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愛不可及》及同名改編電影研討會舉行
近日,由廣東省作家協會主辦的深圳作家伍呆呆長篇小說《愛不可及》作品研討會召開,來自廣東省及深圳市的評論家齊聚于廣東省作協嶺南文學空間,對這部網絡文學作品以及據此改編的同名電影進行了深入而熱烈的研討。
研討會由廣東網絡作家協會副主席周西籬主持,出席嘉賓有《愛不可及》小說作者、電影編劇伍呆呆,花城出版社原社長肖建國,文化學者、作家、導演胡野秋,小說家千夫長,評論家、廣東財經大學文學院院長、中國小說學會副秘書長江冰,羊城晚報原文藝部主任何龍,暨南大學文學院中文系教師傅勇,華南農業大學文學院教師、博士吳琪,薔薇書院CEO李賢等以及部分粉絲讀者。
伍呆呆的微博體長篇小說《愛你生生世世》于2011年入選“中國十大電子書”,此后她以這部電子書為基礎創作了電影劇本《愛不可及》,并被搬上銀幕,該電影斬獲第51屆休斯頓國際電影節最高獎——故事片白金大獎。伍呆呆將電影改寫為長篇小說,由薔薇書院首發并在全網發行,在網絡文學界及讀者中引起廣泛關注。
肖建國說,《愛不可及》有回環交替的命運感,文字流暢、干凈,“像水洗過一樣”,他認為,作為一部長篇小說,故事發展中的閑筆不足,這是作者需要思考和提高的地方。
千夫長作為當年中國十大電子書的評委和電影《愛不可及》的文學顧問,表示自己是伍呆呆網絡、電影、紙媒三個藝術形態不同時期的見證者,認為伍呆呆堅持文學傳統,路子是正確的,他在會上回憶了這三個時期的伍呆呆和作品,并手書當年《愛你生生世世》的入選詞贈予伍呆呆。
江冰從網絡時代的小說與傳統紙質時代的小說的對比出發,分析了《愛不可及》,認為相對于網絡時代小說快速、碎片化的特點,伍呆呆的小說更偏向于傳統文學寫作,敘事方式和語詞更為嚴謹、精致。
在文學評論界,何龍以尖銳、坦誠著稱,他首先指出,“干凈”是作者文字的長處,同時也是短板,他認為,過于“干凈”不符合網絡時代的閱讀,應當增加作品的真實性和趣味性。何龍稱《愛不可及》并不是表面上看起來的凄美的愛情小說,它實際上是一部經由金錢豹這一喻體,關于欲望的誘惑和陷阱的寓言故事。但是正因為故事寓意深刻,更需要讀者和觀眾安靜的閱讀和思考。
胡野秋表示,伍呆呆一直在嘗試各種寫法,希望找到一條最適合她的路,她的創作具有無限的可能性。
周西籬認為,伍呆呆的小說是從電影回到小說,敘事緊湊,和原創的小說狀態有所區別,所以少了“閑筆”。作者試圖寫穿越和懸疑,結果又被現實的邏輯拽回,因此還應屬于現實題材作品。《愛不可及》小說追索愛的存在和價值,經由電影,強化了愛與美的價值追求和悲劇力量。
( 攝影:陳忠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