷城,葉輝寫筲箕灣、西灣河,李碧華寫石塘咀,王良和寫大埔,小思寫灣仔,胡燕青寫隧道巴士,也斯以系列街道詩、飲食詩雕刻形象香港;董啟章編撰“V城、永盛街”,爬梳百年香港地圖,以地志史作文學實驗;余光中、黃國彬、黃維樑、梁錫華等成就沙田派學者詩文。香港導演也為城市空間增色,如許鞍華《瘋劫》取景西環,《撞到正》取景長洲,《女人四十》在大埔等。

    內地改革開放伊始,香港成為“潮”的代言城市,港味“忽如一夜東風來”:喇叭褲、牛仔褲、長頭發、蛤蟆鏡、錄音機、粵語流行曲、武俠片、警匪片、影視明星照、高樓大廈、街招等。對美國人而言,港味則多指李小龍、武俠電影等。對內地人而言,香港一度是新潮文化生產基地,引領潮流,傳遍全國。內地民眾被港味港風影響:房產樓花、生意廠房、金融策劃、時裝時尚、流行音樂、影視劇、長篇連載小說……各類跨界創意叢生,超越藝術、科技、學科的界限,在改革開放后幾十年,一時引領了中國乃至世界文化之潮。

    港澳獨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獨特的文藝,具有包容同構性。港澳海納百川、文化多元、中西交匯,既有原生文化,也有移民文化。既受嶺南文化影響,即原生于五嶺之南的百越先民,在秦漢后接受中原文化的融合,逐步形成漢民族文化的區域文化類型,也受西方文化的影響。西化的外表下又有一顆中華傳統的心。香港文化混血,陸地文化與海洋文化互融,爆發出強大的創造力氣場,跨界創意是活力之源。

    香港文學研究態勢蓬勃

    趙稀方教授是內地研究香港文學領域的知名學者。1995-1998年他跟隨導師楊義教授完成博士論文《小說香港》,2003年入選三聯·哈佛燕京學術叢書出版,獲中國社科院文學所優秀學術成果獎。《小說香港》代表了新一代學術研究的新角度、新理論、新思路,指出小說和歷史文本關于香港的敘述想象彰顯出三種意識形態在場方式:一是英國對香港的歷史敘述,從早期的種族歧視,到20世紀轉變為體面的輸入文明的現代性啟蒙事業;二是祖國對香港的歷史敘述,如聞一多《七子之歌》以中原心態想象,發出受凌辱的呼救;三是本土敘述,40年代末有侶倫《窮巷》、黃谷柳《蝦球傳》,60年代有舒巷城《太陽下山了》,70年代有西西《我城》,體現出自豪的香港都市認同意識,80年代隨著中英談判日漸明朗,出現不少重構香港歷史的懷舊之作,如李碧華《胭脂扣》寫無可奈何的心態;黃碧云《失城》寫人物懷著失城的痛楚,忍受著生命的殘暴和世界的荒謬;也斯《煩惱娃娃的旅程》在歐洲、北美洲的參差對照中書寫香港。《小說香港》跳出已有研究的話語窠臼,不再是史料論、年代論、作家論,首創從后殖民理論角度切入研究香港小說,運用西方理論而不隔,論述建構香港想象的多路視角,以“歷史敘述、文化身份、都市經驗”作為切入視角,既有理論論證分析,也有細致的文本解讀,個人見解突出。

    內地的香港文學研究蓬勃發展,重要研究論著有不少。劉登翰教授橫跨臺港澳三地,主編《香港文學史》《臺灣文學史》《澳門文學概觀》。1999年《香港文學史》洋洋灑灑59萬字,蔚為大觀,全面豐富,從香港開埠一直論述到1997年前后的最新創作,不管是都市與鄉土、通俗與嚴肅、南來與本土,還是現代與現實創作,各種文類都有論述,既含括詩歌、散文、小說體裁研究,還總結了重要文學批評家的研究。這些文學史逐一分析各路作家,既論劉以鬯、西西、也斯、金庸、陶然等名家,也論杰克社會小說,三蘇經濟小說,李輝英鄉情小說,海辛、金依、張君默、陳浩泉的現實主義小說,倪匡科幻小說,嚴沁、林燕妮、西茜凰、張小嫻的言情小說,鐘玲、陳寶珍的女性小說,梁鳳儀現象,梁錫華校園小說,金兆傷痕小說,陳娟傳奇小說等。

    2013年,曹惠民教授將2000年版《臺港澳文學教程》修訂為《臺港澳文學教程新編》,采用史論與作家作品論結合的闡釋型模式,以史帶論,學術性與應用性結合,論述作家數量首屈一指。該書將治學融于治史,結合臺港澳文學特性,以“人本”攜“文本”,以檢索式目錄構筑史學版圖,逐一排列137位作家,用短句概括,重視文本細讀,對作家代表作或介紹梗概,或呈現原文本的精彩語句,多元并舉,具有前瞻史觀。

    香港回歸20周年之際,花城出版社推出黃萬華教授的《百年香港文學史》,研究19世紀末期以來香港百年文壇歷史。丁京一認為此書呈現出當代文學史的一種寫作新范式,能夠破除“邊緣”,回歸到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中,且能夠尊重文學與歷史 。李鈞贊揚該書具有“‘中國文學——華文文學——世界文學’的坐標體系和研究視野”,能夠超越地域、時間、意識形態的界限,具有縱深廣闊的學術維度。

    港澳臺地區也出版了不少香港文學研究論著,如黃維樑的《香港文學初探》《香港文學再探》,盧瑋鑾的《香港文縱》,羅孚的《南斗文星高》,王賡武的《香港史新編》,陳炳良的《香港文學探賞》,黃繼持、盧瑋鑾、鄭樹森主編的《追跡香港文學》,羅貴祥的《大眾文化與香港》,黃康顯的《香港文學的發展與評價》,王一桃的《香港文學評析》,東瑞的《我看香港文學》,蔡益懷的《港人敘事——八九十年代香港小說中的“香港形象”與敘事范式》等。

    《香港文學大系(1919-1949)》書系由香港教育學院人文學院陳國球院長主持,歷經5年編篡,于2014、2015年由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版,3輯12卷以體裁劃分。大系特設“舊體文學、通俗文學、兒童文學”三卷,很能體現香港文學特色:傳統文學沒有偏廢,守住了根,傳統文學的根脈未斷;通俗文學和兒童文學蓬勃發展,市民文化和孩童文化未被忽略,而是雅俗共賞,齊頭并進。大陸文學曾被切斷的傳統文學之根,在香港原汁原味地保存下來。民國時期興起的現代主義文學思潮在香港也未曾沉寂,而得以延續拓展。香港接納各種思潮,在延續傳統中逐漸開始自己的文學進程。

    澳門文學發展之現狀

    澳門文學起于何時?2010年,楊義撰文《西學東漸四百年祭——從利瑪竇、〈四庫全書〉到上海世博會》將澳門文學的緣起推至1582年8月7日——明朝萬歷十年,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進入澳門,象征著澳門文學史和西學東漸史源頭,乾隆欽定《四庫全書》收入利瑪竇存世中文著譯20多種選本如《乾坤體義》《測量法義》《幾何原本》等。1884年,鄭觀應退居澳門鄭家大屋,寫成《盛世危言》,提及當年利瑪竇東來,徐光啟舍宅為堂,有奏留其教之疏,徐氏60歲后實驗農業寫成《農政全書》。鄭觀應從商業富國理念出發,主張“設博覽會以勵百工”,是從民族振興角度倡導上海辦世博會的第一人。澳門開埠近500年,史傳類書籍豐富,1751年印光任、張汝霖合著《澳門記略》。屈大均被譽為“廣東徐霞客”,在1686至1690年間多次居停澳門,1700年《廣東新語》提及澳門的地理形勢、奇風異俗、植物器物等。國外史家著述如1514年葡萄牙人皮雷斯著《東方志》記載濠鏡。龍思泰是瑞典駐中國首位總領事,居澳22年,英文著作《早期澳門史》指出澳門是中國領土。

    澳門現當代重要作家詳見“澳門文學叢書”四批33卷,一位作家一部書,如李觀鼎、魯茂、林中英、陶里、寂然、穆凡中、穆欣欣等。澳門文學研究學人隊伍分布各地,研究重心在澳門本地和中國內地的暨南大學。國內以澳門文學作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學術專著8部,文學評論集20余部,澳門文學史3部,史料類整理3部,碩博論文24篇,知網收錄期刊論文近150篇。1983年6月30日,《澳門日報》文學副刊《鏡海》創刊,結束了以往澳門報紙只有綜合性文化副刊的歷史。《鏡海·發刊詞》大聲疾呼“澳門應該修建自己的文壇”,被看作是當代澳門文學系統、自覺創作和研究的開始。

    新世紀前后,緊扣澳門回歸母題,史傳類書籍蓬勃發展。1995年,葡萄牙施白蒂出版《澳門編年史》。1996年,杰弗里·岡恩寫成《澳門史1577-1999》,從全球角度研究澳門400多年的歷史,開篇就論述世界經濟中的澳門,細剖對日貿易、馬尼拉貿易、地區貿易、外部競爭等議題;接著分析公民社會崛起、主權爭奪戰、食利經濟等問題,然后論述戰爭風云中的澳門近代史,但甚少論及澳門的文化藝術發展狀況。1999年鄭彭年編寫《重放的蓮花——澳門開埠450年》,講軼事趣聞,寫通俗澳門史,從葡萄牙海上霸業起家,入澳經商傳教,巧取豪奪華人財富和主權,講到明清兩朝與之斗法,苦力、鴉片貿易、不平等條約簽訂,講至革命時代的葡藩沒落之途。鄧開頌、吳志良、陸曉敏等主編《粵澳關系史》 ,以時為序,從葡人入據前后講到明清兩代,再到抗戰、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過渡時期的粵澳關系,論述廣東與澳門唇齒相依、相生相扶的關系。回歸10周年,粵澳兩地專家策劃編撰《濃情大三巴》,從澳人治澳、經濟提速、旅游品牌、世遺文化、文教體育、社團文化、社會福利、一國兩制、未來發展等角度,再現澳門10年化蝶展風華。謝后和、鄧開頌著《澳門滄桑500年》分析澳門發展的三大動力:中葡政府對澳門政策、澳門民眾對澳門變革訴求、國際形勢變化對澳門的影響,論述中葡、陸澳、葡澳、粵澳、港澳五種關系。鄧開頌參編專著還有《澳門港史資料匯編(1553-1987)》《澳門歷史(1840-1949)》《中外學者論澳門歷史》《澳門史話》等書,其中《粵港澳近代關系史》獲1997年廣東省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

    澳門文化研究方面,1995年吳志良出版《澳門與中華歷史文化》,1998年湯開建出版《明清士大夫與澳門》,追溯與澳門有關的歷史文化與名人,1999年章文欽出版《澳門歷史文化》,2005年張國雄出版《澳門文化源流》。有關澳門掌故、民間文學、民俗學的研究也很豐富。澳門人黃德鴻寫《澳門掌故》,分民生,民俗、行業、廟宇教堂、街巷、史地、詩文與名士、難忘的日子等篇章,講述澳門衣食住行、自然景觀、民情風俗等,趣事如廣州話音注葡語、咸蝦醬、喳咋、馬交仔、鐺鐺佬、斬蛟龍、大碌竹、賣懶、行花市等。每篇短文以講古法寫作,如專欄文字,類于葉靈鳳《香港掌故》。粵港澳三地都講粵方言,因此掌故多有相通之處。李春滿編撰《讀懂澳門》,擷取了澳門人物、教堂、廟宇、節慶、美食等10類掌故。澳大利亞華裔學者譚達先《論港、澳、臺民間文學》分論香港的歌謠、諺語、曲藝說唱、民間故事、報刊評論、資料類等,澳門的傳說、民俗、風信、兒歌謠諺等。

    親臨澳門現場,感悟歷史時間和地理空間、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2006年趙鑫珊應澳門基金會之邀居澳兩月,深度考察歷史城區25處景點,以抒情詩文筆法寫成《澳門新魂》,可謂澳門時空行腳,一如小思的香港文學行腳,主講景點有教堂、寺廟、鄭家和盧家大屋、墳場、劇院、炮臺等。2009年王凡、劉東平《城變——澳門現場閱讀》以新聞紀實筆法寫澳門的歷史更替、時事政治、經濟轉型、東西共融、建筑傳承、文化交流、社會百態。2009年12月,澳門基金會策劃并資助“澳門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文選”12卷,涵括社會、行政、政治、法律、基本法、經濟、教育、語言翻譯、文學、文化藝術、歷史、綜合卷。錢乘旦2013年主編“全球史與澳門”叢書11部,有一本研究18世紀末到19世紀中葉三個法國人的澳門觀察,分析商人貢斯當、畫家博爾熱、貿易代表團秘書兼攝影師埃及爾留下的書信、日記、著述、繪畫、照片等歷史資料,記錄當時的澳門和廣州,闡釋東方與西方文化碰撞的錯綜復雜關系。

    21世紀之交,澳門學(Macaology)蓬勃發展,以文獻檔案、文化遺產為基礎,以歷史文化和社會生活為研究對象,探尋澳門模式與澳門精神。澳門大學致力于打造“澳門學”文化名片,2010年4月15日舉辦“首屆澳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出版論文集《澳門學引論》。2011年10月19―20日,第二屆在里斯本科技大學舉行,來自世界各地的近40位學者參會,以澳門學文獻調查、實證研究為主要議題。第三屆于2012年11月14-16日在北京外國語大學舉行,出版 《全球視野下的澳門學》,收集中英葡文的論文,搭建框架為:澳門學學科建設、宗教與文化、澳門與中外關系、中西文化交流、文獻、社會發展與文化變遷。澳門自回歸以來,經濟迅速發展,由地區性的小城一躍而為國際性特色城市。近30多年澳門文學在文學定位、文化觀照、土生文學、女性書寫、文學與副刊、詩歌研究、敘事學研究和都市想象等方面取得了成績,也展現出其未來研究的可能方向。

    港澳城市文化氣質雖有西式元素,但思想觀念更偏向中式元素,鍛造出融合中西的半唐番美學,由此建構出具有港澳特性的地域文化特質。港澳人有點像“雞蛋人”,外、里、核三層不同,外表像中國人,過著看似很西式的生活,而骨子里又有著中國人的傳統與保守。研究港澳文學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發現中國新文化發展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從中華文化的內涵概念厘定出發,省思港澳文學常見的傳統文化符號,以及符號背后的人倫觀念、傳統文化血脈與西方文化移植、動態發展脈絡、傳統文化的傳承和轉型的意義等。如今港澳臺暨海外華文文學迅速發展,世界各地的華文文學呈現出新的創作視野和理念、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文學版圖迅速擴張,已成為21世紀之交中國文學研究領域的新學術生長點,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研究隊伍日漸壯大,成果日益豐碩。

    无码8090精品久久一区|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9999| 成人99国产精品| 97精品免费视频| 国精品午夜福利视频不卡|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观看 | 亚洲精品国产V片在线观看 |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亚洲精品成a人在线观看☆ |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亚洲a| 亚洲AV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 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婷婷| 国产精品香蕉成人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一区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2021 | 国产在线观看麻豆91精品免费| 久久久久久影院久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小说 | 久99久热只有精品国产男同|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不卡|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精品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柚蜜| 亚洲国产福利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国产精品61947|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在线专区1|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又紧又大又爽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v在线观看| 8AV国产精品爽爽ⅴa在线观看| 麻豆国产在线精品国偷产拍| 久久青草精品38国产| 国产精品人人爽人人做我的可爱| 国产女人水真多18毛片18精品| 国产精品青青在线观看爽香蕉|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免费直播| 日韩精品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网| 国产99视频精品一区| 国产私拍福利精品视频推出| 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 日韩精品免费在线视频| 久久精品嫩草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