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悲劇與中國戲曲的互融互鑒
河北梆子《美狄亞》(第五版)劇照
從1986年開始,我先后導演了古希臘悲劇和喜劇16部。其中,悲劇14部,包括不同年代版本的《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特洛亞婦女》《美狄亞》等。
我在排演中,特別是在東方和西方戲劇交融上有很多體會和感受。在我導演的話劇中,經常結合東方中國戲曲藝術的美學“虛擬、象征和寫意”的原則和東方戲劇的手段處理演出,采用中國戲曲藝術的形式演繹古希臘悲劇,讓我深深地體會到東西方戲劇的融合,能夠呈現出非常有表現力的演出。
擁有2500多年歷史的古希臘戲劇誕生在酒神的祭奠活動中,開創了“由演員扮演人物當著觀眾的面表演故事”的戲劇藝術,影響至今。古希臘戲劇的“簡潔、莊嚴、肅穆和震撼”的美學特點是它的魅力所在。中國戲曲有1000多年的歷史,它在廟會歌舞和雜技的基礎上誕生,“以歌舞演故事”的綜合表演,包含完整的程式,以“虛擬、象征、寫意”的美學為基礎,成為獨具特色的東方戲劇的代表。兩個地理位置和年代相距甚遠的戲劇品種產生碰撞和對話,能否融合在一起?這正是我30多年在創作中所探索和追求的。
1988年在希臘演出時,一位西方導演向我談及中國戲曲的藝術魅力,并建議我采用中國戲曲的形式演出古希臘悲劇?;貒?,裴艷玲找我,希望能給河北省河北梆子劇院一團排一出古希臘悲劇,到歐洲去演出。于是河北梆子《美狄亞》在1989年誕生了。《美狄亞》的原作中主要寫美狄亞殺子前的思想斗爭,如果用戲曲演繹會是一出“文戲”。為了展示戲曲藝術的四功五法、綜合性的表演特色,我與改編者姬君超商議,決定把古希臘神話中“金羊毛”的故事,即美狄亞故事的前身,加入戲中。這樣前面“奪取金羊毛”“戰風斗浪”等故事可展示戲曲的武功和許多象征的場面。
河北梆子《美狄亞》(二、三版)1995年由河北省河北梆子劇院青年團演出。我們注重尋找戲劇的相同、相通之處,如歌隊的存留。我想到中國戲曲雖然沒有歌隊的形式,但川劇中有“幫腔”,京劇中有“龍套”和“撿場”,將這些搬到舞臺上,不就是歌隊嗎?后來,歌隊在該劇中的作用和功能大大超出了我們的預料,令演出增色不少。如今,古希臘戲劇的歌隊形式已廣泛運用在中國戲劇舞臺上了。
我們一開始就追求“中國人看來是改革的戲曲,外國人看來是典型的中國戲曲”,“把古希臘悲劇的歌隊傳統與中國戲曲的虛擬、象征、程式和載歌載舞的傳統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充分展示中國戲曲的魅力為演出的風格”。我們讓歌隊在上場門的臺口就座,樂隊在下場門的臺口就座,歌隊和樂隊在演出中始終呈現在觀眾的眼前。演出中,充分利用了戲曲藝術的虛擬和象征手法,沒有布景,沒有大道具,用歌隊代替,效果很好。在這個戲中,音樂是貫穿始終的,演唱形式多樣,充分表現了劇情和人物思想感情,是為戲服務的、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有國外觀眾曾評價:“《美狄亞》是中國的民族‘音樂劇’。”
在繼承和發展的關系上,我想,必須尊重戲曲的傳統,又必須突出古希臘悲劇的廣場演出形式和強烈的震撼力。因此,我要求演出樣式上要遵循戲曲的傳統樣式,服裝采用純手繡的戲曲服裝,在人物塑造上要行當,但不受行當限制。如美狄亞人物的塑造運用了戲曲全部旦角的行當,在個別場面甚至運用了架子花的動作,以表現角色的巨大激情。要程式,又不受程式限制。如取消“一桌二椅”,由歌隊隊員組成“酒桌”。“靠旗”再加“翎子”的扮相上,更顯人物的英姿。在戲曲原有的“水旗”和“車旗”基礎上,我們又增加了“鍋旗”“羊旗”,使戲曲的象征更加豐富了。東西方戲劇的結合很容易搞成“貼合”,所以我主張“融合”,即“咖啡加牛奶”的作用,達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效果。
2001年,希臘歐洲文化節中心邀請我帶戲參加國際古希臘戲劇節,主題需與忒拜城有關。于是我邀請中國劇作家郭啟宏執筆,根據《七雄攻忒拜》和《安提戈涅》改編了河北梆子《忒拜城》。中國歷史上曾有“七雄爭霸天下”的故事,我們就把古希臘悲劇的故事移植到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力求創作出具有一定東方神秘色彩、抒情而不失內在張力、帶有一定哲理性和象征意蘊的悲劇詩。布景、服裝、道具等都按春秋和西漢時代重新設計,但表演方式仍然使用戲曲方式。該劇從2002年首演至今已上演了19輪,先后到希臘、哥倫比亞等國家演出,多次參加在北京舉辦的重大國際活動和戲劇節。
在《美狄亞》和《忒拜城》之后,我和郭啟宏對改編歐里庇得斯的《俄瑞斯忒斯三聯劇》,即《阿伽門農》《奠酒人》《復仇神》產生興趣。我們認為,如果能把這三部戲寫成一部戲進行演出,觀眾肯定喜歡并可以充分展示古希臘悲劇的“卡塔西斯”作用。于是,我們對傳統戲方式、新編歷史劇樣式進行了嘗試。我們設想采用古希臘的服裝和生活,用中國評劇來演繹這出戲,這是個大膽甚至有點冒險的嘗試。因為,前兩部戲畢竟都是中國式的演出。如今要著西方服裝,以西方生活表演,能否和中國戲曲的演出方式協調、和諧、統一?一開始我是猶豫的,后來通過與中國評劇院院長王亞勛和郭啟宏的共同探討,我們認為,評劇是中國善于演繹“現代題材”的戲曲劇種。
《城邦恩仇》以《火》《血》《奠》《鴆》《審》五幕將《阿伽門農》《奠酒人》《復仇神》三部戲集中在一出戲完成,摘取了“殺夫”“尋弟”“弒母”“審判”幾個主要事件,表現了阿伽門農家族世代血腥仇殺的故事。阿伽門農的家族命運來自神的詛咒,這詛咒實質是原作者告誡世人要消滅仇恨,停止殘殺?!冻前疃鞒稹吩谠鞯幕A上進行了重編,渲染了仇殺對人類命運的影響,仇殺必須終止,冤冤相報何時了。雅典娜通過審判,赦免了殺母的俄瑞斯,宣揚了人類要和平、要大愛的永恒的追求!經過多次研究和討論,我們決定了創作的總原則:古希臘悲劇傳統、中國戲曲(評劇)和現代審美三結合原則。在三結合的創作中,鼓勵探索、試驗和創新,以尋求評劇藝術的擴展和豐富它的表現力——在舞臺美術上要保持遠古的希臘特色,符合簡潔、莊嚴、肅穆的創作原則,并有大劇場和露天劇場演出兩種方案。燈光處理要適合戲曲的表現方式,又要有一定的氣氛和情緒的渲染。在音樂和唱腔上要保留評劇的特色,并發揮評劇各流派的演唱特色,讓評劇觀眾聽到傳統和創新共存的評劇聲腔。探索“數字音樂”與戲曲民樂相結合的形式,創造新的音樂表現手段。在身段運用上,在戲曲傳統身段的基礎上,根據服裝特色創造新的身段,注意人物在舞臺上的形體造型和雕塑感。舞蹈要為劇情和人物設計,如復仇女神可吸取現代舞蹈元素。在演員念白上要求具有“誦詩”風格,以體現劇本的史詩特色,也符合古希臘戲劇的語言風格。不要單純的戲曲念白,在表演上要求演員以“真情實感”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上述構思終于呈現在了舞臺上,兩個具有古老文明的戲劇藝術交融在一起,產生了強烈、鮮明的演出效果。該劇在第九屆評劇藝術節開幕式演出中獲得演出大獎。2014年赴希臘參加埃斯庫羅斯國際戲劇節開幕式演出,受到希臘觀眾和專家的高度評價。
戲劇藝術是文化和文明的代表藝術,是人類生活的一面鏡子。探索東西方戲劇的對話、碰撞、交融,我是深有體會的。回顧這段經歷,可以證明文明是不沖突的,是和而不同,可以相互補充、相互融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