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書評》好書周榜(2019第24期)
特別推薦
《杜尚》
(美)卡爾文·湯姆金斯 著
蘭梅 譯
武漢大學出版社·鹿書
2019年9月
杜尚說“我最好的作品是我的生活”,理解杜尚的最好方式,便是閱讀他的生活。杜尚是一位改變西方藝術進程的藝術家,他改變了全人類對“藝術”一詞的理解,藝術自他開始改變了傳統的運行軌跡,藝術的邊界自此也被無限擴大,而成為藝術家的修為之路也自此與以往決裂而煥然一新了。本書是了解這位二十世紀偉大藝術家的權威傳記,它完整呈現了杜尚一生的經歷、精神發展以及藝術風格的演變,詳細而嚴謹地給杜尚的每一部作品做出分析,更以杜尚為核心描述了二十世紀西方現代藝術的發展歷程。
(排名不分先后)
虛構
1
《直到找到你》
(美)約翰·歐文 著
李同洲 譯
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年8月
從哥本哈根到斯德哥爾摩,從奧斯陸到赫爾辛基。始于欺騙和虛構,終于深愛和原諒。
四歲時,他是母親的小演員;十四歲時,他是學校舞臺上的“郵購新娘”;成年后,他是光芒四射的好萊塢明星杰克·伯恩斯。然而,就在他名利雙收時,卻被告知幼年的人生故事另有截然不同的版本,他的記憶被虛構,經歷被欺瞞了……為找到父親、找到自己,找回童年和人生的真相,他再次踏上北歐大陸,開啟延宕多年的追尋之旅。帶著你的過往活下去,不要忘卻,只需原諒。
2
《一切皆有可能》
(美)伊麗莎白·斯特勞特 著
張蕓 賈曉光 譯
新經典·南海出版公司
2019年8月
普利策獎得主、《奧麗芙·基特里奇》作者新作,收錄了《我叫露西·巴頓》與《一切皆有可能》。這是一本帶著寬宏大量與諷刺書寫日常生活的書,一部完全配得上這個書名的小說。斯特勞特深入筆下人物靈魂最幽深的角落,仿佛我們就是那些人。試試看你能不能不流淚地讀完它,要么就為它驚嘆吧。每個嘗過孤獨之痛的人,都會因為這本書而感覺好多了。
非虛構
3
《唐人街:
鍍金的避難所、民族城邦和全球文化流散地》
王保華 陳志明 主編
張倍瑜 譯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薄荷實驗
2019年8月
無論大眾還是學者,對“唐人街”這一現象都抱有濃厚的興趣。在各種電影和通俗小說中,唐人街經常被塑造成具有東方異域色彩的神秘街區,它的形象復雜多變,有時是黑幫橫行的貧民窟,有時是精英華人居住的模范社區,有時又是體驗中華美食和文化的旅游勝地……在本書中,學者們通過大量實證材料,深入探究唐人街的結構和本質,考察了世界各地唐人街在功能和性質上的歷史變遷,尤其是當地社會在塑造唐人街的過程中,究竟發揮了什么作用。而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崛起,人口跨國流動的增多,唐人街與當地社會的互動模式,也產生了顯著變化。
4
《親歷切爾諾貝利》
(俄)格里戈里·梅德韋杰夫 著
劉建波 譯
后浪·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2019年8月
本書大部分內容都是作者對1986年4月至5月間在切爾諾貝利發生的悲劇的每日進展記錄。作者從專業角度還原了核事故的第一現場,詳細分析了事件的起因。本書內容包括事發前核事故案例介紹,切爾諾貝利高層潛在的問題,事件發生原因,經歷現場之人的大量證詞;敘述層層遞進,將整個事件徹底攤開。作者向人們展現了人類的自大,無知,救援人員的英勇與民眾的無辜,并由此引出對核能的反思。
5
《因為性別:
改變美國女性職場環境的十個案件》
(美)吉莉恩·托馬斯 著
李明倩 譯
譯林出版社
2019年9月
1964年,美國眾議院就《民權法案》議案進行辯論的最后一天,一位議員提出,在法案第七章“就業機會平等”的條款中,應該在“種族”“膚色”“宗教”和“民族”之外增加“性別”。當《民權法案》正式頒布時,“性別”一詞得以保留,該法案因此成為美國性別平權運動的里程碑,成為美國職場女性的福音。
育有幼兒的母親遭遇招聘歧視,產假歸來的新手媽媽被迫離職,男上司對女下屬頻頻性騷擾,職場“女強人”因“不夠有女人味”而升職無望……本書中的十位主人公遭遇不同形式的職場性別歧視,她們以法律為武器,勇敢地提起訴訟,最終訴至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她們的故事鼓舞人心,她們的勝訴界定了《民權法案》第七章的范圍和影響,讓所有女性得以尋求曾經僅對男性開放的工作職位,爭取平等薪酬,不再因結婚和撫養兒女而失業,不必忍受性騷擾和惡意的工作環境。
6
《元老:近代日本真正的指導者》
(日)伊藤之雄 著
沈藝 梁艷 李點點 譯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甲骨文
2019年9月
19世紀90年代,明治憲法制定以后,元老作為天皇的特別輔佐者,開始負責選出首相、決定內閣存廢、(發動或結束)戰爭、條約修訂等重要國務。
近代日本曾經歷了伊藤博文、山縣有朋、西園寺公望等八位元老。雖然因為并非正式的組織機構,元老曾被批判為日本政治的黑幕,但在昭和初期軍部崛起的情況下,元老作為不成熟的立憲制國家的輔佐者,逐漸受到很高的期待。本書刻畫了經歷半個世紀、位于日本權力中樞的元老形象,由此追尋近代日本發展的軌跡。
7
《敵人與鄰居》
(英)伊恩·布萊克 著
王利莘 譯
中信出版集團·新思文化
2019年9月
巴勒斯坦的這片土地,是猶太人經卷上所指的應許之地,也是許多阿拉伯人世世代代的居所。1917年,奧斯曼帝國落敗,結束在這里4個世紀的統治;英國外交大臣發表《貝爾福宣言》,支持猶太人在這片土地上建立民族家園。一個世紀的撕扯與動蕩就此開啟。
分歧從一開始就難以調和。從19世紀末首批猶太定居點的建立、20世紀30年代的阿拉伯起義,到以色列在1948年的建國、1967年的六日戰爭,再到1993年的《奧斯陸協議》,以及2002年以來修建的隔離墻……對于同樣的事件,雙方說法截然不同。猶太復國主義者眼中的公正和勝利,對巴勒斯坦人來說則是不公、失敗、流亡和羞辱。
綜合榜
8
《二條十年(1955—1964)》
趙珩 著
中華書局
2019年8月
趙珩先生首次集中筆墨,追憶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居住于北京東四二條胡同時期的生活,以記敘人物為主,兼及社會見聞與北京風物,具有深厚的生活氣息和人情味,也自有一種社會風俗史的價值。
全書20萬字,分為上下兩篇,上篇主要寫家事,從曾祖一輩趙爾巽趙爾豐兄弟到祖父定居北京講起,回憶家中老輩親人、個人少年時光以及周圍的生活景觀(隆福寺、王府井、東安市場等)。下篇主要描寫家中往來的親友、學界師友(如宋云彬、賀次君等)與形形色色的客人(如張君秋、奚嘯伯、溥佐等),展現了當時北京文化界部分中上層人物的生活側面。
9
《舊日的靜定》
張怡微 著
山東畫報出版社
2019年8月
書名靈感來自于林徽因的詩《除夕看花》,她看到的不只是除夕,也不只是花,她看到了挽留不了的舊日。在這本書里作者回看過往,從新概念作文大賽到臺灣讀書,從青年作家到復旦創意寫作班講師,從課堂內外的王安憶探路寫作的秘密,這舊日的一切,都如蠶絲一般網羅著作者此在的生命。“每一篇都是我,都是我看過的世界。”
10
《魔術師時代》
(德)沃爾夫拉姆·艾倫伯格 著
林靈娜 譯
上海文藝出版社
2019年8月
20世紀20年代,一個處在多彩生活與經濟危機之間的年代,一個一戰剛剛結束、納粹主義正在醞釀的年代,一個德國哲學的黃金年代。
本書除梳理了海德格爾、本雅明、維特根斯坦和卡西爾在1919-1929年間的各異的日常生活、情感經歷和思想狀況,還力求將四位哲人的思想予以對觀,展現了他們在面臨時代根本問題時各自的回答和應對方式。借助作者出色的敘述,我們在這四位卓越哲學家的生活道路和革命性思想中,看到了當今世界的根源。回望20世紀20年代,既是感悟又是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