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文藝 常青的文藝
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深切感受人民愿望,為人民代言,文藝家才能形成“偉大的心靈”,社會主義文藝才能茁壯成長,文藝之樹才能常青
70年來,波瀾壯闊的新中國文藝始終沿著以人民為中心的方向破浪前行。人民作為文藝表現的主體,其分量從來沒有這樣厚重過;反映人民心聲的作品,歷史上從來沒有這樣豐贍過;人民形象在藝術畫廊中的位置,也從來沒有如此凸顯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大批優秀創作,是我國社會主義文藝最為驕人的成績,也是新中國文藝發展最亮麗的風景。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中提出:“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人民的文藝”揭示了社會主義文藝的屬性和特征,凝練社會主義文藝基本經驗。對待人民的態度,是唯物史觀與唯心史觀的根本界限;對待人民的態度,也是馬克思主義文藝觀與其他文藝觀的分水嶺。新時代,文藝工作者要把握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緊緊圍繞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努力創作和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
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一個基本主張,就是文藝創作和批評要秉持人民立場、人民觀點、人民情懷,把作品體現人民意志和愿望的程度作為重要標準,始終把人民群眾作為文藝創作歷史主體、實踐主體和價值主體,這種主張使得馬克思主義文藝學說占據真理和道義制高點。
從毛澤東同志指出“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到改革開放新時期以來,強調“我們的文藝屬于人民”“人民是文藝工作者的母親”“在人民的歷史創造中進行藝術的創造”“真正做到了以人民為中心,文藝才能發揮最大正能量”。人民需要文藝、文藝需要人民、文藝要服務人民。這一馬克思主義文藝觀內涵一脈相承,越來越閃爍出耀眼光芒。
從70年文藝實績來看,如果老舍不是在人民群眾中有深厚根基,深入生活,同人民的感情、思想和心愿結合一塊,就不會有《龍須溝》《茶館》這樣感人肺腑的劇作。如果作家周立波不扎根人民、扎根鄉里,就不會出現《暴風驟雨》《山鄉巨變》這樣優秀的長篇小說。如果作家柳青沒有在皇甫村蹲點14年,熟知關中農民生活,了解鄉親們的喜怒哀樂,《創業史》就不會如此傳神地描繪普通勞動者嶄新生活。如果郭小川、賀敬之不是立志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就不會有《甘蔗林—青紗帳》《回延安》這樣洋溢時代精神和人民心聲的詩歌。如果不是沿著人民文藝之路,滿懷對黨、對各族人民和中國革命歷史的強烈贊頌之情,《東方紅》這樣恢宏的震撼人心的音樂舞蹈史詩就不可能面世。
如果蔣子龍不是感應時代脈搏,深切思考工人命運,他怎能寫出《喬廠長上任記》這樣呼喚改革、振聾發聵的短篇作品?如果詩人徐遲不是懷著神圣使命感,力求為忘我拼搏的知識分子畫像,他怎能寫出《哥德巴赫猜想》這樣動人的報告文學?如果賈大山不是扎根河北這片沃土,與基層群眾保持水乳交融關系,他怎能創作出《取經》《花市》《村戲》及“夢莊記事”系列小說?如果路遙不是“不管漂泊到何處,心永遠貼著黃土地”,對家鄉人民愛得真摯、徹底、持久,他怎能刻畫出《平凡的世界》里那種時代巨變中年輕人的進取精神?如果王朝柱不堅持人民至上理念,感觸時代心跳和脈動,他怎能在《長征》《延安頌》等電視連續劇中描繪出那么多感人的情節、塑造出那么多偉岸的形象?
人民是文藝創作源頭活水,作家藝術家只有扎根人民,才能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是應有之意。這里的“中心”不僅有“本質”“源頭”和“對象”的意思,而且有“為誰服務”“誰來評判”和“動因何在”的意思?!耙匀嗣駷橹行摹辈恢皇恰皩懯裁础钡膯栴},而且也是“怎么寫”和“能否寫好”的問題。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深切感受人民愿望,為人民代言,文藝家才能形成“偉大的心靈”,社會主義文藝才能茁壯成長,文藝之樹才能常青。
堅持馬克思主義文藝觀,歸根結底就是要高舉“人民文藝”的旗幟,堅持文藝創作為人民的取向。這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最鮮明的品格。一切想著人民,一切為了人民,我們的文藝事業才能應對新形勢下的新挑戰,才會增強攀登文藝高峰的信心和勇氣。
(作者為北京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