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電影中的文學敘事資源
電影作為一種重要的文藝話語實踐,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與人文力量。奇幻電影是基于現實世界對于超自然的人、神、魔共存的多維時空的重構,是對于虛幻異域空間的想象性建構。奇幻電影往往利用數字技術以夸張、變形、寓言或傳奇等方式,成為表現超真實世界的擬態載體,折射生命的本質并傳遞創作者對世界的理解。奇幻電影對于魔幻與科幻進行了獨特理解,在借助各類敘事資源的基礎上加入了當代流行文化元素,在建構的虛幻世界中融入了現實世界的價值觀念、道德禮儀、風俗信仰,這些都使其擁有相對廣闊的成長空間,成為目前國產電影市場中的重要類型之一,某種程度上也成為年輕一代青睞的文化消費品。作為奇幻電影敘事資源的神話、傳說、小說、詩歌等文學樣式,擁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心理積淀,經過影像話語的轉化以異于現實的邏輯傳遞出超自然的力量。奇幻符號在成為文化表述重要內容的同時,也可以滿足觀眾心中的某種審美期待。
民間文學:奇幻電影的敘事母題
奇幻電影能夠讓觀眾接受的前提是講好故事。目前奇幻電影大多以中華傳統文化為本位,雜糅了神魔、玄幻、武俠、動作、懸疑等類型元素,借助特有的神怪文化資源完成闡釋現實世界的意旨。民間文學一般包括古代神話、民間傳說、民間故事、歌謠民謠、敘事史詩以及戲曲說唱等樣態,其中的故事大多講述了人與妖鬼仙神、幽靈與神力等之間的抗爭與互動關系,本質是在表達對宇宙、天地、自然、社會及人自身的認知與理解。中國古代神話作為人類共同童年的記憶載體,凝結著人類的集體無意識,使人類從中能夠探尋到共同的情感。相當一部分奇幻電影選擇了以民間傳說、神魔故事作為文學敘事母題,以多元化的視角去反觀人性,借助不同世界的生靈重構超越自然的多維時空。《白蛇傳說》《妖貓傳》《捉妖記》等奇幻電影借助“妖”的敘事原型,將人、神、妖等不同世界的生靈放置在共生共存的空間中,以不可調和的矛盾推動戲劇沖突,試圖喚起現代人心靈回歸并實現精神層面的救贖。此類奇幻電影中,人物之間不再刻板地呈現出傳統敘事模式“善”與“惡”之間的二元對立,而是融合了神性、人性與物性的特質,在這些復合體中讓觀眾能夠在道、理、情、義的故事糾葛中獲得價值指向,感受到奇幻電影的娛樂性和文化感。
奇幻電影往往以中國古代神話、民間傳說與志怪故事為敘事母題,將神話意象與神話敘事嫁接于奇幻故事之中并使之通俗化,將故事設置在各種博弈與抗爭之中,并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意義,不斷拓展已有的認識空間和表達空間,以超驗的力量表達對現實生活與神秘的未知領域的探索與反抗。《白蛇傳說》圍繞“水漫金山”,《妖貓傳》圍繞“貴妃之死”,《捉妖記》圍繞“人妖共生”等經典故事,借助靈魂的聚合與裂變彰顯人類世界中癡情執著、忠貞不渝、舍身取義等美好品質,引導觀眾對現代社會中善惡尺度進行反思與警醒。然而,奇幻電影雖然將民間文學資源作為敘事母題,但是卻將重心放在了追求敘事的怪誕性與奇觀化等層面,缺乏對生命意義或靈魂歸屬的追問。電影作為一種藝術生產活動,需要進入大眾文化內部,又要超脫于大眾文化,避免讓觀眾在平面化的敘事模式中沉溺于無思想的享樂與蛻化。奇幻電影無論是敘事資源還是敘事模式,都需要與特定的社會文化語境需求相互融合,需要實現藝術審美與價值引領相互融合,需要與接受者所需的意義生成實現相互融合。由此,奇幻電影需要探索出商業性與主流意識形態、藝術性等多方面融合的話語形態,體現作為藝術形態本身應有的感染力與感召力、時代感與責任感。
經典改編:奇幻電影的敘事探索
作為本土民族文化色彩濃厚的電影類型,奇幻電影同時需要在傳統經典故事文本基礎上重新傳達人類共同的心理情感,引發人們對于現代文明危機進行反思,以追求人類共同的、永恒的價值。《莊子》中說:“齊諧者,志怪者也。”志怪文學與其他傳統經典文本中,神怪故事的主題往往是詭異事件及妖鬼與人類的互動。中國觀眾對神怪故事并不陌生,具有一定的接受基礎,《聊齋志異》《西游記》《山海經》《搜神記》等傳統文本中的故事也往往成為其他文藝樣式的改編取材,同樣給奇幻電影提供了新的敘事空間。奇幻電影《畫皮》《畫壁》《倩女幽魂》等均取材于《聊齋志異》;《情癲大圣》《大話西游》《西游·伏妖篇》《西游·降魔篇》《西游記之大鬧天宮》《西游記之三打白骨精》《西游記之大圣歸來》等“西游系列”,均以文學名著《西游記》為題材進行改編。《尋龍訣》《九層妖塔》改編自盜墓小說《鬼吹燈》,開創了盜墓探險電影與神怪奇幻電影多類型融合的探索。同時,奇幻電影對于傳統文本的改編,也體現了大眾媒介引入文學經典闡釋空間的途徑所在,以影像話語與思想見證了傳統經典文本的生命存在。
奇幻電影對于傳統經典文本的取材與改編其實是二度創作的過程,需要調整故事的設置與矛盾的沖突進而凸顯電影的戲劇性,在人物刻畫與塑造、場景的渲染與設置等方面需要更加生動,而往往選擇出人意料的結局無疑會增加電影的趣味性與觀賞性。奇幻電影往往將目光投放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中,尋找人類生存與發展最有價值的、富含中國式哲學理念的敘事文本,探尋可以被國際社會普遍接受的敘事內容及敘事表達。就目前奇幻電影“西游系列”的改編而言,這些作品大都取材于古典文學名著《西游記》,在重構“西游”經典奇幻世界的過程中,比較注重對于打斗場景的設計與視覺效果,注重將奇幻的特質與奇趣的意境進行結合,借助數字技術創造出較為恢弘的場面。然而,這些經過改編的奇幻電影,卻某種程度上割裂了原著的內在敘事性,形式大于內容的視覺奇觀場景難以掩蓋故事情節的縫隙與空洞,讓觀眾感受不到要傳達的核心精髓,無法塑造經典文本中那樣的藝術形象。奇幻電影在借助傳統經典文本資源的基礎上,理應梳理好傳統文化、民族精神、個體記憶與接受心理之間的關系,使之成為國產電影敘事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由此,奇幻電影對于經典文本的改編,需要在滿足觀眾精神訴求與娛樂消費中,在尋求主流價值與電影市場之間實現共贏,力爭在接受性和整合性等向度上建構屬于自己的價值觀念,引導觀眾在世俗生活中實現精神的自我療愈與自我救贖。
科技思維:奇幻電影的敘事轉型
奇幻電影無論是對經典文本的改編,還是在網絡時代進行IP影像化創作,大多從本土文化元素中汲取營養與靈感,都是以超驗幻象的中國式經驗完成對奇幻的理解,是對已有文化資源的有效開發,媒介融合使得奇幻電影在生產與經營方面拓寬了新的發展渠道。科幻電影《爵跡》經過IP改編更加凸顯超驗體驗,在敘事空間與場景跨度方面顯示出較大張力,將本土玄幻元素與科幻內容進行了整合,并試圖依照魔法、巫術和神話思維建構一個異于現實的另類世界。
奇幻電影需要新的思維模式推動整體敘事轉型,以基因技術、人工智能等重要科技成果為標志,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突飛猛進的同時,也引起了保護自然和人類的生存警醒。奇幻電影《流浪地球》改編的巨大成功,為中國電影工業及硬科幻文化產品帶來發展的新趨勢。該部電影設置了科幻的時空概念等科學范疇的命題,在充滿科技特性與工業基因的敘事話語中,穿插了營救地球過程中戰友合作、犧牲以及父子祖孫之間的親情等人文元素,與年輕一代觀眾的生活相接近,被稱為國產電影中的現象級作品。
西方的奇幻電影往往具有深厚的本土文化背景,傳遞了特有的巫術文化、魔法玄幻與科技思維的融合,創造了獨立的、虛擬的影像話語,并以恢弘的敘事風格在影像中建構獨具特色的奇幻電影體系。我們的奇幻電影故事蘊含了“東方神秘”元素,大多與民間的亞文化有關,需要從敘事題材、敘事風格、敘事模式等層面進行衍變與轉型,避免與改編文學作品平行而無交集。奇幻電影敘事不妨積極引入科技思維,通過關注技術發展而更加關注人類的命運、星球的發展與歷史的流變,以超越性品格讓觀眾體驗由“幻”及“真”的感覺。同時,奇幻電影需要將科技思維與中國哲學思想進行融合,借助數字化手法與超自然影像來傳遞古老的東方智慧,重新建構新的宇宙觀、天下觀、價值觀與和諧思維、一體思維等理念,較好地實現民族性、現代性與世界性之間的融合。奇幻電影的創作與生產需要在此基礎上,處理好價值引領與審美情趣、藝術性與娛樂性等之間的關系,成為新的國產電影市場的生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