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當下 不戀過往 不懼未來
70年,對任何一份報刊來說都是一段不短的歷史,回望歷史我們有一份厚重,有一份自豪。毛澤東、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從建設新型的國家意識形態出發,在新中國成立前夕作出了創辦《文藝報》《人民文學》的決策,并寄以厚望,賦以重任。在毛澤東、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關懷下,《文藝報》《人民文學》以及稍后創刊的《詩刊》等成為文學界的國字號報刊。茅盾、丁玲、馮雪峰、張光年、馮牧等老一輩文藝大家親自擔任報刊主編,他們認為,文學發展離不開園地和陣地。70年中,《文藝報》歷史上有兩個突出的亮點值得我們記憶。一是對新中國文學的催生。新中國成立后,《文藝報》和全國文學界一樣,盡管也經歷了不少錯誤的斗爭和批判,但是《文藝報》作為新中國文學貫徹毛澤東文藝思想的主要陣地之一,從理論批評方面,有質量地宣傳了毛主席的深入工農兵生活,熟悉和運用革命現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方法創作具有人民性的作品的新文藝思想。在《文藝報》上開展的關于文學現實主義道路問題的討論、關于寫社會主義新人問題的討論,以及關于如何反映革命戰爭問題的討論等,都影響了整個文藝界。除卻基本理論建設,《文藝報》還基于敏銳的文學觀察,大力推出了新人新作,被評介和推薦的不少作品成為當代文學的經典性作品,如“三紅一創,青山保林”等。這些作品也可以說是借力于《文藝報》等報刊走進了文學史。當年一批青年作家后來在新時期成為了著名作家。第二個亮點是改革開放初期站到了解放思想的前沿。《文藝報》率先吹響了為一批優秀作品平反的號角,大力推出了一批新的思想解放的作品。《班主任》《哥德巴赫猜想》等作品在《人民文學》發表后,《文藝報》利用理論批評的影響力,將它們迅速推向全社會。在基本理論的撥亂反正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厘清了一些新時期文學的基本理論問題,比如現實主義深化的問題,現代派文學的問題,等等。當時的《文藝報》上上下下確實有一種長期積攢的如火山爆發般的力量、釋放的勁頭,自我解放也解放了文學藝術的生產力,扛起時代大旗,功莫大焉。這些既是《文藝報》的財富也是我國文學界的財富。
回顧70年走過的道路,更應珍惜當下,不戀過往,不懼未來,《文藝報》的明天任重而道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辦好《文藝報》指明了方向。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10月15日文藝工作座談會的講話中談到的五個問題以及其他重要講話中的理論觀點,更是文學界和《文藝報》實現宏偉目標的遵循。習近平總書記談到,一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中華文化繁榮興盛,二是創作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三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四是中國精神是社會主義文藝的靈魂,五是加強和改進黨對文藝工作的領導。此外,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搞清楚為誰創作、為誰立言,這是一個根本問題;大師、大家,不是說有大派頭,而是說要有大作品;在市場經濟大潮面前自尊自重、自珍自愛,抵制低俗庸俗媚俗。我認為,以上就是《文藝報》應有的政治站位,也是《文藝報》的話語權和公信力所在。把握住這些,才能保證辦報的正確導向。特別是要聞版始終要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這些現在做得都很好。
《文藝報》的基本讀者是中國作協會員,一報在手,可以幫助作家了解全局,站得更高,領會中央的精神,不僅不是多余的而且是十分必要的。理論批評方面,習近平總書記說得也很清楚,現在的文藝批評主要是沒有批評。要做“剜爛蘋果”的工作,謹防“大花轎,人抬人”,真理越辯越明。一點批評精神都沒有,都是表揚和自我表揚、吹捧和自我吹捧、造勢和自我造勢,那就不是文藝批評了。需要破除“圈子批評”,“圈子批評”只會使辦報的路子越走越窄。文藝批評的武器需要運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說真話講真理,營造開展文藝批評的良好氛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對《文藝報》來講是義不容辭的。只有這樣,才能夠不辜負黨中央對《文藝報》的期望,對得起《文藝報》的歷史傳統和未來。這都需要加強隊伍建設去實現。《文藝報》辦報歷史上歷來有政治敏感、專業加敬業的傳統。相信在中宣部、中國作協的領導下,在廣大作家藝術家的關愛下,報社同仁通過不斷提高政治修養、專業水準,遵循文學和新聞兩個規律,讓老字號、國字號始終走在創新的路上。鑒于《文藝報》70年來在學界有廣泛影響,在新時代肩負著重要使命,《文藝報》的評論版和理論版是公認的理論批評重要陣地,望繼續關心《文藝報》發展,提高其學術地位,同時建議《文藝報》能夠像文學刊物一樣享受稿費補貼,以利于《文藝報》能以一流的作者隊伍、一流的文章、一流的版面回報黨和人民以及文學界的厚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