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在音樂領域打通古今、中外、雅俗的第一人 ——音樂學界紀念楊蔭瀏先生誕辰一百二十周年
    來源:中國藝術報 | 張悅   2019年11月13日16:38

    楊蔭瀏先生誕辰120周年學術研討會海報

    楊蔭瀏(1899.11.10—1984.2.25)我國著名的音樂史學家、民族音樂理論家,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創始人之一,在中國音樂史、樂律學以及傳統戲曲、曲藝、器樂和宗教音樂等民族音樂領域成就斐然。他一生的業績幾乎囊括了中國音樂學的各個領域,所涉之處均豎起座座豐碑。先生飽諳經史、學貫中西,撰寫我國音樂史學里程碑式的巨著《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以及多部音樂論著;發表《國樂前途及其研究》 《三律考》等百余篇文論;收集、整理、編撰《阿炳曲集》 《十番鑼鼓》《古琴曲譜》等大批珍貴民樂曲集;考察和采錄《二泉映月》 《單弦牌子曲》等眾多優秀的傳統音樂作品。楊蔭瀏是中國音樂學的奠基人、中國傳統音樂研究的先驅者,也是20世紀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的音樂學家之一,被公認為學貫中西的一代宗師。

    “從1840年開始,橫亙在中國文化面前的所有困惑與難題其實只有一個,即解決好古今、中外、雅俗這‘三大關系’或曰‘三大矛盾’ 。一百多年來,中國文化界的幾乎所有爭論與分歧、努力與實踐,無出其外。至今,此難題仍在,且持續考驗著我們。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名譽所長田青表示。120年前,被中國音樂學界尊為“一代宗師”的我國當代最為重要的音樂史學家、民族音樂理論家、新中國音樂學研究的奠基人楊蔭瀏出生在一個氤氳著書香樂韻的江南殷實之家,他的出現,似乎即為解決這“三大關系”而來。

    楊蔭瀏在燕京大學工作時留影(1936年)

    11月10日至11日,在中國藝術研究院舉辦的楊蔭瀏先生誕辰120周年學術研討會上,與會的學者們圍繞楊蔭瀏的學術成就與社會影響、楊蔭瀏的學術思想與研究方法、中國音樂史研究的新材料與新問題、傳統音樂研究與民族音樂學領域新成果、中國音樂史學與民族音樂學的學科建設與發展、近年來海外音樂學各研究領域的新進展等議題展開熱烈研討,對于系統總結傳統音樂史論研究成就、理念、方法,開啟未來中國音樂學術道路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田青在研討會的致辭中特別談到了楊蔭瀏不平凡的一生。“他自幼既隨阿炳這樣的民間藝術家廣泛、深入學習民族樂器和民間器樂,又跟外國傳教士學習英文、鋼琴和西洋作曲理論;他既繼承了中國文人‘左琴右書’的傳統,成為昆曲‘天韻社’的中堅,又在一生中始終關注著被社會輕視和菲薄的‘俗樂’ ,他對江南十番、河北吹歌、西安鼓樂等樂種的研究以及對湖南民族民間音樂的普查,奠定了今天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基礎;他不但打開了對中國道教音樂、佛教音樂的學術研究之門,并在青年時代便開創了基督教音樂的華化之路,其主編的《普天頌贊》至今仍回蕩在中國教堂的穹頂之下;他不但借助從民間音樂中學到的樂譜譜字使唯一可靠的宋代音樂——姜白石的十七首歌曲重現,而且在中華民族危亡之際借由填詞,讓岳飛的《滿江紅》唱遍大江南北,鼓舞了成千上萬的熱血青年;他不但以畢生的精力寫作并不斷完善其中國音樂學的奠基基礎《中國古代音樂史稿》 ,而且始終倡導理論聯系實際,甚至跑到樂器作坊用他的樂律學研究心得指導工人的樂器制作;他不但精通經史子集,從古文典籍中淘瀝出眾多被世人忽略的音樂史料,而且他的第一本中國古代音樂史是用英文撰寫的,接通了古今中外。 ”縱觀楊蔭瀏的一生,田青表示:我們可以認真、嚴肅、客觀、自豪地說——楊蔭瀏,是在音樂領域打通古今、中外、雅俗的第一人!

    《定縣子位村管樂曲集》是楊蔭瀏于1950年5月間主持的一項區域性音樂研究,是一個集體合作的調查項目。河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教授胡小滿特別談到此次田野調查的開創性意義,他談到,“該調查是在秉持楊先生之傳統的田野工作法的基礎上,誕生于新的社會制度與工作環境之中,是一次嶄新的田野工作。圍繞著河北定縣子位村吹歌會的譜、調、律、器等要素,和相關文化成因與社會影響等給予多方位采納,成果精確而樸實。中國音樂的若干項‘第一’蘊含其間——如新中國開展的第一次民間樂種調查與記錄;第一次使用了錄音機記錄作品;傳統樂曲《拿天鵝》第一次有了音響的記錄;中國音樂學田野考察第一次可憑借機器記憶的客觀音聲進行‘非在場’的文案研究;傳統的河北鼓吹樂在現代流變中的樣態第一次有了音響、曲譜、器態、結構與文化等方面的讀本。因此,楊先生主持的這次調查,堪稱現代科技支撐的一次國家記憶。 ”

    1950年5月至1956年7月,楊蔭瀏以密集的方式對十番鑼鼓、智化寺京音樂、西安鼓樂等多種傳統音樂品種進行了一系列具有發現、挖掘性質的實地考察,并接連撰寫出多種考察報告。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研究員、著名音樂學家喬建中認為,“九層之臺,起于累土” ,通過對楊蔭瀏多次田野考察的再思考,可以發現除了被挖掘對象的可貴價值、撰寫模式、方法論方面的典范意義之外,楊蔭瀏在“立所”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的前身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伊始所開展的這些專題考察活動,更大的目標是讓這個新生的音樂學機構在一個全新的學術環境中以資料儲備、人才培養、學術積累為根基,以富饒的中國音樂資源為對象,不僅逐步健壯自身,更能夠與全國同行協力,初步建立起中國音樂研究的學術體系。

    中國音樂學院教授、著名音樂學家樊祖蔭重讀楊蔭瀏的《十番鑼鼓》深有所感,他認為楊蔭瀏對鑼鼓樂的研究極為深入,論述最為全面,記譜最為精準,而且有記錄過程的敘述,是鑼鼓樂研究的最好范本,“今天紀念楊蔭瀏先生,就是要把老一輩音樂學家開創的正確的研究路子繼承下來,并貫徹于自己的研究和教學工作之中” 。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音樂學》主編項陽表示, 20世紀中葉以來,“音研所”楊蔭瀏、黃翔鵬等學術前輩將中國音樂史學與傳統音樂活態深層挖掘并舉的研究理念,引領了群體性的研究實踐,使得中國音樂學在一條正確的道路上前行。構建中國音樂學需既把握歷史又梳理活態,厘清當下活態存在與歷史傳統的關系,如此方能把握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實質性內涵。而當下學界應沿用這種史論并舉的學術傳統繼續開拓前行,更好地認知和把握中國音樂文化的深層內涵。

    在與會學者看來,楊蔭瀏等老一輩音樂學家是科學的中國音樂史學的主要奠基人,取得了中國古代音樂史研究的巨大成就。正如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研究員秦序所說,他們建立的中國音樂史學研究以及傳統音樂研究的“科學范式” ,指導我們進行研究并據之形成相應的“學術共同體” 。浙江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院長郭克儉談道,作為20世紀中國音樂文化領域的巨擘,楊蔭瀏在音樂史學、樂律學、古譜學、音樂考古學、音樂語言學、樂器學、傳統音樂學和民族聲樂理論等諸多學科均有重大建樹,其學術偉績近乎滲透了中國音樂學的所有領域,“在大力倡導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大背景下,呼喚建立‘楊蔭瀏學’ ,系統全面挖掘整理研究一代音樂學宗師現代音樂學術的杰出成就,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音樂理論話語體系奠定堅實基礎” 。

    “今天,我們懷念楊蔭瀏,懷念那個值得我們永遠懷念的群體——和楊先生一起開創了中國音樂學研究之路并為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的建立與成長作出杰出貢獻的老一輩學者們,是為了繼承他們的精神,把他們開創的事業進行下去,為最終解決中國文化‘三大關系’ 、建立一個通古達今、雅俗共賞,在海納百川時不失根與魂、在面向未來時不忘來時路的中華音樂文化而奮斗! ”田青說。

    新聞鏈接

    楊蔭瀏先生誕辰120周年系列活動在京舉辦

    本報訊(記者 張悅) 2019年,適逢楊蔭瀏先生誕辰120周年。11月10日至15日,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與文獻館、文化藝術出版社聯合中國音樂學院,共同舉辦“楊蔭瀏先生誕辰120周年系列活動” 。本次系列活動分楊蔭瀏先生誕辰120周年學術研討會暨《天韻社曲譜》首發式·紀念展開幕式、楊蔭瀏誕辰120周年紀念音樂會、楊蔭瀏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展——楊蔭瀏先生和他的學術集體,力求全方位、多角度展現以楊蔭瀏先生為代表的音樂研究所老一輩學者的成就、風采和人格魅力,展現前輩學術傳統對于當下及未來中國音樂學術的深遠影響,寄托對前輩先賢的敬仰懷念之情。

    在楊蔭瀏先生誕辰120周年學術研討會暨《天韻社曲譜》首發式上,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黨委書記韓子勇,中國藝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兼中國工藝美術館黨委書記喻劍南、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祝東力、文化和旅游部藝術司音舞處處長黃小駒、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名譽所長田青、中國音樂學院院長王黎光、中國音協副主席趙塔里木、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研究所所長賈國平、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與文獻館館長趙海明、文化藝術出版社社長楊斌、《天韻社曲譜》策劃人張振濤等領導嘉賓,楊蔭瀏先生之子楊國楨、長孫楊宇飛,曹安和先生的侄子曹小平等親屬,以及來自全國各專業音樂院校、綜合大學、科研院所和海外院校的專家學者,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在職科研人員和退休專家等百余名學者出席。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聯合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與文獻館將當年楊蔭瀏珍藏的《天韻社曲譜》 (吳畹卿抄本)及其記寫的《昆曲鼓板節奏記譜》等資料,由文化藝術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以期更好地傳承弘揚昆曲藝術,展現以楊蔭瀏等先生為代表的音樂研究所前賢的學術傳統,推進音樂學術事業深化發展。

    楊蔭瀏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音樂會由中國音樂學院和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聯合舉辦,演出了楊蔭瀏先生翻譯的古代樂曲、阿炳的二胡曲和琵琶曲,以及經楊先生研究、挖掘、推廣的其他傳統音樂曲目,包括昆曲、古琴、西安鼓樂、智化寺京音樂等,大多都是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傳統音樂項目。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和藝術與文獻館聯合舉辦的楊蔭瀏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展——楊蔭瀏先生和他的學術集體,展出了與楊蔭瀏先生相關的重要歷史圖片、樂器實物、手稿以及學術成果,通過對楊蔭瀏生平以及他在中國音樂學學科領域方面的多角度揭示,生動豐富地展現楊先生不可復制的學術人生和難以估量的學術貢獻;通過對當時音樂研究所學術集體在傳統音樂考察、學術交流、資料建設、研究生教育等方面學術活動和學術成果的集中展示,為我國音樂界同仁描繪出一幅音樂研究所自新中國成立以來近半個世紀的學術圖景。

    国产福利精品视频自拍| 91久久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亚洲五月天高清| 九九99久久精品国产| 久久93精品国产91久久综合| 99热门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 色老成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不卡一区二区| 久久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不卡| 久久蜜桃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免费阿v精品视频网址| 国产精品视频福利| 亚洲宅男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2020丨| 蜜臀91精品国产高清在线观看 |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久久不卡中文字幕| 97人妻无码一区二区精品免费| 亚洲午夜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一区爱区精品无码 | 国产精品va久久久久久久| 日韩精品视频美在线精品视频| 3atv国产精品视频| 精品亚洲成在人线AV无码| 欧洲精品久久久av无码电影| 亚洲AV永久青草无码精品| 亚洲精品蜜桃久久久久久| 热re久久精品国产99热|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无码AV| 91麻豆国产精品91久久久| 国产精品岛国久久久久| 精品国产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永久www忘忧草| 香蕉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小说| 久久精品人人爽人人爽快|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无码区| 国语自产少妇精品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国产|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2018| 人妻少妇无码精品视频区| 国产麻豆精品久久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