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文本:透視網絡文學發展的重要路徑
在當下的網絡文學研究中,文本的閱讀考察非常重要,同時,原文本之外的諸多伴隨文本也可以系統地納入到研究視野中,并與文本研究互為參照。“伴隨文本”這個概念的提出是基于任何符號文本,都在文本之外攜帶著未進入文本自身的因素。但這些“伴隨文本”深入影響著符號的生產與解釋。因此對文本進行審視除了關注文本自身之外,不可忽視伴隨文本的影響。
隨著新媒體時代信息資源的不斷豐富,網絡小說的伴隨文本已呈現出紛繁復雜的樣式,例如文本互涉、影游改編、網站推介、讀者評論等。當下網絡小說的創作發展和相關研究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對于伴隨文本的研究目前則更多集中于網絡出版和影視改編方面,在作者—讀者的評論互動、創作者與平臺方的訪談資料、作品的文案與推介方面的關注較少,而且將伴隨文本作為一個整體進行宏觀審視和總結整理的工作還有很大的推進空間,是網絡文學研究的一個新的學術生長點。同時,網絡小說創作具有較為明顯的開放性,伴隨文本和文本之間的互動影響遠遠大于傳統文學。比如讀者的評價甚至會實時改變文本情節的發展走向,文學網站的排名數據能夠影響作者是否決定繼續連載。所以對于網絡小說伴隨文本的全方位考察研究是亟需且具有重要意義的。
伴隨文本可以有多種呈現方式,從類別上可以劃分為顯性伴隨文本、生成性伴隨文本與解釋性伴隨文本。顯性伴隨文本是“顯露”在文本表現層上的附加因素,整體上可以分為副文本和型文本兩類。例如網絡小說中的標題、文案、網站上的封面圖片,以及實體書出版后的封面和插圖等都屬于副文本。副文本是讀者在閱讀小說之前首先接觸到的伴隨文本。讀者在文學網站浩如煙海的書庫中挑選自己心儀的小說時,很大程度上會受到這些副文本的影響。像《花千骨》在晉江文學城上的文案中放的一些非常激烈的對白,還有一些網絡小說封面上寫的靈異神怪、情有獨鐘、虐戀情深等標簽,這些內容都屬于副文本。它們的選擇機制和產生的作用都值得研究。
除此之外,文學網站上對于網絡文學作品的類型分類用語,比如說仙俠、穿越、玄幻等,也是一種顯性伴隨文本,我們可以把它叫做“型文本”。型文本對于創作者和閱讀者雙方都起到了提示作用。這種“設定”方便讀者按照自己的閱讀興趣選擇小說,同時也保證了作者在創作小說時有明確的題材和主題。型文本之所以能具備這一功能,是由于同一類文本中往往具有共同的符碼。以網絡仙俠小說為例,“仙俠”是其所屬的題材類別。在仙俠小說中角色身份常有仙、魔、神、佛、靈獸、鬼魂等,這些角色所生活的空間除了人間、仙界、魔界外,還有各個族類所居住的世界。這些元素共同構成了仙俠小說的型文本特征。
生成性伴隨文本主要由網絡文學的“前文本”與“后文本”構成。前文本包括網絡小說中的引文、典故、歷史文化語境,以及戲仿與改編的對象文本等。后文本則是在網絡文學作品基礎上改編創作的作品,如影視劇、廣播劇、游戲、同人創作等。網絡文學為影視作品提供了許多改編素材的來源,但同時這個改編方向也可以逆向出現,如去年熱播的電視劇《延禧攻略》,其同名網絡小說就由該劇劇情改編而來。因此我們不可只著眼于網絡文學作品自身,還可以歷時性地通過幾個截面呈現出這個作品更加清晰的面貌,以小見大地反映出文化生產的整體樣態,進而對整個文化生產鏈條進行深入思考。
解釋性伴隨文本主要由評論文本和鏈文本構成。評論文本包括專家評論、研究論文和專著、讀者評論,以及相關新聞等。網絡文學的獨特性體現在其有數量驚人的粉絲評論。創作者由于評論而改變作品走向的案例不勝枚舉,因此我們不可忽視評論的重要性和他們的價值。針對評論的內容可以采用數據統計的方法來處理,從詞條抓取、比例統計等方法入手。因為評論的數量巨大,所以計算機數據統計可能更可以發揮作用,發現潛藏在評論文本之下的發展規律與變化傾向。
發布在網絡文學作品網站頁面的超鏈接,例如作品的廣告、排行榜數據等這類“鏈文本”也屬于解釋性伴隨文本。以晉江文學城為例,任何一部網絡小說的頁面都被層層超鏈接包裹。處于網頁最上方的是作品庫、排行榜、評論頻道、新聞活動等鏈接。小說首頁的文案部分會有作者放置的各種鏈接,例如新書的推薦等,文案右邊的板塊是文章的基本信息,包含小說類型、視角、作品風格、進度字數以及出版信息等。首頁的下方是小說的目錄,點擊具體章節進入閱讀頁面后可以發現,除小說正文內容外,閱讀頁面還包含小說的全站排行名次等,這些鏈文本包含著極大的信息容量。
將圍繞網絡文學重要文本的這些伴隨文本進行整理總結,做一個數據庫,以及進一步制作成網狀的聯結圖,是一種非常有益的嘗試。如能制作一個以原文本為中心的伴隨文本分類統計列表,就能清晰地呈現原文本的伴隨文本信息以及伴隨文本各個類型之間的關聯。此外,還可以將不同文本的統計圖表加以對比,分析不同網絡文學原文本的伴隨文本之間的共通點與差異點。筆者目前正在制作從1997年到2019年的重要網絡小說伴隨文本統計表,力圖建立近20年來網絡文學伴隨文本的數據庫,為學界未來的研究開展提供可供查閱索引的資料庫。當下網絡文學研究領域一個令人遺憾的現象是早期網絡文學史料的大量散佚。筆者在統計中發現,新世紀前后的網絡小說伴隨文本,例如讀者評論、網站頁面等因網站關停等各方面原因已很難查詢,筆者多方詢問查證獲取歷史資料盡力彌補了部分缺失,但仍有待補的條目。這也提示我們,對于網絡文學研究而言,數據的及時保存非常重要且乃當務之急。本次數據庫整理工作是一次對網絡文學伴隨文本的階段性整理總結,希望能夠為未來的學界研究保存好當下的重要網絡文學文本與伴隨文本史料,以供研究者隨時調閱,提高研究效率。
建立網絡文學伴隨文本數據庫之后,可以通過編制原文本與伴隨文本之間的聯結網來考察兩者之間的互動關系。通過機器提取字段和人工甄別,對伴隨文本數據進行處理并繪制網狀聯結圖,從而從伴隨文本這個新的視角切入,對網絡文學的生成發展進行審視。通過此聯結圖,可以發現諸多原文本之間不易察覺的關聯,進而對網絡小說的生成機制及其發展脈絡進行整體思考。筆者分別截取男頻小說和女頻小說的部分案例來說明聯結圖的構建方法。《搜神記》《悟空傳》《朱雀記》這三本創作年代與作者均不相同的小說看起來并沒有什么關聯,但是通過伴隨文本卻可以將它們聯系在一起。首先,《搜神記》與《朱雀記》有相同的型文本“中國古典神話玄幻類型”,而《朱雀記》與《悟空傳》則擁有相同的前文本,兩者都是《西游記》的戲仿文本。《搜神記》與《悟空傳》之間可以通過鏈文本產生關聯,它們曾共同出現在早期經典網絡玄幻小說排行榜中。僅是3部小說就可以通過多種類型的伴隨文本產生千絲萬縷的聯系。
女頻小說也同樣如此。《夢回大清》和《步步驚心》同為“清穿”言情小說,它們具有共同的型文本即穿越、大女主。有不少研究者曾指出,新世紀初期穿越言情小說最早以“清穿”形式出現是網絡中對20世紀90年代大眾文化“清宮戲”的一次跨媒介文化回應。這些早期清穿言情小說的創作者多為“80后”,在他們的成長時期,描寫康熙時期“九子奪嫡”事件的港臺歷史劇以及以《還珠格格》為代表的清朝古裝劇正是流行文化的代表,因此新世紀清穿言情小說的出現是“80后”創作群體的一次懷舊式集體書寫。《夢回大清》和《步步驚心》的共同前文本即清朝宮廷戲。《步步驚心》還包含了宮斗、宅斗等更為復雜的型文本元素。從評論文本中可以發現它與其他文本之間的型文本關聯。例如“東方資訊網”的一則新聞報道標題為《你發現了沒?〈知否〉就是宅斗版的“步步驚心”》,文中比較了兩部小說人物關系的相似性。評論文本可以在兩部看似沒有關聯的作品中找到共通點。當我們將不同類型的原文本通過伴隨文本形成一個聯結圖時,可以直觀展示出伴隨文本聯結原文本的橋梁作用。此外,伴隨文本的功能性價值還體現在原文本與伴隨文本的互動中。例如,評論文本能夠改變網絡小說預設結局,后文本中的影視改編能提高原作知名度、影響其續作情節走向等等,這些信息都可以從聯結圖中進行快速讀取。
我們可以梳理網絡小說伴隨文本的發展歷程,根據數據庫對各類型伴隨文本進行歷時性梳理,從伴隨文本角度重新審視并理性把握網絡文學20余年的發展歷程,嘗試以伴隨文本的變化歸納網絡文學階段性特征的可能性。例如,以“盜墓”作為型文本關鍵詞進行檢索可以發現,2006年作品的數量出現高峰,《盜墓筆記》《藏地玄經》《上古神跡》等重要作品均在此時涌現,但高峰過后,這一文類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均呈現下滑趨勢。不同盜墓小說之間也存在共同的型文本元素以及借鑒的同類前文本,可見由于盜墓小說有極強的原創性要求,隨著文本內容的同質化等問題出現,讀者的閱讀興趣轉移,盜墓小說熱潮在2006年后被新的文類代替,這一點也體現在“讀者/學者”評論文本數目的量化統計中,在目前已有的數據考察中,量化統計確實可以發現潛藏在伴隨文本之下的發展規律和變化傾向,有些甚至是早于原文本變化的,因而量化梳理伴隨文本有利于更加理性地把握網絡小說的發展軌跡,甚至預判發展趨向。
考察網絡小說伴隨文本的發展變化,絕不可切斷其與技術及社會經濟的聯系。一手訪談資料可以呈現出伴隨文本發展歷程背后的社會文化變遷。筆者結合社會學的研究方法,聯系采訪網絡小說創作者、文學網站編輯以及從事網絡文學研究的專家學者,可以將所獲資料作為創作環境變化發展過程的史料,形成數據庫的外部參照。伴隨文本攜帶了大量的社會文化契約,解讀伴隨文本的發展歷程可以從另一個角度思考網絡小說變遷背后的社會環境影響,同時思考其對社會文化的反向作用。網絡小說從誕生之初的“隨性寫作”“自娛娛人”到當下的以“商業化寫作”為主體,其背后商業資本的導向以及社會環境的改變通過伴隨文本得以呈現。例如型文本的不斷豐富折射出網絡類型文學的崛起,讀者評論文本的數目和差異性的增加,反映出讀者閱讀興趣的變化和參與度的提高,文學接受方對網絡小說創作所施加的影響亟需關注和研究。
從伴隨文本角度切入考察網絡文學,可以將不同媒介的樣本數據進行整合并細致分析。將文學基礎上的原文本、圖像視野下的副文本封面和書籍插圖、媒介范疇下的后文本影視和游戲改編、社會學觀照下的評論文本納入數據庫中進行綜合總結考察。對網絡小說伴隨文本的發展歷程加以研究,可以為網絡文學20余年的發展提供一個文本外部的研究切入角度。探索從這一角度進行網絡文學分類、分期的可能性,總結伴隨文本在新媒介融合時代為網絡小說發展可以提供的新動力之著力點,同時預判網絡文學未來變化趨勢,為國家戰略指導下的網絡文學規范和引導提供參考,也將為業界在如何利用伴隨文本擴大網絡文學的文化影響力和經濟效益方面提供啟示。制成以伴隨文本為主線的“原文本-伴隨文本關系聯結圖”,有利于為當下蕪雜的網絡文學發展現狀提供一個理性把握的進路。文學載體從書頁到網頁的轉變,顯示出網絡文學生成范式的變化,與之相伴的伴隨文本在生產方式、存在形態以及傳播模式上也有其特性。探究伴隨文本與網絡文學的雙向互動,不失為透視這20多年來文化生產和社會環境變遷的一條路徑,也可以進一步為網絡文學的創作和發展提供鏡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