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學的下一個春天:出海講述中國故事 ——自貿港背景下的網絡文學出海論壇在海南三亞舉行
自貿港背景下的網絡文學出海論壇活動現場
11月15日至16日,由中國作家協會、中共海南省委宣傳部指導,海南省作家協會、中國作家協會網絡文學中心主辦,海南省網絡作家協會承辦的“自貿港背景下的網絡文學出海論壇”活動在海南省三亞市舉行。中國作協網絡文學中心主任何弘,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副局長方正輝,海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版權局局長陳瑩,上海市作協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馬文運,以及18位知名網絡作家、31位海南網絡作協代表、10位國內網絡文學專家、多家文學網站代表參加了主題論壇。活動由海南省作家協會專職副主席梅國云主持。
何弘講話
何弘表示,此次論壇對于探索中國網絡文學海外傳播的新途徑、新方法、新機制,促進網絡文學健康發展將發揮積極作用。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關鍵是要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多年來網文出海從東南亞向歐美擴展,從內容輸出向模式輸出轉變,今天中國網絡文學的海外傳播已經不簡單是作品的翻譯、產品出海,而是生態落地,文化出海,網絡文學利用數字技術和互聯網平臺,在傳播中華文化、展示中國形象方面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中國網絡文學如今已成為中國走向世界的重要力量。作為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對外開放門戶,海南建設自由貿易區是國家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重要舉措,為海南的發展提供了良好契機。在海南自貿港建設的背景下,海南作協抓住機遇著力打造中國網絡文學海外輸出的橋頭堡,逐步構建以政策為依靠,形成以作協為引導,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基礎,以版權輸出為核心,以人才為支撐的對外文化交流格局。希望大家能夠繼續開拓創新,積極推動中國網絡文學的海外傳播,為推動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方正輝講話
方正輝從自身經驗出發,談到推動中國網絡文學作品的國際傳播要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加強中國網絡文學的對外譯介,對展現當代中國風貌的優秀網絡文學作品進行多語種對外翻譯出版和推介,讓更多國外讀者讀到原汁原味的中國網絡文學作品。二是要助力中國網絡文學海外落地。七十年來中國外文局積累了豐富的海外合作出版資源和國際傳播渠道,建立了26家海外機構,50多家中國主題圖書海外編輯部和10家中國圖書中心。外文局要利用這些資源,加大對中國網絡文學作品的海外傳播力度,讓中國網絡文學作品在海外的傳播更廣泛、更深入、更扎實。三是要大力推動對外出版業務轉型創新,外文局要以網絡文學作品對外傳播為引領,開展對外出版的內容創新、形式創新和渠道創新,用好互聯網和移動閱讀渠道,大力推動對外出版向數字化、移動化、智能化轉型,在網絡空間講好中國故事,通過更便捷的方式傳播中華文化,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隨后,唐家三少、匪我思存、柳下揮、橫掃天涯等作家代表,楊沾、張大年、武新宇等行業代表以及邵燕君、肖驚鴻等專家代表以“自貿港背景下的網絡文學的海外輸出”為主題,各自就關于在自貿港的背景下如何做好網絡文學及其海外傳播進行探討。
網文出海:推動中國故事走出去
網絡文學作家唐家三少認為,故事是連接中外文化的橋梁。雖然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但全世界的讀者都喜歡讀故事,故事具有世界性。據最新數據顯示,中國網絡文學已經有超過一萬多部作品翻譯成外文。當網文走向世界時,隱藏在故事中的中國文化也走出海外,更多的外國讀者通過網絡文學去了解中國。如今,網絡文學在中國已經進入平緩期,未來網絡文學的發展機遇將在海外。此外,他還談到,要重視網絡文學海外版權的發展,這是中國網絡文學作家繼付費閱讀、移動閱讀之后的第三次普惠的機會,是網絡文學作家的下一個春天。
網絡文學作家匪我思存從“女性向”網絡文學角度出發,談到東南亞是網絡文學出口的紅海。中國網絡文學除了輻射東亞文化圈外,如果想擴大海外影響力,要加強對網絡文學的翻譯出版,尤其加強與國內影視公司的聯動,以網絡文學IP改編影視劇的方式引進到更多國家,這種載體可能更容易讓國外的讀者或者觀眾了解中國網絡文學。
網絡文學作家柳下揮則認為網絡文學的題材可以用多種方式呈現。身為網絡文學的從業者,他呼吁作家用豐富的想象力、有趣的表現方式以及平易近人的載體,創作出寓教于樂的、打破次元壁的作品。“我們的眼界可以很高,我們的夢想可以很小。我們的落筆可以是星辰大海,是一個又一個憑空創造的玄異世界,也可以是那些赤裸著胸膛汗流浹背掄起重錘的鐵匠、手指粗糙卻手藝精湛的木匠。他們的鐵錘更有力量,他們的手背刻著故鄉。” 他更相信,當下的、現實的、民族的,是最好的共情題材和方向。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邵燕君進一步提出,內容傳輸進一步擴展到模式傳輸是更重要的底部傳輸。網絡文學生產機制模式恰恰是中國網絡文學最寶貴的原創產物。我們應該在全球化的視野下,在各國本土的生產機制的基礎上思考中國網絡文學的生產模式是否可能成為世界的標準,進一步產生世界性的網絡文學工業。此外,她還提出,當下中國網絡文學面臨的不僅是自己走出去的問題,還有世界意義上的文學生產問題,即在5G時代、AI時代,文學到底能不能活下來。在未來中國網絡文學如何居于領先地位,不僅僅在于擁有多少作品、作者、翻譯,還在于是否能提出更好的應對未來媒介整體變化的新模式。“AI也許代替人寫小說,但是自己寫的樂趣永遠不可能被取代,也許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探討新模式可以為網絡文藝時代中更好的存活開辟新路線。”她談到。
要創作適合自己的、好看有趣的網文作品
隨著網絡文學20年的發展,網絡文學作家和讀者在不斷地成長,加之近年來國家政策對于現實題材的扶持,網文創作面臨創作題材的轉型與升級。16日上午,20位作家代表、專家代表、行業代表就“新時代網絡文學創作題材的轉型和升級”展開討論。
分論壇一現場
魯迅文學院研究員王祥認為,網絡文學滿足世界各地人類對于情感體驗的需求,所以受到世界各地讀者歡迎的基本都是奇幻、修仙類小說。我們在提倡現實題材的同時,也要強調要將豐富、新鮮的現實生活轉化成讀者新奇的閱讀體驗,創作要符合現代創作技巧,這樣讀者才會去看,才有獲得感,才能真正理解小說中所展現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網絡文學的現實題材創作不能脫離現代大眾文藝的發展趨勢。
為積極響應現實題材創作的方向,唐家三少曾創作過一部以大運河為題材的小說。他形容第一次接觸到大運河題材時“很懵”,不知道從何下手。直到跟著其他同事一起去采風,他的腦海里才開始有了故事的雛形。他在故事中將大運河穿插其間,讀者既愛看,又達到了宣傳大運河的目的。他談到,網文作家要多積累經驗,善于喻教于故事,將題材與新穎的故事形式相結合,不要故事扁平化、人物干巴巴,讀來索然無趣。
網絡文學作家夜神翼提到,當下有一種跟風現象,盲目創作流行的題材,忽視了自己的寫作基礎。他建議作家要創作自己擅長和喜歡的故事,不要為了迎合市場強行轉型,擅長寫幻想類小說的繼續寫,擅長寫現實題材作品的作家可以繼續嘗試寫現實題材作品。此外,他認為轉型過程中要加強引導,希望網站或者作協能夠給這些作家必要的引導和指引。比如網站或者影視公司做一些定制,或者構思上的引導,讓作家將現實題材寫得更好。
網絡文學作家麥蘇此前一直寫古代言情小說,并善于以刺繡為爆發點推動情節發展。在國家扶持現實題材創作后,她依然以“刺繡”為題材,只不過從古代言情題材轉型為現實題材創作。小說創作的中心點是相同的,但不同的題材類型要用不同的描寫手法和表達方式。她建議網文作家在創作時要在原有知識量積累的基礎上尋找新的創意點,并由此展開寫作。
網絡作家阿菩則建議在文學領域實現分工,即鼓勵一部分文學從業者繼續追究高深的思想價值和極致的美學追求,同樣有一部分的作者在繼承先進文化基礎上進行大眾文學的創作,將優秀的思想文化傳播,使人民群眾得以享用精神文化產品。
分論壇二現場
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現場
活動期間還舉辦了“網絡文學的產業化與國際版權合作”主題分論壇,業內專家代表就網絡文學的產業化以及國際版權運營模式等方面進行了討論。中國外文局北京中外翻譯資訊有限公司、中國作協網絡文學中心、海南省版權局、海南省作家協會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網絡作家及專家學者還奔赴三亞、瓊海、海口等地采風,感受海南的風土人情和發展變遷。(中國作家網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