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息,永不氣餒 ——一部潑墨畫般的智利小說《南?!?/i>
《南?!贩饷?孟夏韻攝
筆者在南美智利訪學時,在書店中偶然被一本薄薄的小說封皮吸引。那是粉藍紅三色相間的抽象圖案,既像潑墨水彩、又像細胞液態流動圖,封皮正中印刻著大大的黑體字書名“Nancy ××”,中文暫且譯作《南?!?。翻開幾頁,發現全篇文字充滿了神秘的斜十字叉,它們錯落有致地分布在不同段落、不同章節,與黑白X光片和彩色細胞圖穿插相間,如此新穎的設計讓人有一睹為快的愿望。
書店老板是圣地亞哥著名的文學評論家和撰稿人,他開設了一檔介紹拉美文學尤其是智利當代文學的節目。他見筆者拿起這本書,立刻打開話匣子聊起書的作者來。這本書是90后男作家布魯諾·羅雷特的處女作,一經發表便拿下2014年羅伯托·波拉尼奧特殊榮譽獎。如今的智利當代文學正經歷著青年作家大爆炸時期,布魯諾·羅雷特在智利文壇與諸如保麗娜·弗洛雷斯、阿麗亞·特拉布克·澤蘭、迭戈·蘇尼加、康斯坦斯·泰尼爾等同時代青年才俊平分秋色、大放異彩。布魯諾畢業于智利大學西班牙語言文學專業,因自小熱衷文學創作,十幾歲起便開始參加各種文學論壇和創作比賽,大學和研究生求學期間兼顧修課與寫作,25歲憑借小說《南?!肥状卧谖膶W界嶄露頭角。第二部小說《干柴》于2018年問世,依然備受好評。
作為新時代青年作家,布魯諾成長于網絡文學發展時期,人們狂熱于在互聯網進行小說創作,利用漫畫、動畫、小說及影視作品的不同元素進行二次創作,也熱衷于參與作家群體和網民共同創作具有開放性特點的接力小說。通過鍵盤輸入的方式,布魯諾參與到不同類別的創意寫作中,并由此拓寬了自己的文學視野,在尋求創作題材和藝術方法上推陳出新,試圖創造更多可能性。他的處女作《南?!非∏墒沁@樣一部讓人眼前一亮的現實主義題材實驗小說。
小說題目即女主人公南希的名字,她身患癌癥,掙扎在死亡邊緣,以第一人稱回憶她半生中的決定性時刻——她在智利查尼亞拉爾市度過的有喜有悲的童年生活以及迷惘失落的青春期。如同墨西哥作家卡洛斯·富恩特斯《阿爾特米奧·克羅斯之死》中病榻前彌留之際的男主人公阿爾特米奧·克羅斯,以第一、第二、第三人稱分別講述自己的過往生活以及心路歷程,南希也以同樣的方式回憶自己有限生命的青春記憶和復雜情緒。然而這兩個主人公的身份、年齡、閱歷的巨大懸殊,決定了兩個人物塑造的飽滿程度和故事敘述的分量輕重。如果說《阿爾特米奧·克羅斯之死》是宏大的鋪陳敘事,那么《南希》這部僅僅一百多頁、一半文字一半符號標記的小說則是人物自傳式的微型敘事。它選取了主人公青年生活的重要節點,記錄人物的瑣碎日常,從名不見經傳的普通民眾身上挖掘人性的善惡美丑,揭露社會的普遍現象。這種模式也代表了區別于魔幻、綺麗、復雜風格的拉美文學作品的清淡、線性、簡單的拉美現當代文學敘事特點。
南希無疑是個悲情人物,她出生在一個落魄小鎮和一個時刻處在崩潰邊緣的落魄家庭中。她的媽媽喜好責難數落,讓她對成長和青春充滿了畏懼與困惑。她的爸爸是個同性戀,后來虔誠入教,從一個別人口中的“蠢爸爸”榮升為她眼中的“圣潔爸爸”。一個分崩離析的家庭最終在哥哥帕特里西奧失蹤死亡后徹底崩塌,媽媽逃離隨情人而去,爸爸則一心傳教。南希的孤苦情緒油然而生,她年齡雖小卻經歷了生活的沉浮起落。開篇的倒敘交代出南希后來在海灘認識的丈夫提姆,他失業潦倒、生活困窘,最終因打工意外死于金槍魚加工的機器中。南希未獲得任何保險賠償,甚至在捉襟見肘為亡夫舉辦葬禮時,儀式也門可羅雀、無人問津。她靠嗎啡麻痹自己昏沉入睡,就在情感瀕臨決堤之時,生活的苦難再次向她襲來,她被診斷罹患癌癥。
于是所有的回憶就在南希半迷糊半清醒的彌留之際展開鋪陳,她憶起苦樂參半的童年,總是失望和希望并存。雖然多是苦,但孩童的那種好奇,對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又賦予羸弱的南希精神力量。讀者看到了一個可憐悲情的女主人公,但在所有苦難背后她又隱隱透露著一股力量,那是面對不堪和落魄的掙扎。南希沒有因為母親的抱怨謾罵而放棄對生活的追求,沒有因為生活拮據而自卑氣餒,她也沒有因為父親對她暫時的漠視而走上淫亂的不歸路,相反,她試圖努力改變做一個好女兒,試圖洗滌污穢和清潔心靈。面對丈夫的意外亡故,南希沒有退縮,反倒鼓起勇氣去與外商工頭討說法、爭取保險金,在生活的坎坷中她逆流而上、披荊斬棘,就連身患絕癥后,她也沒有自我放棄和自甘墮落,而是在病痛的折磨中緩緩前行,化療、切割、思考和回憶。書中呈現的每一個她的X光片和細胞擴散圖,都像是她直面死亡最酣暢淋漓的情感曝光,那些粉藍紅的細胞液態圖就是她頑強抗爭中的熱血流動。那些分布文中的斜十字叉就是她喘息、思量,感性、理性的特殊分割線。永不氣餒、向死而生,恐怕就是她在一切苦痛之后為自己最終做出的華麗總結。
布魯諾·羅雷特賦予南希一種堅忍的耐力,似乎可憐只是一種表象而非結果,因為南希她不服輸也不從命,而是誓死抗爭。布魯諾·羅雷特曾說他想通過南希表現一種人生價值,一種可能困擾全世界青年或者任何一個普通人的生活經歷和情感糾葛。每個人心中都有那么一刻并存著地獄和天堂,那是面對人性善惡和社會世俗所產生的難以分辨的模糊情緒,我們每個人都曾在生活的一敗涂地中摸爬滾打,在一地雞毛的糾纏紛擾中茍延殘喘,但黑暗終究會過去,天明終究會來臨。布魯諾·羅雷特恰恰用南希詮釋了他對人類生存悲劇層面的透徹理解,一種植根于十九世紀現實主義和當今后現代主義的思想格局。
誠如小說中的南希所述:“我們相互凝視,如同深海潛水般探尋彼此,卻由此陷入深深的不確定中。”生活給予人們太多未知和不確定性,那些潮起潮落、花謝花開,那些浮浮沉沉和意料之外讓人們自覺力量薄弱。于是大多數人選擇沉默、放棄、安分守己和唯命是從,只有少數人像南希一樣堅持、抗爭、勇往直前和無所畏懼。
語言上,布魯諾·羅雷特忠實再現了智利北部的當地方言特色,試圖將普通百姓的口語表達活靈活現地展現在文字創作中,讓人們通過文字真切感受智利青年的當下生活,感受叛逆一代的交流方式和時髦用語,毫不避諱地將書面文字寫活寫新;除此以外,小說穿插的X光片,細胞、骨骼透視圖以及圖示配詞營造了一種神秘而悲涼的敘述氣氛,似乎病魔和癌細胞透過這些影像照片躍然紙上,讓人們感受女主人公備受身心折磨的痛苦狀態之時,又看到她血液身體中那種不畏艱難的激烈抗爭,那種細化到骨髓和精神里的堅毅與剛強。所以,布魯諾·羅雷特用×代替了整部小說的標點符號,他沒有停頓喘息,卻在一氣呵成南希悲情命運的同時,用×來分割自己的每種情緒和思忖,同時也為讀者留下更多想象和解讀的空間。
南希,這個人物就像《南?!愤@本書的艷麗封面,那流動著的,極具氣息、動感和色彩的潑墨畫,像狂熱的藝術一樣吸人眼球,又像火紅的生命流淌奔騰、永不停息……
南希、南希,她向死而生,于是在死前的每一分每一秒,她都無限地接近了永生。
(作者:孟夏韻,系外交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