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壯闊陽剛的建設者之歌 ——評話劇《八百里高寒》
話劇《八百里高寒》劇照 江緒鵬攝
55年前,數萬鐵道兵挺進大興安嶺,爬冰臥雪、披荊斬棘,創造了把鋼軌鋪進萬年沉寂的林海雪原、把生命禁區變成幸福家園的奮斗奇跡;35年前,數十萬鐵道兵脫下軍裝光榮轉業,他們放下手中的鋼槍,舉起建設的風槍,在新的崗位為國家建設無私奉獻。如今,鐵道兵的歷史雖已遠去,成為共和國不能忘卻的記憶組成,但精神不朽、軍魂永駐,今天的人們不曾忘記他們。由中國鐵路文工團與大興安嶺地區藝術劇院演出,董妮編劇、姜濤導演的話劇《八百里高寒》,把人們重新帶回了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用一段跨越時空的心靈對話、一場熱血無悔的人生抉擇、一次挑戰極限的生命歷程,把“逢山開路、遇水架橋、艱苦奮斗、志在四方”的鐵道兵精神和“突破高寒禁區”的大興安嶺精神呈現在了舞臺上。
該劇從鐵道兵脫下軍裝即將轉業的那一刻寫起。一本突然而至的泛黃的日記本,帶出了日記中走出的形象杜崢嶸,一曲戰士們齊聲高唱的《鐵道兵志在四方》,引領著主人公姜家修的思緒重新回到了1964年,回到了第三次大興安嶺會戰的難忘瞬間:那里有姜家修與他的戰友們一同斗風雪、戰嚴寒、共患難的建設場景,有“三用堂”里姜家修、杜崢嶸、桑合德等人為了某種方案而爭得面紅耳赤的激烈畫面,更有“朝陽1號隧道”里命懸一刻的緊張、火場里驚心動魄的大營救、冰下沉箱與河床對接任務中無所畏懼的犧牲與擔當……嫩林鐵路的奇跡正是在這一代人艱苦拼搏、舍己為人、無私奉獻的奮斗中創造的。劇作展示了一支和平年代里只打硬仗、敢打必勝的鐵道兵隊伍,描繪了鐵道兵的人物群像和感人事跡,但是沒有停留在簡單地記錄和致敬層面,而是努力向著他們的精神深處探源,竭力呈現他們在奔赴生命禁區、突破生理極限、向著意志和精神的頂峰逐漸攀登的過程中,自覺把個體人生價值、人生理想的實現與國家的建設和發展、個人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的信仰與忠誠,展現他們在最艱難、最危險的時刻挺身而出、做出人生無悔選擇時的使命與擔當。這些事跡和精神,正是該劇上演獲得觀眾共鳴并能走進當下的源泉所在。
作為一部謳歌建設者、聚焦鐵路建設成就的作品,題材上的規定和限定不可避免,但董妮沒有被題材束縛住而陷入慣常的寫作套路。她獨辟蹊徑,從回憶寫起,讓生活的現實與歷史的真實相勾連,以塑造有情有義、有棱有角的人物為立足點,從情感設置、情節演進等不同方面,對此類題材作品的戲劇化表達進行了全新的突破。劇中,姜家修與杜崢嶸之間的感情線是貫穿始終的敘事線,也是一條與嫩林鐵路的興建過程伴隨始終的中心線。董妮沒有將這條線索生硬地依附在鐵路建設的主線之下,而是運用敘事結構上的時空交錯、自由切換,在現實與想象、當下與歷史的一次次對話中,拓展了感情線的內涵與外延,既以兩人的情感縮影展現鐵路建設的全過程,也以略帶感傷、悲情的敘事完成了對特定年代人的命運與情感抉擇的思考,使一部聚焦建設成就的冷題材,有了人情、人性的溫度與慰藉。
姜家修與杜崢嶸的情感發展是在一次次工地交鋒與工程進度的推進中不斷發展的。生死的考驗、方案的決策、技術的攻關等的背后,均透露著兩人情感發展的伏筆和動向。“三用堂”激烈的論辯之后,因為馴鹿的到來,杜崢嶸拉起姜家修的手就往外跑,這次興奮之余的第一次拉手,成為兩人“永遠記得的那一刻”;隧道危機過后,杜崢嶸攙扶著受傷的姜家修,盡管彼此萌生著愛意,嘴上說的卻都是工程上的事,進一步增進的愛也深埋在兩人的心底;火場里,姜家修替杜崢嶸擋了烈火,背部嚴重燒傷,每次衛生員給他換藥的時候,杜崢嶸都偷偷地望著他“拼命地忍著”的樣子,“笑著笑著就哭了”;勝利通車的日子,面對姜家修的挽留,杜崢嶸最終選擇離開,姜家修的“我會一直在這里等你回來”,讓他們的愛情既悲壯又崇高。該劇沒有正面寫愛情的浪漫與跌宕,一切都是那么的含蓄、婉轉、收斂,然而,就在這些看似含混不清的表象背后,兩人的內心卻暗流涌動。他們都是那個時代最優秀的人,把一切獻給了他們熱愛的國家和事業,他們并非不敢愛、不愿愛,而是因為種種現實的緣故,讓他們的愛多了些坎坷,承受了比他人更多的苦痛。這種埋藏著苦澀的愛情比外在的轟轟烈烈,更為動人、更為深刻,也讓這段情感帶上了那段特殊年代的歷史印記。
嫩林鐵路貫穿大興安嶺山脈,平均每一公里的鋼軌下,就有一位鐵道兵的英靈。該劇沒有用犧牲展示悲壯,也沒有以生命的代價去表現環境的艱險,然而,每一次危機局面的化解、每一次險象環生的時刻、每一次義無反顧的沖鋒,我們都能時刻感受到死亡的逼近,感受到建設環境背后生命的脆弱。這也可以看作該劇創作者跳出情節套路的一種嘗試。此外,為了避免劇作多層面的立意表達湮沒在一片工程現場當中,增強敘事的戲味兒、人情味兒,該劇還巧妙地在不同的段落中增加了帶有反思和現實觀照意味的段落,比如,“三用堂”一場中,圍繞要不要用柈子取暖問題時,姜家修的“我們是開發者,絕不能成為破壞者”,就對開發建設與生態保護的關系問題作出了回答;剛剛從火場上退下來的姜家修,心念正在滅火的新戰士,讓雷霆一定叮囑他們:“林子金貴,生命也一樣金貴。”體現的是姜家修對士兵的愛,也是一種團結力量的體現;鄂倫春老鄉幾次為鐵道兵送來急需的生活物資,以及烏娜吉向姜家修表達情誼的場面,都是軍民魚水情、民族團結共建美好家園的藝術表達。
“八百里”和“高寒”同是地理學意義上的術語,只是一個表示著距離,另一個表示著氣候特征,但在這部作品中,它們一個象征著空間世界的壯闊,一個象征著精神氣質的陽剛,兩者組合在一起,正是鐵道兵“志在四方”的奮斗足跡與“艱苦奮斗”的毅力品質的象征,也構成了這部作品的美學和精神底色。舞臺上,內外轉臺的巧妙結合、視聽影像與戲劇表達的無縫對接、舞臺意象與內心表達的有機融合,讓整臺演出寫實與寫意、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兼具;由奮戰的群像、飄揚的旗幟、硬朗的造型、真誠的演繹組成的藝術畫面,則積蓄著昂揚蓬勃的力量,充溢著對建設者的熱情謳歌。這是向一代人的青春致敬,也是對時代精神最高貴的禮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