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頭頂的星空,探索未知的世界
《三體》作者劉慈欣
《三體》最初在2006年的《科幻世界》雜志上連載
系列長篇科幻小說《三體》由重慶出版社出版
英文版《三體》
《三體》藝術插畫
舞臺劇《三體》劇照
2006年,山西娘子關電廠的工程師劉慈欣在業余時間創作的長篇科幻小說《三體》開始在《科幻世界》雜志連載,很快受到科幻迷的熱烈追捧。他乘勢又在2008年和2010年相繼出版了《三體Ⅱ·黑暗森林》和《三體Ⅲ·死神永生》。《三體》系列作品講述了地球人類文明和虛構的“三體”文明之間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殺及兩個文明在宇宙中的興衰歷程,頌揚了勇敢承擔拯救人類文明使命的集體主義英雄。《三體》是中國科幻文學的里程碑之作,不僅在國內贏得眾多贊譽,而且成功走出國門,在海外圈粉無數,并贏得有“科幻界的諾貝爾獎”之稱的雨果獎,有效地改變了中外科幻長期以來單向交流的局面,是我國文化成功走出去的典范。
北京時間2015年8月23日,第73屆世界科幻大會雨果獎頒獎典禮在美國華盛頓州斯波坎舉行。宇航員凱爾·林格倫從漂浮在地球之外350萬公里的國際空間站通過視頻連線向全球宣布,中國作家劉慈欣憑借科幻小說《三體》第一部獲最佳長篇故事獎。他是該獎自1953年創立以來首位獲此殊榮的亞洲人。消息傳來,全球科幻界沸騰不已,當時,劉慈欣正在他生活的小城山西陽泉一條泥濘的路上開車,成為50多年來唯一一位沒有到場的雨果獎得主。《三體》的英文版譯者、華裔科幻小說家劉宇昆代替劉慈欣領獎并致辭:“雨果獎是科幻界的一座燈塔,但我從沒想到自己會得到這個獎。”
雨果獎是世界科幻協會為紀念“科幻雜志之父”雨果·根斯巴克而創立,和星云獎一起被公認為最具權威與影響的兩項世界性科幻大獎,更有“科幻界的諾貝爾獎”之稱。《三體》作為非英語作品第一次獲獎,被譽為中國科幻文學里程碑之作,劉慈欣更是成為人們心中的“中國科幻第一人”。有一種不無夸張的說法,認為“劉慈欣之于中國新科幻的至高位置,已仿若金庸之于武俠”。更有網友戲稱,劉慈欣和《三體》共同開啟了中國科幻元年,自此以后,世界上的人就分為兩類——看過《三體》和沒看過《三體》的。
其實,早在2010年,劉慈欣已是蟬聯9屆的中國科幻銀河獎得主,復旦大學嚴鋒教授對他的標志性評價“這個人單槍匹馬,把中國科幻文學提升到了世界級的水平”,可以說頗有預見性。《三體》獲獎,一方面讓世界科幻大會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化,另一方面使本土科幻文學從亞文化走向了大眾文化與國際舞臺。
“這叫‘科學幻想小說’,是有科學根據的創作”,“我的堅持,都源于父親這幾句話”
無論科幻文學還是個人命運走向,總是與時代和社會進程密切相關甚至是同步的。劉慈欣出生于1963年,3歲時因父親工作變動,舉家從北京煤炭設計院遷至山西陽泉三礦,他還有一部分童年時光在老家河南羅山的農村度過。1970年4月25日,對劉慈欣來說是一個關鍵的時間點。他在回顧自己的科幻之路時總會提到,這一天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看著漆黑的天幕上緩緩飛過的閃亮之星,站在池塘邊仰望星空的劉慈欣心中生起一股莫名的向往之情。幾年后一個夏天的黃昏,劉慈欣在陽泉家中的床下翻出整整一箱子書,里面有《托爾斯泰文集》《白鯨》《地心游記》《太空神曲》,以及后來在《三體》中承擔主角葉文潔思想變化的關鍵道具——蕾切爾·卡遜的《寂靜的春天》。他最先看的是凡爾納的《地心游記》,父親告訴他:“這叫‘科學幻想小說’,是有科學根據的創作。”這是他第一次與“科幻”正面相逢:“我的堅持,都源于父親這幾句話。”那時候,這些書只能屬于個人的私密閱讀,“我就像一個人在一座孤島上一樣,是很孤獨的一個狀態”。
劉慈欣最早寫科幻小說是在1978—1981年,第一部長篇作品寫于1980年,當時找不到地方發表。1985年,大學畢業的劉慈欣被分配到娘子關發電廠工作。這是一個散漫而孤絕的北方小鎮,戀愛、結婚、生子、升職,倏忽十年,日子過得平靜而庸常。直到有一天,他讀到克拉克的小說《與拉瑪相會》,遙遠的星辰大海像盛夏的大雨撲面而來,他開始重拾自己的科幻夢想,并詩意地描述道:“我明白自己是一個追夢人,我也明白在這個世界上,這樣的人生之路是何等的險惡莫測。即使那霧中的南天門永遠不出現,我也將永遠攀登下去——我別無選擇。”
那些年他當然不是外界傳說中“深山里一手遮住煤灰、一手絕望寫作的卡夫卡”,但確實是一手柴米油鹽、一手星光燦爛。當時,妻子大部分時間在外地工作,每每夜晚來臨,照顧女兒睡覺之后,劉慈欣關上房門開始寫作。窗外,風車劃破空氣,太行山寒風呼嘯,窗內,他以想象為翼,用文學和宇宙對話。他通過訂閱《科學美國人》等雜志了解科技動態,為了積累素材,常常坐六七個小時火車去北京查閱資料,直到有了互聯網,這一切才有了改觀。后來他在《流浪地球》序言里寫道:“自己的科幻之路也就是一條尋找家園的路。”1997年,劉慈欣寫了《夢之海》和《詩云》兩個短篇,輾轉兩年之后才找到艱難為繼的《科幻世界》雜志。他把寫好的長篇小說《超新星紀元》寄給社長楊瀟,楊瀟看后十分喜歡,但幾經周折也未能順利出版,直到2003年才經阿來推薦由作家出版社出版。1999年,短篇《鯨歌》《微觀盡頭》《宇宙坍縮》和《帶上她的眼睛》得以發表,自此,劉慈欣的作品開始在《科幻世界》頻繁出現,擁有了一批親切地稱他為“大劉”的粉絲。
2006年劉慈欣發表短篇小說《山》的時候,不僅他自己覺得那完全是一部長篇小說的梗概,許多讀者也來信希望他寫成長篇,于是他決定暫停中短篇創作,開始寫作《三體》這部日后為他帶來無數贊譽的長篇小說。《三體》最初名為《地球往事》,劉慈欣創作的初衷是,除了講述未來科技的博弈和生存空間的爭奪以外,思考“道德的人類文明如何在零道德的宇宙中生存”。《三體》的創意來源于一部天體力學書籍,里面介紹了一個“三體問題”:把宇宙簡化為三個有質量的點,這三個點在質量與引力作用下做完全無規則的運動。這樣的現實世界會是什么樣子呢?受到吳巖在《中國軌道》里描寫人類不顧一切探索太空的啟發,劉慈欣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展開了關于“三顆無規則運行恒星的恒星系”的構思,將時代背景設定為20世紀60年代到500年后人類的一段特殊歷程,以恢宏的筆觸描述了人類文明與三體文明之間的沖突和戰爭。
2006年5月,《三體》在《科幻世界》開始了長達半年的連載,同年,該作獲得中國科幻銀河獎特別獎。由于連載的反響太好,2008年1月,重慶出版社出版了單行本《地球往事》三部曲之一《三體》。沒想到《三體》發行量連創新高,出版社決定乘勢而上,2008年5月不經連載便直接推出2007年底完成的《三體Ⅱ·黑暗森林》單行本,果然銷量再上臺階,一時洛陽紙貴。
值得一提的是,《三體》第一部單行本發行的時候,為了順利出版,將連載時的第四至第九節提前到卷首,以數名科學家因基礎物理學實驗中不合邏輯的結果而崩潰自殺的神秘事件開場。有評論者認為,這體現了科幻小說從面向科幻圈轉向一般公眾時凸顯的“懸念故事”的商業屬性,以及為追求文本敘事閱讀快感而消解歷史反省和思想實驗力度的一種妥協或者折中。劉慈欣本人也在后來的訪談中提及,科幻小說是一種類型文學,有很強的市場屬性,《三體》雖然開始構思時確實是三部曲,但后兩部是不是能寫則要看上一部的銷售情況。
“劉慈欣的世界,涵蓋了從奇點到宇宙邊際的所有尺度,跨越了從白堊紀到未來億萬年的漫長時光”
《三體》的問世迅速引起了科幻愛好者的強烈關注,此時恰逢中國新媒體興起,微博、貼吧、豆瓣等新形態的網絡空間遍地開花。“大劉”的粉絲們建立了不少自己的貼吧、豆瓣小組以及民間的“三體”網站,對劉慈欣的作品進行各種文本細讀、討論甚至創作同人作品,微博上也出現了大量與《三體》相關的個人賬號,互為應和。小說中的經典語句“不要回答!不要回答!不要回答!”“給歲月以文明,而非給文明以歲月”在網上到處流傳,甚至還有粉絲組織活動,儼然一個虛擬的三體世界。劉慈欣本人也是水木清華BBS科幻版、豆瓣、微博的常客,經常在網上與科幻愛好者進行交流討論。
某種意義上,中國新世紀的科幻小說也是一種網絡小說,粉絲文化是其顯著特征。這一時期的“三體熱”雖然仍屬小眾傳播,但已經初具爆發潛質。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劉慈欣原計劃用三到四年完成的《三體Ⅲ·死神永生》于2010年10月提前出版。劉慈欣笑稱,當年“三體”三部曲的出版人姚海軍曾多次提醒自己,寫大眾文學一定要有固定的出版頻率,要不然讀者都把你忘了。然而,正是這部被包括奧巴馬在內的眾多粉絲“催更”之下的作品,甫一問世便為劉慈欣贏得了眾多榮譽,連續獲得2010年度第22屆中國科幻銀河獎特別獎、第二屆全球華語科幻星云獎最佳長篇小說金獎、第9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科幻文學獎,以及2017年軌跡獎最佳長篇科幻小說獎等。至此,《地球往事》三部曲從現實起航,以托爾斯泰式的大氣蒼涼塑造神秘的宇宙文明,將奧威爾式的殘酷寓言滲透于克拉克式的末日情懷,經歷漫長的航程終于到達空靈遙遠的宇宙。
嚴鋒指出,回顧近20年來中國科幻的發展歷程,可以清晰地看到幾處爆發點,其中三個最突出的標志就是《三體》的出版、《三體》獲雨果獎和《流浪地球》熱映,而這些爆發點都與媒介的發展有關。2015年《三體》獲雨果獎,徹底引爆了網絡輿論,成為中國科幻文學史上的現象級作品,實現了“從科幻亞文化群體向主流人群的輻射”。有網友稱,中國科幻小說從此進入“三體紀元”時代。
對于《三體》及由此引發的一系列文化現象,主流文學界和學術界也給予了集中持續的關注和討論。
《人民文學》時隔30多年之后于2012年第3期以專題形式刊發了劉慈欣的4篇舊作:《微紀元》《詩云》《夢之海》和《贍養上帝》。其中《贍養上帝》還獲得了《人民文學》第一屆“柔石小說獎”短篇小說金獎。人民文學雜志社主編的英文刊物PATHLIGHT(《路燈》)2013年第1期刊出“未來”專號,翻譯了王晉康、劉慈欣、郝景芳、陳楸帆、凌晨等科幻作家的作品。2019年第7期發表了王晉康的《宇宙晶卵》,這是《人民文學》近70年的歷程中首次發表科幻題材長篇小說。及至晚近,各類文學期刊上亦時見開辟科幻專欄。正如《人民文學》主編施戰軍在卷首語中所說,“我們可以領略科幻文學向四面八方盎然生長的動勢”。隨之熱起來的,還有當代學術界對科幻文學的研究,各種由劉慈欣文學觀、科學觀、人文關懷等輻及科幻文學整體研究、比較研究、文化研究的話題如火如荼,各種學術研討會的舉辦、研究協會及專業獎項的創立也令人目不暇接。2019年9月23日,《三體》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足以成為科幻文學重新回到主流文學視野的力證。
《三體》獲得了來自同行科幻作家和專業學者的高度認可。王晉康評價《三體》是一部“比現實更真實、比神話更空靈的科幻小說”;葉永烈認為,“面向未來的中國,需要‘三體’系列這樣真正富有想象力的科幻小說”;韓松更是直接感嘆《三體Ⅲ·死神永生》“把我們寫的那些科幻小說碾得粉碎”。學術界亦十分推崇劉慈欣的創作。早在2011年,王德威以“從魯迅到劉慈欣”為題在北大發表演講,即將劉慈欣及《三體》置于中國文學現代化進程中加以觀照;吳巖高度評價《三體》,“從一種神秘的現實到另一種神秘的現實”,是“劉慈欣新古典主義科幻小說的巔峰之作”。嚴鋒在《創世與滅寂——劉慈欣的宇宙詩學》中認為,“劉慈欣的世界,涵蓋了從奇點到宇宙邊際的所有尺度,跨越了從白堊紀到未來億萬年的漫長時光”,《三體》以太空史詩的方式逆流而上、重返歷史現場,為中國文學注入“整體性的思維和超越性的視野”。江曉原稱贊劉慈欣對人性和人類未來的悲觀很大程度上彌補了他技術主義的思想,從而“超越了淺薄和科普,體現出深刻的人性拷問與責任感”。李廣益在《中國轉向外在:論劉慈欣科幻小說的文學史意義》中認為,在“民族寓言”的意義上解讀劉慈欣科幻小說,的確是把握其政治維度的有效路徑,但不應忽視作品中傳達的真正意義上的人類關懷。宋明煒稱劉慈欣的科幻想象包容著全景式的世界圖像,既令人感到宏大輝煌又有著邏輯和細節上的認真,是一定程度上“中國經驗”的呈現。2013年2月,世界科幻理論雜志《科幻研究》推出中國專輯,集中刊發了劉慈欣、韓松、吳巖等國內著名科幻作者的文章,掀開中國科幻文學海外研究歷史性的一頁。
當然,一片肯定的熱潮之中,也有來自各個層面的批評,比如對作品中“人物扁平化”、故事情節“去歷史化”、語言風格略嫌陳舊呆板、女性角色弱化等問題的詬病,更有論者認為《三體》還不足以被稱為中國科幻文學的里程碑。瑕不掩瑜,雖說僅憑一人之力或一部作品獲獎提升整個科幻文學界的判斷尚需時間證明,但劉慈欣和《三體》的確展現了具有東方智慧的現代中國人形象,改變了那種對中國科幻仍停留在老舍《貓城記》的認知,讓中國當代科幻文學被世界看見。
劉慈欣在世界文學場域獲得的成功,說明中國人如何想象未來、如何看待人類與自然的關系深受世界關注
科幻文學的主題常常關涉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因此被視為最具“世界性”的文字,可以超越國界和語言,引起跨文化的共鳴。《三體》獲雨果獎是中國科幻文學海外傳播的典型范例,和翻譯更是有著直接的關系。
一般而言,文學作品從一種語言翻譯到另一種語言,多少會有一些出于折中考慮的損失。但科幻文學因其舶來性質,與英語文學有著天然的聯系,相對而言能比較完整。《三體》和《三體Ⅲ·死神永生》的英文譯者劉宇昆是一名華裔科幻作家,對中美文化都比較熟悉,本人也曾是雨果獎獲得者。《三體Ⅱ·黑暗森林》的譯者喬爾·馬丁森也是一位科幻迷,曾翻譯過劉慈欣的《球狀閃電》節選、《思想者》等中國科幻小說。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正是讀者、作者、譯者的完美合一,保證了《三體》英文版的質量。據劉宇昆介紹,自己進入翻譯界十分偶然,第一次讀到《三體》時,那種宏大的宇宙觀令他興奮得一晚上沒睡,由于不甘心這樣一部格局恢宏的作品只在中文世界流通,他萌發了把《三體》翻譯成英文的念頭。而在另一個時空,具體到2012年的某一天,中國教育圖書進出口有限公司出口綜合部總監李赟在車載廣播里聽到關于《三體》的介紹,非常感興趣。他發現,《三體》在國內銷量單冊已過40萬,卻還沒有英文版,于是決定將《三體》推向西方世界。兩人的想法可謂不謀而合。和劉慈欣談妥國際版版權代理后,李赟向公司建議先翻譯,再考慮輸出,并對《三體》譯者候選人設定了兩個標準:英文為母語、精通中國文化的歐美籍人士,或是對西方文化有深刻理解、長期居住在歐美的中國人。剛獲得雨果獎、翻譯經驗豐富的劉宇昆便成了首選。
翻譯《三體》是一項浩大的工程。為了正確翻譯書中的科技術語和物理名詞,劉宇昆不僅列出詳細的漢英對照表,還找來許多物理學家、天文學家朋友解答技術性問題。與此同時,他和劉慈欣保持著非常頻繁的郵件交流,隨時溝通。比如劉宇昆對作品中“信息傾倒”現象提出意見,劉慈欣便刪掉了大塊的技術說明,考慮到美國讀者可能難以理解“球狀閃電”的面壁人計劃,也做了大面積修改。包括英譯本中關于歷史背景的章節挪動,都是譯者和作者之間文化異質不斷磨合的結果。劉慈欣在雨果獎的獲獎感言中稱劉宇昆為“連接中英文這兩個遙遠的文化星球之間的飛船”。作為將《三體》帶入西方科幻界的關鍵人物,有評論稱,“從為《三體》譯出第一個英文字符開始,劉宇昆就代表著劉慈欣站在西方讀者、科幻迷和文學評論家的面前”。
2014年11月,《三體》英文版由多次出版星云獎、雨果獎作品的美國托爾出版社推出,出乎意料地迅速獲得了美國科幻迷的熱烈響應,甚至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已故理論物理學家霍金、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著名導演卡梅隆等人,都因此成為劉慈欣的粉絲。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全球收藏圖書館數量達到了725家。《紐約時報》以“《三體》為美國科幻小說迷換口味”為題刊發了書評,提出“目前美國的很多頂尖科幻小說作家摒棄傳統的外星人入侵情節,更青睞反映現實世界的題材,諸如氣候變化和性別轉變之類”,評價《三體》“喚醒了中國的一個文學類型”;《華爾街日報》認為“三體問題其實也暗指了地球的環境危機”;一些美國科幻圈的資深評論家也紛紛為《三體》撰寫書評,對劉慈欣不吝贊美之辭,認為他“站在了推測思索性小說的頂峰,無論語種”。由于“三體效應”在評論界持續發酵,2015年雨果獎頒發前夜,《三體》對美國科幻圈而言并不陌生,雖然遭遇刷票風波,最終仍以200票領先于第二名《戈布林皇帝》。隨著2019年7月《三體》日文版發售,有數據稱,《三體》三部曲在全球范圍內已出版19種語言版本,銷量突破2100萬冊。
《三體》在海內外出版市場的現象級火爆,是建立在其作品的優異質量之上的,也是優秀文學作品大眾傳播的一個成功范例。“三體熱”從科幻圈開始逐漸擴散至科技研發、互聯網、教育等其他領域。雨果獎名單公布以后,劉慈欣首先收到了來自航天部門讀者的祝賀,他還常常收到來自各類高科技行業的邀請,那些年,“謝謝,我不去了”大概是他說的話里頻率最高的一句。雷軍、馬化騰、李彥宏、周鴻祎等業界領軍者將《三體》中“宇宙社會學”“黑暗森林”“思想鋼印”“猜疑鏈”“降維攻擊”等概念奉為互聯網競爭法則。物理學家李淼更是專門寫了一本旨在說明書中科學“硬傷”的著作——《〈三體〉中的物理學》。全國人大發言人傅瑩也引用《三體》中的理論來闡述朝核問題。就教育界而言,不僅研究《三體》及劉慈欣科幻小說的論文與日俱增,其作品《帶上她的眼睛》被收入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材,《微紀元》被納入2018年語文高考范圍,這可視作科幻文學備受重視的風向標。
在大眾眼中,《三體》幾乎等于“中國科幻”。2013年,劉慈欣即以370萬元的年度版稅收入第一次登上了中國作家富豪榜,被視為“中國科幻第一人”,“三體”也成了科幻界最大的IP,帶動了包括動漫、影視、游戲、藝術等各類文化產業的活躍發展。雖然《三體》的電影改編權在好萊塢大導演手上傳了個遍后落在游族影業手中,并最終暫時擱淺,但舞臺劇版《三體》作為國內第一部被搬上舞臺的科幻作品,首演票房就超過千萬元。今年春節檔上映、同樣改編自劉慈欣原著的《流浪地球》電影票房達到46.5億元,2019年也因此被稱為“中國科幻電影元年”。中國科幻大會創立并連年舉辦,銀河獎、水滴獎、晨星獎等專業獎項各領風騷……這些也是所謂“后三體時代”的輻射效應。
2018年底,劉慈欣被授予英國科幻最高獎項——2018克拉克想象力服務社會獎,以表彰其在科幻小說創作領域的突出貢獻。他在世界文學場域獲得的成功,以及由此引發的科幻文學熱潮,說明中國人如何想象未來、如何看待人類與自然的關系深受世界關注,可以看作是全球化視野下中國文學由內而外參與世界文學建構的深度融合與互動。正如第9屆全國兒童文學優秀作品獎為《三體》寫的評語所言,劉慈欣“在遼闊奇異的空間和深邃嚴謹的邏輯中,融匯了澎湃的激情、天馬行空的想象力與深沉有力的思考”,更值得關注的是,作品中流露出“反思人類生存困境、探討人類未來命運”的史詩氣質。劉慈欣的科幻小說既空靈奇絕又始終不脫“堅實的現實之根”,《三體》中關于宇宙浩渺和命運抗爭的想象,代表了中國人在幻想世界里能走出的最遠距離,并且超越國族和語言,帶給我們關于人類哲學的終極追問和對未來世界的寓言書寫。
這里是“最糟的宇宙,最好的地球”。劉慈欣曾套用康德的話來表達自己的科幻文學觀:“敬畏頭頂的星空,但對心中的道德不以為然。”在此也不妨套用《星際迷航》中的話來表達期許,人類的未來是星辰大海,宇宙就是我們最后的邊疆,我們要探索無窮的未知世界。中國科幻文學已經起航,必將在未來感日漸衰微的平淡生活中綻放出一朵讓人驚奇的焰火。
(作者:湯俏 單位: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
【傳播與影響】
《三體》在2006年出版第一部后,隨即獲得了中國科幻文學界最高獎銀河獎,這也是劉慈欣1999年獲獎以來連續8年蟬聯該獎;《三體Ⅲ·死神永生》連續獲得2010年度第22屆中國科幻銀河獎特別獎、第二屆全球華語科幻星云獎最佳長篇小說金獎、第9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科幻文學獎,以及2017年軌跡獎最佳長篇科幻小說獎等。
《三體》第一部在2014年推出英文譯本,由華裔作家劉宇昆翻譯,截至2018年3月31日,全球收藏圖書為1149家,創造了中國圖書譯著有史以來的最高館藏紀錄。其中專業研究型圖書館為309家,占比為27%,而公共圖書館為840家,占比為73%。
2015年《三體》獲得了世界科幻文學界最高獎雨果獎,該獎被看作科幻文學界的諾貝爾獎。《三體》由此走向世界,先后被翻譯為英文、韓文、日文等多個外文版本。
迄今為止,《三體》已經在全世界創下2100萬冊的銷量,其中在海外世界賣出150萬冊,創下中國文學作品近年來海外發行的最高紀錄。
根據《三體》改編的同名舞臺劇,由劉慈欣本人擔任監制。該劇在舞臺劇制作方面結合3D Mapping、紗幕成像、虛擬現實元素、無人機等前沿科技,營造出特殊的視聽效果和舞美設計。舞臺劇《三體》于2016年6月1日至11日期間在上海文化廣場首演,后于全國各地進行多輪巡演。
2017年11月,舞臺劇《三體》獲得第28屆中國科幻銀河獎最佳改編文藝作品獎;2017年12月12日,榮獲2017華語戲劇盛典最佳創新劇目獎。
(饒翔、郭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