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青年美術大展暌違六年再起航,助推青年藝術人才成長 劉海粟美術館將為95后大獎得主辦個展
張旭的油畫作品《筑夢曲之軍港之夜》摘得“劉海粟美術大獎”。
蔡國強、施大畏、丁乙、俞曉夫、周長江、肖谷、姜建忠、張恩利、楊福東……今天活躍在畫壇的太多藝術家,都與這樣一個大展緊密相連,那便是有“藝術家搖籃”之美譽的上海青年美術大展。
昨天,“正青春——第十五屆上海青年美術大展”于劉海粟美術館拉開帷幕并揭曉獎項。其中,唯一的“劉海粟美術大獎”花落95后在讀碩士研究生張旭的油畫作品《筑夢曲之軍港之夜》。周胤辰、廖揚、陳偉坤、喬僑、徐瑋等五位青年藝術家則分別憑借各自的佳作摘得“劉海粟美術獎”。評獎不設獎金,取而代之的是一條助力青年藝術家攀登的階梯——明年,劉海粟美術館將為大獎得主舉辦個展,為五位獲獎者舉辦群展。
這是上海青年美術大展暌違六年之后的再出發。創辦于1980年的上海青年美術大展(前身為“上海市青年美術作品展覽”),呼應著改革開放的時代節拍,至今已走過40載,為全國乃至世界畫壇源源不斷地輸送著人才。未來這個展覽將固定兩年舉辦一次。
評獎之外更投來一束光,照亮年輕人的藝術前路
“太意外了!”張旭向記者坦言,意外的不僅僅是獲得大獎,更有即將在劉海粟美術館舉辦個展,“我的藝術儲備還很不夠,接下來需要潛心創作一批好作品。”盡管年僅24歲,還只是浙江師范大學意象表現繪畫工作室在讀碩士研究生,張旭最近一兩年其實在全國重要的美展中都有出眾的表現,他有四件不同門類的作品入選了今年的第十三屆全國美展,也曾在去年的全國青年美展中獲獎。此次張旭獲獎的這幅《筑夢曲之軍港之夜》,是他最近幾年進行的一個系列創作之一,以當代造船廠作為主題。有評委認為,這幅作品成熟穩重,彰顯出大國氣象,不僅運用油畫技法,還以丙烯、清漆、鐵絲網等多種材料的創作手法拓寬了單一的思維,讓畫面更富于當代的表現力與年輕人的銳氣。“生長在安徽的長江邊上,讀書所在地浙江又靠海,我的個人經歷中對造船廠較為熟悉,情感上也有一種特別的親近。”張旭說。
“年輕人的作品就應該呈現新的氣象。用藝術的形式表現出對于這個時代與社會生活的敏銳觀察力,是創作中最可貴的。他們的作品可以不成熟,但他會慢慢成熟,但如果他本來就是老套的,他就永遠是老套的。”此次大展的評委之一、國畫家張培成告訴記者。此次大展的評委之一、雕塑家楊冬白則坦言:“有的人畫得很好,但明顯帶有別人的影子,或者,理所當然在畫常規的東西,只是畫得更加熟練而已,我認為這些都不能稱為優秀的青年藝術家。”
在劉海粟美術館副館長阮竣看來,選擇在今年重新啟動休眠了六年之久的上海青年美術大展,是有一定時代意義的。“最近幾年藝術界其實都在反思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無論是創作本身還是展覽體系,人們都發現它與西方很像。回過頭來看,是不是所有的作品都是好的,都是對的,今天可能需要重新思考、梳理。”他認為,上海青年美術大展作為一個官方美術館舉辦的美展,需要肩負起引領創作風氣并挖掘、扶持、推廣、培養青年藝術家的責任。
“展覽不是頒完獎、出本畫冊就結束了。獲獎的六位藝術家之后將進入劉海粟美術館的扶青計劃。”阮竣告訴記者,獲獎藝術家除了將得到在劉海粟美術館辦展的機會,還將得到一些額外的機會。“比如,我們前幾天剛剛與德國合作,啟動了一個針對女性藝術家的工作坊,特地把一個名額留給了此次獲獎的女性藝術家,讓她參與到這樣一個為期一年的國際藝術交流中來。我們希望能夠通過這樣一種方式在一段時間內給予這些優秀的青年藝術家們一個再往上走的契機。”華東師范大學藝術學院終身教授周長江也指出,上海青年美術大展亟待成為一個平臺,“聚集優秀的年輕人,不僅僅是畫家,也包括學者、批評家、策展人,發揮出更大的社會能量”。
四十年間,一個個愈加響亮的名字是對這個品牌最好的加持
第十五屆上海青年美術大展特辟一個歷史文獻研究展“你知道和不知道的,上海青年美術大展”,匯集展覽自1980年創辦以來的歷史文獻資料,多方位、多角度呈現上海青年美術大展如何成為上海文化事業的一張名片。
此次文獻展策展人劉濤告訴記者,上海青年美術大展的前身,是應全國青年美術大展區域選拔而生的“上海市青年美術作品展覽”和“前進中的中國青年美術作品展覽(上海)”。這兩個展覽分別于1980年和1985年在上海市青年宮舉辦。正式定名為上海青年美術大展,1986年是首屆,當時作品分兩批在上海美術館展出,參展藝術家近兩百人,年齡均在39歲以下。這可以說是上海青年美術家的一次集體亮相,在上海文化界產生了較大的反響,能夠看到改革開放早期年輕人思想方面的拓展意識。此后的三十多年里,上海青年美術大展在很多方面都是引領風潮的。比如,2003年開始面向外地征稿;2005年舉辦電視錄播的頒獎晚會;曾將影像、裝置藝術作品納入展覽;忻東旺、周京新、向京、張培力等一大批在全國范圍頗具影響力的藝術名家都曾經做過這個大展的評委。
從這個平臺走出的一批批藝術家此后被越來越廣泛地關注,更是對這個展覽品牌最好的加持。上海油畫雕塑院前院長肖谷參加了首屆上海青年美術大展,他當年參展的作品入選證出現在此次文獻展上。肖谷回憶道,當年自己參展的是一幅紙版畫,名為《兒子、父親和父親的父親》。“那時正值85美術新潮開始,我們的知識面可以說一下子被打開了,對以往的藝術觀念都有了新的思考。我的作品就是在這樣一種背景之下創作的,想通過對于三代人的具象表現來展開一種對話。”當年這一屆的獲獎者名單中,還赫然可見俞曉夫、周長江、丁乙、鄭辛遙、張安樸等一連串當今畫壇耳熟能詳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