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鐵道兵精神的藝術彰顯
    來源:文藝報 |   2019年11月18日09:02

    鐵道兵精神的藝術彰顯

    徐曉鐘

    成立于新中國之初的中國鐵路文工團是中國話劇演出的重要支柱,歷史上曾推出了《人生感受》《二七風暴》《紅巖》等多部重要作品,培養了一批優秀的藝術家。這次非常難得地觀看了話劇《八百里高寒》,感到非常激動。

    談起中國鐵道兵,人們都記得他們是新中國建設發展中的有功之臣。在十分艱難的情況下,他們把鐵路鋪設到全國各地。該劇呈現了鐵道兵在大雪封山的環境下以生命為代價,將鐵路鋪設進大興安嶺的故事,整場演出立意高,謳歌了鐵道兵的軍魂。導演姜濤的舞臺聽覺藝術與視覺藝術語匯使用得非常豐富。他富有創造性地利用轉臺與外圍旋轉體相結合的方式,可以說是舞臺形式的一次創舉。尤為值得稱贊的是,姜濤在充分利用舞臺視聽的藝術形式時,把演員放在了中心,著重凸顯了演員的表演,使我們能通過“姜家修”的扮演者霍青和“杜崢嶸”的扮演者王蔚以及其他幾位演員的表演,看到中國鐵路文工團幾代表演藝術家現實主義表演藝術的積累。編劇董妮創作過很多優秀劇目。《八百里高寒》中,她運用了敘述體的原則,把人物既寫成現實人物,也寫成日志人物,不僅傳遞出作者的哲思,而且著重彰顯了“逢山開路、遇水架橋、艱苦奮斗、志在四方”的鐵道兵精神。

    整體演出非常精彩,只是感覺兩層轉臺的運用有相互干擾的問題,有時候外層轉臺的轉動沖淡了核心轉臺的藝術效果,沖淡了轉臺用來烘托內心情感、凸顯演員表演的功能。如何運用好轉臺是個學術課題,需要認真地實踐探討。盡管目前該劇在這方面還有進一步磨合、提升的地方,但是大膽運用兩層轉臺的創造性思維還是值得稱贊和重視的。

    近年來難得的好戲

    仲呈祥

    話劇《八百里高寒》寫的是鐵道兵的軍魂,寫的是他們身上奉獻拼搏的精神。在當下的文藝創作環境下,中國鐵道文工團發揚劇院創作的優秀傳統,與大興安嶺地區藝術劇院合作推出這樣一部好戲,寫出這樣一段鐵道兵的輝煌歷史,是令人感佩的。

    全劇從1984年鐵道兵宣布整建制的并入鐵道部寫起。鐵道兵官兵脫了軍裝并不意味著他們的軍魂不在了,他們依然要在新的工作崗位發揚鐵道兵精神。然后再回溯歷史,以小切口見大主題,通過姜家修、杜崢嶸兩位主人公的命運引出鐵道兵挺進大興安嶺,會戰嫩林鐵路的場景,通過姜家修閱讀杜崢嶸的工作日志,引出當年這兩個人的情感經歷。這兩個人的情感也給我們提供了一種審美創造的啟示。人類的愛情永遠是藝術表達的主要對象之一,但是寫愛情、寫愛戀,有寫家國情懷一體的大情大愛,有寫嘰嘰喳喳個人身邊小悲歡的私情私戀。該劇是寫大情大愛的,這兩個人的戲寫得很感人、很細膩。在我們反思這段歷史、頌揚鐵道兵軍魂的時候,這兩個人的情感表達不僅有助于我們深化對人物內心和精神的思考,也有利于認識那個時代“左”的傾向帶給人們的情感創傷。希望今后的演出能夠在臺詞、表演等方面得到更濃烈地呈現,以增強主題的凝重感。

    該劇的二度創造把中央戲劇學院導演追求的那些完整、細膩的特色都體現出來了。我要向創造這部作品的藝術家致敬。這部戲不僅為鐵道兵唱出了一曲頌歌,而且也讓中國鐵路文工團和大興安嶺的話劇工作者重振了團威。滿臺的演員激情飽滿,演出了氣勢,帶出了氣氛,很好地完成了角色的塑造。舞美創造也很有個性和特色,兩層轉臺的運用得當,把不同的場景氛圍和內心世界都清晰地呈現在觀眾面前。

    總之,這是一臺近年來難得的好戲,讓我經歷了一次深刻的歷史教育和深切的藝術體驗。希望這個戲精心打磨,日臻完善,成為中國鐵路文工團的一個保留劇目。

    視角獨特 “兵”味十足

    周志強

    話劇是“人學”。話劇藝術最根本的任務,就是揭示人的行為與本質。葉劍英元帥曾經為鐵道兵題詞“逢山鑿路,遇水架橋,鐵道兵前無險阻;風餐露宿,沐雨櫛風,鐵道兵前無困難。”可以說,話劇《八百里高寒》就是對葉帥題詞最真實、最具象、最鮮活的闡釋。這部作品打開塵封的歷史,為我們再現了鐵道兵“驚天地、泣鬼神”的戰斗歷程,它所揭示的鐵道兵精神,它所表現的在這種精神引領下的人們所走過的艱辛而輝煌的創業歷史,在今天,依然是尋回年輕一代人的理想信念和執著追求的社會原動力。人們只知道被全世界尊稱為“基建狂魔”的中國建設者令世人驚嘆的造橋修路的極高智慧和科技水平,可誰又能知道,真正賦予中國建設者無比強大、舉世無雙的突破力量的,恰恰是這個群體最具戰斗力的核心秘密武器——代代傳承的鐵道兵精神。

    《八百里高寒》以獨特的視角,在方寸舞臺上向世界展示出了這一偉大的“秘密武器”。每一個感人至深的戲劇情節、每一段激情洋溢的情感表達、每一位真實可信的人物形象,無不浸透著鋼鐵般的、無私無畏、勇往直前的鐵道兵精神。正基于此,作品引發出人們對當下社會生活的深刻思考:只有掌握了這個“秘密武器”的群體,才能無堅而不摧、無往而不勝,才能創造出偉大的中國奇跡,才能承擔起把“一帶一路”雄圖大略施展于國際舞臺的歷史重任。在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時代,我們更加迫切地需要繼承和弘揚這樣的精神。我認為,這正是《八百里高寒》所蘊含的重要現實意義。

    這是一部“兵”味十足的好戲。編、導、演以現實主義創作手法,真實地刻畫出了這支“不拿槍的軍人”群體的硬漢群像,所產生的藝術感染力是巨大的。一個又一個性格迥異而又樸實無華的劇中人物,帶著鮮明的時代印記,引領觀眾回到了那個激情燃燒的年代;起伏跌宕、環環相扣的戲劇情節,形象地表現出這個鋼筋鐵骨的軍人群體在生命的禁區中,在零下五十度酷寒的極限挑戰下,舍生忘死、艱苦奮戰的拼搏精神和忠于職守、智慧創造的奉獻精神。導演憑借其對軍人生活的深刻理解、對作品題材的準確把握,以及敢于創新的藝術構思,所展現的宏大的場面調度、緊湊的敘事節奏、綜合舞臺手段的有機運用,無一不增強了這部作品在戲劇語匯上的表達力度,給觀眾帶來了強烈的心靈震撼。同時,在鋼鐵洪流般的敘事主體中,莞爾出現的大興安嶺女孩婀娜多姿的美妙舞段、鄂倫春姑娘的純真感情表白、畫外飄來的淳樸深情的《鐵道兵志在四方》的歌聲、男女主人公曲折的情感歷程,又為這部質感雄壯的作品拓展出了無盡的詩化與意象空間,可謂張弛有度,感人至深。

    總之,這部作品在創作構思上的嚴謹精妙、在情感表達上的真摯凝重、在藝術處理上的氣勢磅礴,均值得為人稱道。

    傳遞鐵道兵的精神特質

    李法增

    無論從劇情結構、人物刻畫,還是思想性、藝術性、價值取向等方面看,話劇《八百里高寒》的藝術創造都是值得肯定的。久違了,中國鐵路文工團。

    中國鐵路文工團曾經是非常優秀的文藝院團。這些年,人才和創作有些斷檔,但是這部戲的歸來讓我們看到了該團的創作演出實力。《八百里高寒》寫了鐵道兵集體轉業到鐵道部的大的歷史事件,這個事其實很少人知曉。很多觀眾是通過這部戲才知道當年的具體情況,以及鐵道兵曾經發揮的歷史作用。我過去的很多老師都是鐵道兵,很多藝術家也是鐵道兵出身,從他們身上可以感受到鐵道兵的優良傳統。而通過將近兩個小時的演出,該劇也完整地傳遞出鐵道兵的精神特質和生命光芒。

    該劇的二度創作值得稱贊。導演姜濤具備演員素質,他能夠很好地發揮自己的專長,對演員的要求很嚴格。開場主演霍青面對廣大官兵的講話十分動人,舞臺處理得也非常好,充分揭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劇中,鐵道兵集體演唱《鐵道兵志在四方》有三次,通過歌聲體現了進軍大興安嶺過程中積極向上的精神,體現鐵道兵的陽剛、堅強、昂揚的形象。對于演員的表演,我認為最開始的狂風大雪一場,演員形體表現不夠,相比較被雪壓在帳篷里的一場,我就比較喜歡。大床鋪、講身世、講理想,這一場的內容很豐富,演員的表演也充分展示了不同戰士的心態,體現了各自的性格特征。此外,“三用堂”里領導之間發生爭執的部分,也很能體現當時狀態和工程進度存在的問題。

    該劇主要體現了人與大自然之間的斗爭,把鐵道兵進軍大興安嶺的困難表現得很充分。只是人與人之間的沖突還體現不夠,特定環境特定人物的情感處理還不夠深刻。尤其愛人之間的分別讓人心痛讓人留戀,可以再深挖、再深刻些。生活中有無數的會見、無數的分別,要把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情況的會見與分別更好地體現出來。

    濃厚的歷史氛圍和生活質感

    劉玉琴

    話劇《八百里高寒》對時代精神和紅色歷史文化資源有著清晰準確的挖掘、把握,對鐵道兵的歷史做了一次真情回顧。上世紀60年代,零下五十多度的高寒里,他們進駐大興安嶺“生命禁區”開發建設,爬冰臥雪、艱苦卓絕。作品表現了他們突破高寒禁區的大興安嶺精神,不畏艱險、不怕犧牲、英勇頑強、艱苦奮斗的鐵道兵精神,讓今天的人們對這支英雄的部隊,對大興安嶺的歷史文化充滿敬意,進而對共和國的建設者、對中華英雄兒女艱苦創業建設國家的犧牲精神、奮斗激情充滿敬意。

    該劇的可貴之處是有著濃厚的歷史氛圍和強烈的生活質感,讓大興安嶺和鐵道兵精神變得立體。首先是對惡劣環境的渲染真實可信、有看點。零下幾十度的生命禁區,只有冬天沼澤地上凍才能進去施工,要冒著被風雪活埋,被冰水凍僵的危險。其次是對鐵道兵火熱激情的再現富有張力,充滿朝氣,鋪路修橋挖隧道,不怕苦不怕死,有血性有軍人作風。創作者對這一題材、這段歷史的梳理和表達有廣度有深度,凸顯了軍隊建設者乃至中華兒女建設國家的戰斗奇跡,拓寬了舞臺藝術創作題材范圍。我們的文藝創作素來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也有很多軍隊建設成就值得矚目,如何有效地開發利用,讓歷史資源成為令人景仰的回憶,激活紅色歷史與強化現實觀照,讓奮斗者的形象和精神在今天煥發光彩,該劇為戲劇的題材選擇、藝術的培根鑄魂、價值的引領擔當,提供了鏡鑒與思考。

    董妮會寫戲,有創意。結構層次、矛盾起伏、情節走向,有獨特路徑。善于將生活化、真實感、審美情趣有機融合。既有女性特點,靈動的想象、細膩的情感,又有豪放的氣質、飽滿的激情、深度的把握,乃至悲涼的詩意,這是作品能夠吸引人的扎實基礎,也是董妮作為編劇的長項。

    全劇以回憶的方式打開,讓歷史與現實靈動切換,視角既是當事人的,又是旁觀者的,既是過去的,又是現在的,兩相參照,互相補充,具有真實感豐富性,也讓觀眾有代入感。劇中事件的主要人物,在生與死的考驗中,既是戰友又是戀人,既有共同經歷,又有不同背景,而且各有獨特的內心世界和生命遺憾。我們為鐵道兵精神所感染的同時,也更加走近個體的奉獻與犧牲、選擇與命運,并向他們投去深切關注。個體和集體、個人與國家的關系體現了那個時代的鮮明特色。為了國家、為了軍隊,個人情感、個人幸福、乃至更重要的東西都可以舍棄,而且甘愿舍棄。他們是以健康和生命為代價把鋼軌鋪進了沉寂的林海雪原,把幸福之路奉獻給了大興安嶺的各族人民。透過鮮活人物、典型事件,鐵道兵的精神從舞臺上生動傳遞出來。同時,舞臺呈現和設置有氣勢和地域特點,而且貼近劇情氛圍。舞臺置景與電子視頻交叉運用,相互烘托,特定的地域、歷史氛圍渲染,也有視覺沖擊力,提升了戲劇張力。

    一部具有陽剛之氣的作品

    郝 戎

    《八百里高寒》是一部具有陽剛之氣的作品。劇作的成功為創造一臺優秀的演出作品提供了重要的基礎。姜濤的導演創作我比較熟悉。然而,這一次卻感到了一種非同一般的創作激情與更為強大的、震撼人心的內在力量。我想這首先是由于創作題材選得好,然后是編劇的創作好。導演已經準確地找到了獨特的創作道路,揭示出了編劇提供的規定情境,建立起了戲劇沖突,展開了戲劇行動。還有就是導演很好地完成了藝術創造的重要課題:幫助演員完成人物形象性格的塑造,較好地處理了空間與時間、視覺與聽覺等的重要課題。

    導演在時間與空間的處理上,在舞臺調度上,大氣而又不乏細致。導演在處理“進入”或是“跳出”人物的心理空間時,收放自如;交代細節時,重點著墨、游刃有余;處理場與場之間的轉換時,干凈迅速,毫不拖泥帶水;內、外兩組轉臺的運用與處理,有利于迅速完成空間轉換,也有利于深入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

    我注意到,導演在處理舞臺調度時,不是僅限于處理沖突所在的那一個焦點,而是分層次、多層次的,同時又不失對舞臺焦點的控制與把握。觀眾該看哪里,就能讓觀眾看到哪里,好像總有一個人在指揮觀眾往哪里看,使整個舞臺顯得靈動而豐富。比如“三用堂”會議那場戲,有人在討論,有人在對峙,黃師長則一直在慢慢地走動中對各種意見進行思考。靈活自由的空間變化與舞臺調度相互作用,讓整個舞臺演出顯得張弛有度,大開大合,揮灑自如。

    在建立生活線索的課題上,導演很好地完成了“展開戲劇動作的過程”與“概括集中交代動作過程的內容”這兩種最主要的處理方式,以及兩者之間的“轉換”。其中的“概括”有時是在集體的歌唱當中完成的;有時是在換景中間完成的。換景同時也就成為了特殊的“戲劇動作”。比如,激動人心的歌曲《鐵道兵志在四方》在這出戲里出現了三次,第一次是集合整裝奔赴北國大興安嶺;第二次是打坑道休息時集體閱讀家信;第三次是唱著歌,鐵道兵們成為博物館中的英雄塑像。為了完成好這三次豪邁的歌唱,導演還安排了幾個女兵在開場時輕聲歌唱這首歌,構成了柔弱而又堅強的杜崢嶸的“音樂化精神背景”。這些處理不僅深化、豐富了規定情境,也揭示出導演對生活的思考及思考的答案。

    “音樂與音響”和“多媒體影像”的運用,豐富了整臺演出的藝術語匯。那些遠遠近近的喊番號聲,施工中的開山炮聲,還有主人公內心聲音的“外化”,都極富想象力與創造性。有時一個主觀音響瞬間就變成了客觀音響。劇中的多媒體影像,不僅再現了當年鐵道兵在冰天雪地中的艱苦生活,而且經過了疊加字幕等藝術處理,具有了一種“間離”感,促發人們更多的思索與追憶。結尾的“放棄黨員身份”,“跳冰水”是最大的重場戲,各種舞臺手段被綜合調動運用起來,演員表演與燈服道效景一起進行動作,共同完成了全劇高潮場面的處理,即“冰雪中大興安嶺的天地是白的,而鐵道兵的血和軍旗是紅的”。由此,形象地表達了整臺演出的思想立意:“鐵道兵對黨無限忠誠”。

    這是一臺充滿正能量,人物形象豐滿、人物性格鮮明,具有革命英雄主義與革命浪漫主義情懷的演出。我想這和董妮深入生活進行創作分不開,這和導演姜濤26年的軍旅生涯分不開。這又一次證明了現實主義戲劇創作的真理:生活是創作的源泉。

    為鐵道兵豎起不朽的豐碑

    宋寶珍

    反映鐵道兵英雄事跡的話劇比較少見,《八百里高寒》讓人肅然起敬。鐵道兵作為一個兵種,因為建制的撤銷歷史終結,該劇借助舞臺讓鐵道兵復活、讓歷史重現,等于用藝術的方式,重新刻寫了一段歷史記憶,為鐵道兵豎起一座不朽的豐碑,讓我們對他們的奮斗精神油然而生緬懷與崇敬之情。

    《八百里高寒》,劇名很有意味,令人想起辛棄疾的詞:“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不過不是“沙場秋點兵”,而是“雪原冬點兵”,一種零下50℃嚴寒下的堅守、探索、奮斗、犧牲、立業、建功。他們的生存條件異常艱苦:喝“三省湯”,住“地窩子”;他們的工作十分艱難:在惡劣的自然條件下活著已屬不易,而他們還要“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他們的任務特別艱巨:在人跡罕至的地方創造前人想都不敢想的業績——修建大興安嶺鐵路;而他們的意志是如此堅毅、堅韌、堅強——以服從命令為天職,以民族利益為前提,以大無畏的英雄主義情懷和樂觀主義精神,創造鐵路建設史上的奇跡。該劇有氣勢,有血性,《鐵道兵志在四方》在劇中多次出現,旋律一直回旋,增強了抒情性和感染力。

    戲劇的敘事從情緒低沉處開始:鐵道兵的建制將被撤銷,團長姜家修給全體戰士傳達了上級指示之后,獨立于寒風之中,思緒難平。他拿出了戀人杜崢嶸的日記。日志是個私人視角,可以敞開內心,抒發情懷。該劇主人公,他們的情感糾葛貫穿于鐵路修建的過程,也貫穿于戲劇情境。兩人的情感脈絡逐漸展現:進軍高寒之地,作為工程師的杜崢嶸與團長姜家修一見面,就果斷命令在山洼下避風躲雪的戰士們登上山崖,從而避免了被雪掩埋;姜家修指揮全力營救其他被埋戰士,他們一同歡呼著救援的成功;在荒原上安營扎寨,杜崢嶸指導戰士發明地火龍取暖;他們彼此欣賞,進而相互了解。為黨籍問題而被上級壓制時他們榮辱與共,山體塌方時他們生死相依,冰河作業時他們承受內心之痛,山火突發時他們為對方的安危牽腸掛肚。然而,杜崢嶸的黨籍問題難以解決,姜家修經歷冰河排險之后身體嚴重受損,好不容易等到鐵路通車,卻是二人分別之時。二人的情感表達帶有中華民族含蓄、蘊藉之美,他們身份的差異、文化的差異、人生背景的差異,導致挑明愛情關系的不容易。他們常常是欲說還休,欲迎還拒,有情人難成眷屬,也為這臺話劇帶來頗多感慨、唏噓。

    董妮很會寫戲,她懂得在哪里落筆在哪里收筆,該留白則留白,該絢麗豐饒則濃墨重彩,每一場戲都寫得有沖突、有行動、有張力。全劇結構完整,敘事線索清晰,有些臺詞寫得有趣味、很俏皮,比如當鄂倫春姑娘烏納吉向姜家修表達愛慕之情被拒時,她脫口而出的臺詞是:“你傷害了我的驕傲。”一句話就把這個人物直率天真的性格凸顯出來。

    姜濤受俄羅斯戲劇傳統的影響很深,對斯式體系的導演手法熟稔于心,大場面的處理有條不紊,有氣勢有張力,形象塑造注重生活的真實和細節的刻畫,戲劇中一系列的場面處理邏輯嚴謹、層次分明。內外兩層人工轉臺的巧妙運用,使舞臺調度充滿了力量感和生動性。該劇的舞美設計簡潔且富于變換,頗能反映冰天雪地的環境,配合演出的大屏幕上的影像,擴展了舞臺的形象畫面。

    国内精品九九久久久精品|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 精品久久中文网址| 日产精品一线二线三线芒果| 久久93精品国产91久久综合| 国产精品欧美成人| 亚洲人成在线精品| 久久精品视频亚洲| 中文字幕精品视频在线观| 日日夜夜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午夜剧场|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久野外 | 精品无人区无码乱码大片国产| 国产精品videossexohd| 亚洲精品免费在线| 久久精品2020| 精品三级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精品| 国产精品无码无片在线观看3D | 精品乱子伦一区二区三区高清免费播放|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国产| 精品国产v无码大片在线观看 | 国产综合免费精品久久久| 精品特级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成人国产精品秘片多多 | 久久久精品人妻久久影视|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αv忘忧草 | 999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 91精品全国免费观看含羞草| 99精品在线免费观看| 久久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久久精品影院永久网址|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福利片|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永久| 国产精品哟女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国产成人精品亚洲午夜| 国产啪亚洲国产精品无码| 久久精品?ⅴ无码中文字幕| 精品露脸国产偷人在视频|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三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