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貓叫醒我》:消融隔閡的幻像“層間”
天天出版社進行了一次非常有意味的策劃,先后出版了常新港與常笑予父女倆的兩部遙相呼應的兒童小說:父親常新港創作了《尼克代表我》,一條名叫“尼克”的狗,幫助男孩“吳小小”喚醒他的父母,尋找遺失的童心和尊重。女兒常笑予創作了《黑貓叫醒我》,一只名叫“黑七七”的貓,幫助女孩“于豆腐”喚醒自己的內心,消融親子間的認知隔閡。父女倆從各自的角度出發,共同朝向至親間心靈層面的理解與尊重。女兒以作品引導孩子理解父母之情,父親以作品引導父母理解孩子的獨立個性。兩部作品間隱隱可感的,既有“復唱”,也有“互文”。在這以文學構成的交叉地帶,我們嗅到了孩子曾經或隱藏于內心或付諸于行動的火藥味,更體會到了父女間努力達成理解、尊重、互信、互諒、互愛的至為動人的共同“成長”。
《黑貓叫醒我》的主人公“于豆腐”,人如其名,是一個“膽子小,性格軟”的小女孩,與“鄰居家的孩子”相比一無是處。媽媽在不征得于豆腐同意的情況下,將于豆腐養了一年多的小倉鼠“梭梭”送了人。情感上缺乏尊重的冷暴力觸發了小女孩的反抗心,一個念頭在她腦子里“滋滋作響”:“如果有一天,我也像梭梭一樣,從媽媽身邊無緣無故地消失,她會是什么感覺?”中國古人對“人本主義”有著簡潔清晰的闡釋,正是孔子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很多時候,人與人之間尤其是親子間,往往忽略了這一點,家長以培養“理想態”的孩子為由,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對孩子指手畫腳。常笑予在《后記》中提到,促動她投入創作的重要動因,是希望達成親子間的“共情”。
這番“推己及人”的題旨意愿,依靠幻想的手段,設計了孩子與家長的身份互換。常笑予假想了“疊蕩空間”的術語,這個空間內有多層并行的、層疊的空間,稱為“層間”。穿越“層間”而來的神秘黑貓“黑七七”,成為于豆腐的啟蒙者,幫她逃逸出所在的“瓜果蔬菜最棒層間”,進入到“亂基因層間”。這個幻想設定類似于科幻中經常運用的多維時空之間的“穿越”。穿越的手段則非常新穎,不是借助某種科學設備或者通靈外物,而是挺像麥克尤恩的《立體幾何》,靠將自己的身體做奇異的折疊,突破所在空間的維度,出入于不同的“層間”。
常笑予的《黑貓叫醒我》是一部沒有“定式”的幻想小說,既有幻想小說中并行空間之間的“穿越”,又不拘泥于現實空間與魔法空間的兩重穿越,而是以想象構建了多個各異的并行空間,人物在多層空間之間穿梭,且會伴隨層間的變化,產生童話意味的“變形”。同時,作品又運用建立在科學預判與未來前瞻基礎上的科學幻想。亂基因層間里,作家假想了人類扯斷了血緣的扭結,進入基因亂序時代,孩子不再靠生殖繁衍而是誕生在福利院的“膠囊房”。作品雖然不像科幻小說那樣承載更多的未來憂患,但也帶有科幻小說一貫的現實批判與科學反思。
在亂基因層間里,孩子不是被動地成為某對父母的孩子,而是完全的當家做主,按著自己的意愿,到父母領養公司“領養”父母。作品初看詼諧幽默,實則暗藏深意。角色互換,乾坤顛倒,孩子要承擔對父母的批評教育,培養管理,父母則缺乏自律,狀況百出。于豆腐看似比其他同學幸運,第一次選擇了“個性定制”模式,按照自己的要求挑選了一對完美父母。可于豆腐逐漸發現他們竟然不是人類,而是按需制造、按程序行事、情感冷漠的機器人。于豆腐憤然“退貨”,重新按照“基因匹配”挑選了父母,但是他們和自己實在是太像了,懶散、膽小、笨拙,后來還雙雙離家出走。作品以荒誕的角色互換,達成如作家所說的滑稽鏡像,映射出親子間習以為常的交互模式下理解與尊重的缺失。
《黑貓叫醒我》中,孩子尋找“完美父母”的設定值得玩味。完美是一種理想,現實中是否會存在完美之人?這種完美是從什么樣的角度去界定的?如果設定了完美,父母或是孩子自己是否能達到這樣的標準?完美之人從“標準”的角度勝出,但反要失去人之為人的某些未必稱之為好但無比美妙的東西,作品中,常笑予既擅于暴露矛盾又努力化解矛盾。尾聲處,一對對父母與孩子在努力中走向溫暖的和解,誠如常笑予所說,“探討在可接受的范圍內,父母和孩子共情的可能性和可達成的讓步。”
透過文字,可以感受到常笑予良好的閱讀與開闊的視野,又加之年輕人躍動的創造力,作品呈現出具有青春氣息的語體風格,語言跳脫、俏皮幽默。常笑予觀察生活有著敏銳而獨特的視角,擅用新異的比喻,如“夕陽像打在玻璃上的雞蛋黃一樣緩緩落下”,足夠讓小讀者領悟文學的創造性魅力。常笑予的敘述手法也明顯不拘于傳統,起承轉合跳轉迅捷,情節飽滿、信息量豐富,加之開放性的結局設計,為作品增加了可堪玩味的文趣。雖然作品對“黑貓”角色設定的意義稍顯隨意,個別對話超越了角色年齡,但顯然,《黑貓叫醒我》標識出一個年輕作家很高的文學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