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制度優勢 繁榮文學事業 《文藝報》舉辦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座談會
11月13日,《文藝報》社在京舉辦“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座談會”。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是我們黨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點上召開的一次具有開創性、里程碑意義的會議。為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11月13日,《文藝報》社在京舉辦“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座談會”。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吳義勤出席并講話。座談會由《文藝報》總編輯梁鴻鷹主持。十余位作家評論家參加座談。
吳義勤說,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全面深入研究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問題,并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深刻回答了“堅持和鞏固什么、完善和發展什么”這個重大政治問題。這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和強烈的歷史擔當。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是中國作協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要政治任務。我們要聯系文學界的實際,認真學習貫徹《決定》,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會上的重要講話,學懂、弄通全會的豐富內涵和核心要義,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要不斷強化制度意識,提高執行制度的本領與能力;要講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故事,把文學制度的優勢切實轉化為創造出更多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的動力。
《決定》強調,堅持和完善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制度,鞏固全體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制度;健全人民文化權益保障制度;完善堅持正確導向的輿論引導工作機制;建立健全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文化創作生產體制機制。這為文學事業的進一步繁榮發展指明了方向。座談會上,與會專家學者結合各自的研究和工作實踐,暢談了自己的看法。
評論家曾鎮南談到,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并把它貫徹、實行到包括社會價值觀的確立、人民文化權益的保障、社會輿論導向的引領、文化創作及藝術生產機制的生成等在內的社會主義文化各個領域中去,才能最終繁榮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把我們黨和國家、民族和人民的文化自信進一步增強起來。在文學領域里,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一定會引導、促進中國當代文學創作潮流進一步貼近、匯入新時代的人民生活和社會主義的生命體,輻射出社會主義文藝的永恒魅力。
評論家何向陽表示,進一步弘揚革命文化是當前文化建設要注意的問題之一。革命文化是我們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她談到自己童年時讀到的《紅巖》《紅旗譜》等革命文學作品,感觸很深,而現在的年輕一代對這些作品已經沒有類似的情感,因此也很難領會到其中的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建構,必須將這些問題考慮在內,把革命文化落實在青年一代的文化教育中。
作家李青松近年來一直在生態文學領域進行深耕。他認為,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文學藝術對于促進自然保護和生態建設的發展起著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文學應該承擔起使命和責任,用生動的故事反映人與自然、人與現實之間的能動關系。
評論家陳履生結合自己在美術界看到的現象談到,文化生態的治理不像自然生態一樣容易見效,必須用實際行動解決在文藝界存在的審美同質化等問題,堅持守正創新,以守正作為創新的前提,彰顯制度優勢,提高文藝整體水平。
評論家范玉剛表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是回到過去,而是走向未來。我們應該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進一步提升全社會的社會文明程度,以明德引領社會風尚。當物質大廈在神州大地遍布林立的時候,民族的精神大廈也應該巍然聳立,只有當文化激起的思潮相互激蕩,才能彰顯我們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我們應該為促進整個人類文明的相互溝通、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應有的貢獻。
評論家馬建輝談到,我們的文藝創作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重視內容建設,體現出制度的優越性。我們的文藝不能只是形式化的存在,不能是舞臺上的假面具,不能是“沒有牙齒的老虎”。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放松對藝術性的要求。文藝創作是有規律和標準的,文藝的力量不在于放縱而在于節制。
在評論家霍俊明看來,面對當下非常頻繁的新變和挑戰,文學評論家用傳統的、固化的批評方式和思維來面對新文化作品的時候,其批評常常會失效。文體之間、文學和非文學之間的邊界變得越來越模糊,人工智能、媒介文化、電子文化都對文學生產、文學評價體系產生了巨大影響,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對這樣的情境,我們應該團結起來,形成一個合力機制,更好地發揮輿論引導功能。
評論家傅逸塵說,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取得了偉大成就,我們也向世界輸出了自己的優秀文化。新時代不僅僅是一個時間節點,也是一個空間的概念。中國文學到了一個需要更新觀念的革命性時刻。用什么樣的文學藝術形象來表現我們的崛起,這是非常重要的課題。文化建設應該提供愛國主義的資源,講好中國故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視域下的中國文學當代想象。
評論家王國平談到,文藝領域要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必須重新審視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健全人民文化權益保障制度,要把文化建設落實到人身上,讓文化成為人民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同時,要重視作品的引導作用,真正把好東西留下來,向讀者進行推介,做到品位、格調、責任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