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轉型執導《河山》 “爭取拍一部留得下來的抗戰劇” 王新軍:愿意為抗戰劇正名
因為出演過抗戰劇《抗日奇俠》里“手撕鬼子”的王牧風,王新軍被網友戲稱為抗戰神劇“本神”,但在接受采訪時,他對此并不避諱。對于“雷劇”,王新軍認為是創作本身從開始就走進了一個誤區,而他首次轉型執導的精品抗戰題材劇《河山》,也正是他決定重新定義抗戰劇的“標桿式”作品。
以扎實的人物作為核心
王新軍出生在軍人家庭,也曾是一名軍人。無論是來自家庭的耳濡目染,還是在部隊的切身體會,軍人情結使他更愿意用生死情懷去詮釋對親情、愛情、友情、家國情的認知,由此《河山》便成為他的導演處女作。
帶著對以往參演抗戰劇時的反思,在“情節大于人物,還是人物大于情節”這個問題上,王新軍決定先以一個扎扎實實的人物作為核心,再圍繞人物將故事娓娓道來。劇中,王新軍扮演的衛大河是一個性格豪爽耿直,骨子里刻著忠孝節義,但又不失敏銳和叛逆的陜軍團長。抗戰爆發后,衛大河被調到中條山游擊縱隊與八路軍、中央軍、晉軍、川軍共同抗日,這段時間里他完成了人生蛻變,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
在捍衛國土時,衛大河寧死不屈、霸氣十足,在陪伴父母之時,他乖巧得像個地主家的“傻兒子”,在追求愛人的時候,他又不乏可愛笨拙,衛大河內心復雜的情感轉換被王新軍拿捏得恰到好處。他希望塑造出來的形象是豐滿立體的,但又不能因此失了約束。相比其他抗戰劇中的英雄角色,衛大河更像是一個活生生的人。
在王新軍看來,之前所謂的“雷劇”其實是從創作本身開始就走進了一個誤區,認為抗戰題材的劇作就是相對低成本的,有時還會為了獲得更多觀眾的認可,加入適得其反的情節。“‘雷劇’的出現是一個行業的慣性問題,隨著我們的創作手法、認知、思想都逐漸地統一起來,制作出抗戰題材的精品就是時間的問題了。”
集齊了眾多實力派戲骨
《河山》在北京衛視開播時,王新軍在微博上發了篇長文:“聆聽觀眾的聲音是我的職責所在,大家這些年來的肯定與批評,是我成長過程中的寶貴財富。”妻子秦海璐轉發表示支持:“見證了5年來你在《河山》上的努力和付出,不管是作為‘本神’的你,還是作為導演的你,都很棒。”
早在七年前,王新軍和秦海璐就在《獨立縱隊》中有過合作,并結緣于此劇。此次兩人在《河山》中出演一對戀人,里應外合獲取敵人情報,打贏了數場戰役,默契十足。除了秦海璐的鼎力相助,《河山》還集齊了李雪健、張嘉譯、辛柏青、尤勇等眾多實力派戲骨,這其中呼聲最高的當數在劇中飾演衛大河父親的李雪健,他把一個鄉紳失去東北老家的委屈、抗敵報國的激情,以及在力圖自保與民族大義之間的動搖拿捏得十分精妙。
十五年前,王新軍和李雪健就因合作《歷史的天空》結下深厚的情誼。在那部劇中,王新軍飾演游擊隊副司令員竇玉泉。李雪健當時說過的一句話,王新軍至今銘記于心——“我現在想,到了這個年紀我要拍戲,就要拍能夠留得下來的戲。”王新軍很感謝這十幾年來李雪健在藝術道路上對自己的幫助,“這次拍《河山》,我也想爭取拍一部能夠留得下來的作品,這是我的初心。”王新軍說,衛父這個角色就是照著李雪健寫的,有一場衛大河扛著兒子從外面回家吃飯的戲,拍的時候李雪健很自然地問了一句:“你覺得他有點分量吧?”這是劇本中沒有的臺詞。王新軍當時一愣,這個表情也保留在了戲里,然后他接話說:“那肯定吧,這都是你和我娘的功勞。”雖是一段即興演出,兩人卻把劇中久別重逢的父子關系一下拉近了。
大量融入西北文化風俗
《河山》的拍攝條件十分艱苦,還原戰爭場面的同時,還要請到數量龐大的群眾演員,而把眾多群眾演員變成一個個久經沙場的戰士,不是件容易的事。王新軍回憶,在群眾演員到片場后,他從站立到行走各方面都對大家提出軍事化的要求。為了統一劇中士兵的發型,每個來到劇組的群眾演員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剃頭。王新軍特意叮囑觀眾仔細觀察劇中演員們的發型,“除了一些特殊的人物,其他在一線打仗的將士都會把頭發剃掉,這是《河山》和其他劇相比的不同之處。”
劇中,衛大河的口頭禪“哈慫”在網上掀起了一股西北方言熱。除了“諞”、“達”這些一聽就充滿親切感的方言以外,劇中包含了大量真實的社會生活細節,從肉夾饃、臊子面等特色面食,到傳統節日時的習俗,都透露著濃濃的西北文化氣息,這對從小就生長在西北的王新軍來說充滿了自豪感。“因為是西北人,愛吃面。秦腔也是一個古老的劇種。包括我們這戲里有貼窗花、過年、元宵節等氛圍的鋪排,這也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我們這部戲的地域特色。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越是地區的才越是世界的,我想把這樣的理念和概念放到這部戲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