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文藝作品的評判標準 ——對“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相統一”的解讀
內容提要: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強調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相統一,實際上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條件下對“什么是優秀文藝作品、創作什么樣的優秀文藝作品”所作出的創新性回答。“思想精深”指向“思想標準”,是從思想意蘊層面對文藝作品提出的要求,涉及對作品傾向性之正誤善惡、真實性之有無高低、情感性之強弱濃淡的考量。“藝術精湛”關涉“審美標準”,是從審美層面對文藝作品提出的要求,是衡量作品藝術性高低優劣的尺度。“制作精良”指向“質量標準”,是衡量作品自身品質高低及滿足受眾需要、符合市場和社會需求程度的尺度。判定一部文藝作品優秀與否,關鍵就在于看其是否實現了思想標準、審美標準和質量標準的統一。
關 鍵 詞:優秀文藝作品/思想標準/審美標準/質量標準
基金項目:本文系中國人民大學科學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文藝媒介學的歷史與現實”(18XNA011)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李昕揆,文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講師,碩士生導師。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西方文化思潮的大量涌入和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各界對“什么是優秀文藝作品、創作什么樣的優秀文藝作品”眾說紛紜、爭論不休、見仁見智,存在著許多不同甚至相互抵牾的回答:有人從作品的思想內容出發,認為接地氣、反映群眾真實生活的作品是好作品;有人認為文藝作品是純形式的,評判文藝作品毋須顧及作品的內涵和內容;有人從讀者接受層面對文藝作品予以評判,認為能夠引起強烈共鳴的作品就是優秀作品;有人從商業化角度出發,認為衡量文藝作品應著眼于市場回報;更有甚者則認為衡量文藝作品并沒有客觀標準,可以隨意率性為之。由于評判標準的差異、沖突,一些人在文藝為什么人的問題上發生了理解偏差,甚至為一己之私,對原始展示丑惡和低俗本能的作品津津樂道,對顛倒是非、混淆黑白、損污英雄的錯誤傾向置若罔聞乃至推波助瀾;也有一些人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了方向,屈從于商業、金錢、權力、美色,以致人情批評、面子批評、紅包批評等極為惡劣的情況在文藝界恣行。究竟什么樣的文藝作品才是優秀文藝作品?縱觀全部人類藝術史,的確沒有絕對一致的標準,但藝術精品又總是呈現出健康和進步的態勢,符合社會發展的整體趨勢和大多數民眾的精神文化需求,衡量文藝作品的好壞優劣,應當有一套相對客觀、合理的標準,這符合藝術發展的規律,也是人們獲得認知世界統一性的體現。無論是從諸如“思無邪”、①“文質彬彬”、②“發乎情,止乎禮義”③等古代品評中發展出的文藝評判準則,還是恩格斯提出的“美學觀點與歷史觀點”這一最高的標準,還是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諸如“思想性”、“審美性”、“娛樂性”等不同標準,都是為尋求特定歷史時期相對客觀合理的文藝作品評判標準所作出的嘗試。在2014年10月15日召開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提出“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④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再次強調要堅持“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相統一”,⑤不斷推出精品力作。強調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相統一,實際上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條件下對“什么是優秀文藝作品、創作什么樣的優秀文藝作品”所作出的創新性回答。其中,“思想精深”指向文藝作品的“思想標準”,“藝術精湛”關涉文藝作品的“審美標準”,“制作精良”則指向評判文藝作品的“質量標準”。判定一部文藝作品優秀與否,關鍵就在于看其是否實現了思想標準、審美標準和質量標準的統一。
一、思想標準:傾向性·真實性·情感性
“思想精深”是從思想意蘊層面對文藝作品提出的要求,主要涉及對文藝作品傾向性之正誤善惡、真實性之有無高低、情感性之強弱濃淡的考量。思想標準在內涵上比單純的政治標準、道德倫理標準、社會歷史標準等要更為寬泛,且內在地包含政治、道德、倫理、社會、歷史等方面的內容。好的文藝作品應當符合“善”、“真”、“情”的要求:在思想傾向性和價值導向性上是向上、向善的;在可信度上是內容真實、態度真誠的;在情感性上是將充沛的情感融注于作品之中,反映人民的真情實感,能夠讓人民從中體會到人間真情的。
(一)傾向性。“善”指向文藝作品的思想傾向性和價值導向性,體現的是作品的道德、倫理內涵,決定著文藝作品被接受和認可的程度。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強調,文藝是給人以“價值引導”和“精神引領”的,文藝要有“對理想的抒發、對道德的引導”,要通過文藝作品“傳遞向上向善的價值觀,引導人們增強道德判斷力和道德榮譽感,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好的文藝作品就應該像藍天上的陽光、春季里的清風一樣,能夠啟迪思想”,“能夠掃除頹廢萎靡之風”,“熱衷于‘去思想化’、‘去價值化、‘去歷史化’、‘去中國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絕對是沒有前途的”。⑥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習近平提出,“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對生活素材進行判斷,弘揚正能量”,“要用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作品”,“引導人們向高尚的道德聚攏,不讓廉價的笑聲、無底線的娛樂、無節操的垃圾淹沒我們的生活”,“鼓舞人們在黑暗面前不氣餒、在困難面前不低頭,用理性之光、正義之光、善良之光照亮生活”。⑦倡導文藝作品“價值引導”、“精神引領”、“增強道德判斷力和道德榮譽感”、“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掃除頹廢萎靡之風”、“弘揚正能量”、“向高尚的道德聚攏”,都是對文藝作品“善”的層面的要求。一部優秀文藝作品在思想傾向性方面應當是“善”的,這種“善”在當前條件下具體表現在:一要堅持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是一個民族賴以維系的精神紐帶,是一個國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礎”,⑧“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是凝聚中國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礎。“廣大文藝工作者要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根本任務,堅定不移用中國人獨特的思想、情感、審美去創作屬于這個時代、又有鮮明中國風格的優秀作品。”⑨在文藝創作中堅持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文藝作品傾向性標準的充實。二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人民既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歷史的見證者”;既是歷史的“劇中人”,也是歷史的“劇作者”,“以人民為中心”體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各個方面,文藝當然不能例外。一部文藝作品優秀與否,最根本之處在于它是否堅持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是否能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⑩
(二)真實性。“真”指向文藝作品的內容真實、態度真誠,它是對文藝作品可信度的反映。習近平反復強調,要“從最真實的生活出發”、“告訴人們真實的歷史”,(11)這一切都是對文藝作品思想之“真”提出的具體要求。藝術之“真”具體表現在:第一,堅持歷史真實,反對歷史虛無化。歷史為文藝創作提供了無窮的滋養和無限的想象空間,但文藝工作者不能用無端的想象去描寫歷史,更不能使歷史虛無化。藝術當然不可能完全還原歷史真實,但藝術家有責任告訴人們真實的歷史,告訴人們歷史中最有價值的東西。只有樹立正確歷史觀,尊重歷史、按照藝術規律呈現藝術化的歷史,才能經得起歷史的檢驗。第二,立足生活真實,反映時代要求。一時代有一時代之精神,優秀文藝作品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是折射時代精神的鏡子,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文藝的性質決定了它必須以反映時代精神為神圣使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12)這是黨的十九大報告對我國發展所處的新的歷史方位所作出的重大科學判斷。評判一部文藝作品優秀與否,重要標準之一就在于看它是否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要求,即是否圍繞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以及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等幾個方面進行了書寫和創作。第三,真誠直面現實,合理反映丑惡。文藝工作者在書寫人民真實生活、反映人民真情實感的同時,也要明白生活中并非處處皆鶯歌燕舞、花團錦簇。社會上還有許多不盡如人意之處、還存在一些丑惡現象。一部文藝作品優秀與否,一個重要方面就在于它是否做到了以真誠的態度去直面現實、正視丑惡。單純記述現狀、原始展示丑惡、過度渲染陰暗的作品不是好的作品。“只有把生活咀嚼透了,完全消化了,才能變成深刻的情節和動人的形象,創作出來的作品才能激蕩人心。”(13)
(三)情感性。“情”指向的是文藝作品的情感性,它是對文藝作品感染度的反映。習近平將文藝之‘情”貫穿于文藝工作從創作階段到作品本身再到藝術效果的全過程,提出要“以充沛的激情……創作生產出人民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能不能搞出優秀作品,最根本的決定于是否能……為人民抒情……”,“有沒有感情,對誰有感情,決定著文藝創作的命運”,“要解決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這個問題,拆除‘心’的圍墻,不僅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14)他強調,“要用心用情了解各種各樣的人物”,“反映人民喜怒哀樂的真情實感”,把“美好的情感融入自己的作品”,“讓人民從身邊的人和事中體會到人間真情和真諦”;“只有用真誠的感情去體驗生活才能夠創作出偉大的作品”;“經典之所以能夠成為經典,其中必然含有永恒的情,經典通過情感建構等,容納了深刻流動的心靈世界和鮮活豐滿的本真生命……因此才能成為不會過時的作品”。(15)在習近平看來,判斷一部文藝作品是否具有“情感性”,主要看文藝工作者是否帶著真誠的感情去創作,是否將充沛的激情融于作品之中,通過作品反映出人民的真情實感,并讓人民能夠從作品中體會到人間的真情。只有含‘情”的作品才是“有溫度的”、“真誠的”作品,才能“鼓舞人們在黑暗面前不氣餒、在困難面前不低頭,用理性之光、正義之光、善良之光照亮生活”。(16)
二、審美標準:審美評價·形象評價
“藝術精湛”指向文藝作品的“審美標準”,它是從審美層面對文藝作品提出的要求,是衡量作品藝術性高低優劣的尺度,涉及文藝作品的藝術創造和藝術構成,最終目的是“給人以審美享受”和“審美啟迪”。習近平指出,“要堅守文藝的審美理想、保持文藝的獨立價值”,“提倡體裁、題材、形式、手段充分發展”;(17)“經典之所以能夠成為經典,其中必然含有雋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蕩的氣。經典通過主題內蘊、人物塑造、情感建構、意境營造、語言修辭等,容納了深刻流動的心靈世界和鮮活豐滿的本真生命,包含了歷史、文化、人性的內涵,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審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創造力,因此才能成為不會過時的作品。”(18)習近平在這里提及的“堅守文藝的審美理想”、“保持文藝的獨立價值”、“提倡體裁、題材、形式、手段充分發展”,以及通過“人物塑造、情感建構、意境營造、語言修辭”等使作品具備“審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創造力”等,是從不同方面對文藝作品的“審美標準”提出的具體要求。這里,可以將審美標準具體化為“審美評價”和“形象評價”兩個方面。
(一)審美評價:是否“按照美的規律來創造”。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人“按照美的規律來構造”:“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建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于對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構造。”(19)在馬克思看來,按照美的規律來構造,是人類勞動區別于動物生產的重要標志,即審美對于人類勞動具有普遍的必然性與根本的引導性。具體到文藝生產層面,這要求創作出的文藝產品須遵循美學法則,體現出較高的藝術獨創性和審美價值。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出,“要堅守文藝的審美理想、保持文藝的獨立價值”,“不斷進行美的發現和美的創造”,努力以“文質兼美的優秀作品贏得人民喜愛和歡迎”,“讓人們發現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靈的美”。(20)這實質上是對馬克思的“按照美的規律來構造”在文藝層面的拓展和具體化。文藝之美的規律在此主要體現在文體、語言、修辭、結構、創作技巧與手法等形式美方面。藝術形式不僅是“表達一定思想和價值觀念的載體”,而且“一切藝術創作……都是以藝術的形式反映生活的本質、提煉生活蘊含的真善美,從而給人以審美的享受、思想的啟迪、心靈的震撼”。(21)看一部作品是否按照美的規律進行創造,就是看其是否遵循和運用形式美的法則去表現美的內容,最終達到了美的形式與美的內容的高度和諧統一。
(二)形象評價:是否“真實地再現了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評價主要同敘事作品相關,主要看敘事作品中人物形象塑造的個性化、創造性、典型性所達到的程度和特色。習近平指出,“文藝作品不是神秘靈感的產物,它的藝術性、思想性、價值取向總是通過文學家、藝術家對歷史、時代、社會、生活、人物等方方面面的把握來體現”。(22)關于形象評價更具體的說法是“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這是恩格斯1888年在致《城市姑娘》這部小說的作者瑪·哈克奈斯的信中最早提出的:“現實主義的意思是,除細節的真實外,還要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23)評判一部文藝作品特別是有情節、敘事類的現實主義作品(譬如在小說、戲劇、影視劇中)優秀與否,關鍵在于看藝術家是否對典型人物作了具體而深刻的刻畫,是否對現實關系作出了規律性把握和本質性揭示(即是否達到了藝術真實而不只是細節真實),看作品能否通過人物之間錯綜復雜的關聯沖突展示出歷史現實的典型環境。習近平對文藝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塑造作出過精辟論述:“典型人物所達到的高度,就是文藝作品的高度,也是時代的藝術高度。只有創作出典型人物,文藝作品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始終把人民的冷暖和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樂傾注在自己的筆端,謳歌奮斗人生,刻畫最美人物。”(24)把人物塑造同周圍環境、時代背景聯系起來,從而反映出一定時代社會生活的本質,這是馬克思及恩格斯對現實主義文藝的優秀成果和創作經驗所作出的科學總結,也是從形象方面衡量文藝作品好壞優劣的重要審美標準。
三、質量標準:符合規格·受眾需求
“制作精良”指向文藝作品的“質量標準”,是衡量文藝作品自身品質高低以及滿足讀者/觀眾/聽眾需要、符合市場和社會需求程度的尺度。理解“質量標準”,須首先明確“質量”的兩種主要含義:其一,符合規格。這是關于質量的傳統定義,它是“產品—成本導向”的,主要著眼于產品本身的制作水平和品質高低。習近平在關于文藝工作的系列講話中指出,當前我國文藝創作存在著“有數量缺質量”的現象;(25)“我國文藝不僅要有體量的增長,更要創造質量的標桿”,(26)要“克服浮躁這個頑疾,抵制急功近利、粗制濫造”,(27)“在藝術質量和水平上敢于實事求是”,(28)不斷“提高文藝創作質量”,(29)“用專注的態度、敬業的精神、踏實的努力創作出更多高質量、高品位的作品”。(30)這里提到的“質量”、“水平”等是從文藝作品的制作水平和品質角度提出的要求,符合質量定義的“產品—成本導向”。其二,顧客需求。20世紀50年代,美國現代質量管理領軍人物約瑟夫·朱蘭(Joseph M.Juran)從顧客角度提出產品質量即產品的“適用性”,認為將顧客的效用和滿意放在首位,這與顧客的感知質量是緊密相連的。(31)這一質量含義是“體驗—收益導向”的,主要著眼于通過實現更高的顧客滿意度以實現收益的增加。習近平指出,“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對包括文藝作品在內的文化產品的質量、品位、風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32)這里提到的“質量”、“品位”涉及作品的需求層面。“符合規格”與“顧客需求”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品質優良的作品有助于滿足受眾需求,提升產品的市場和社會競爭力;而市場競爭反過來又會刺激產品質量和水平的提升。習近平在論及國產影片時對二者的關系進行了闡述:“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藝術也要在國際市場上競爭,沒有競爭就沒有生命力。比如電影領域,經過市場競爭,國外影片并沒有把我們的國產影片打垮,反而刺激了國產影片提高質量和水平”。(33)“制作精良”這一文藝產品的質量評價標準,內在地包含“質量”的上述兩方面含義。只有自身“符合規格”,即符合文藝產品行業標準和制作規范,同時滿足“顧客需求”,即滿足讀者/觀眾/聽眾的視聽需要并最終符合市場和社會需求,才算得上是“制作精良”的優秀文藝作品:
(一)符合文藝產品行業標準和制作規范。這涉及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的具體要求:在宏觀層面,如果文化文藝產品具有“國際標準”,就要看其是否符合“國際標準”。習近平指出,“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局面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和規則正在面臨重大調整……增強參與全球經濟、金融、貿易規則制訂的實力和能力,在更高水平上開展國際經濟和科技創新合作”。(34)以手機動漫文化產品為例,為適應我國手機動漫產業快速發展對標準化提出的迫切需求,我國主導制定了文化領域首個國際技術標準——手機(移動終端)動漫國際標準。(35)生產制作符合“國際標準”的手機動漫文化產品,才能贏得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的國際話語權,提高我國手機動漫產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在中觀層面,要看制作的廣播影視劇作、出版的文藝書籍等文化文藝產品,是否符合我國頒布的廣播電影電視行業、新聞出版行業等的系列行業標準。在微觀層面,要看文化文藝產品是否符合基本的生產規范和制作工藝流程。比如,對于出版的文藝書籍,要看其是否達到了印前在開本、材料、印刷與裝幀工藝設計等方面設定的產品標準;看其印刷中的質量控制水平如何,是否避免了套印不準、重影、透印、臟版、墨色不一等影響印刷質量的因素;同時,也要看書籍裝訂是否符合裝訂質量要求等。
(二)滿足受眾需要,并最終符合市場和社會需求。對于文藝產品而言,在需求方面的標準要看其是否精準地把握住了觀眾的需求,提升了觀眾的體驗感;是否在人性化、個性化、互動性、差異化等方面下了一番功夫,提供有溫度的、有品位的、高質量的觀感和閱讀體驗;是否重視讀者、觀眾、聽眾的反饋意見,并對反饋的問題進行及時監督和改進等。這一質量含義,從基本層面看是“需求導向的”,但最終旨意卻是“收益導向的”,提供高質量、有品位、有溫度的觀感和體驗,其最終目的在于通過實現更高的受眾滿意度,以期實現市場收益的增加和社會效果的提升。“收益需求”包括市場收益和社會效果兩個方面。在市場條件下,一部制作水平好、觀感體驗高的文藝作品是與市場發行量、收視率、點擊率、票房收入等量化指標直接掛鉤的,能夠直接反映在市場回報和經濟收益上。就像習近平所說,“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許多文化產品要通過市場實現價值,當然不能完全不考慮經濟效益”;“優秀的文藝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場上受到歡迎”。(36)文藝重視市場回饋、量化指標、經濟回報,本無可厚非,但若把市場指標絕對化,唯經濟效益是舉,文藝就會沾滿銅臭氣,就會成為市場的奴隸。不可否認,當前我國文藝界也確實存在著一股專注于電影票房、電視劇收視率的趨勢。只問經濟效益、不問社會效益的文藝作品是背離人民利益的,是不能被稱為好作品的。在評判文藝作品的需求標準上,既要看其市場收益,更要看重其社會效果,看其是否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正如習近平所指出的,要“認真嚴肅地考慮作品的社會效果,講品位,重藝德”;“一部好的作品……應該是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同社會效益相比,經濟效益是第二位的”,“當兩個效益、兩種價值發生矛盾時,經濟效益要服從社會效益,市場價值要服從社會價值”。(37)
一部文藝作品,倘若能夠同時符合思想標準、審美標準、質量標準,達到“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相統一”,就必定是一部優秀的文藝作品。但通常可能是:思想、藝術、制作質量在一部作品中的體現是不平衡的,或者作品的思想性很強而藝術性、制作上偏薄弱一些,或者藝術性較高、制作質量較好但思想性稍顯不足。同時,由于社會發展和時代變遷等緣故,對同一部文藝作品的評判往往會存在差異,因此,思想標準、審美標準、質量標準三者之間的偏向也會不同。但總體而言,思想標準、審美標準、質量標準三者之間是密切聯系、密不可分的。另外,需要說明的是,雖然可以從理論上指出思想標準、審美標準、質量標準的具體內涵和細化原則,但“優秀作品并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態、不定于一尊”,(38)在具體衡量文藝作品高下優劣的過程中,不能死板、教條地照搬和硬套。
注釋:
①《論語·為政》。
②《論語·雍也》。
③《詩經·毛詩序》。
④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2014年10月15日)》,《人民日報》2015年10月15日。
⑤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17年10月18日)》,《人民日報》2017年10月28日。
⑥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2014年10月15日)》,《人民日報》2015年10月15日。
⑦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2006年11月30日)》,《人民日報》2016年12月1日。
⑧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2014年10月15日)》,《人民日報》2015年10月15日。
⑨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2016年11月30日)》,《人民日報》2016年12月1日。
⑩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2014年10月15日)》,《人民日報》2015年10月15日。
(11)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2016年11月30日)》,《人民日報》2016年12月1日。
(1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17年10月18日)》,《人民日報》2017年10月28日。
(13)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2014年10月15日)》,《人民日報》2015年10月15日。
(14)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2014年10月15日)》,《人民日報》2015年10月15日。
(15)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2016年11月30日)》,《人民日報》2016年12月1日。
(16)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2016年11月30日)》,《人民日報》2016年12月1日。
(17)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2014年10月15日)》,《人民日報》2015年10月15日。
(18)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2016年11月30日)》,《人民日報》2016年12月1日。
(19)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節選)》,《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47頁。
(20)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2014年10月15日)》,《人民日報》2015年10月15日。
(21)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2016年11月30日)》,《人民日報》2016年12月1日。
(22)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2016年11月30日)》,《人民日報》2016年12月1日。
(23)恩格斯:《恩格斯致瑪·哈克奈斯(1888年4月初)》,《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683頁。
(24)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2016年11月30日)》,《人民日報》2016年12月1日。
(25)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2014年10月15日)》,《人民日報》2015年10月15日。
(26)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2016年11月30日)》,《人民日報》2016年12月1日。
(27)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2016年11月30日)》,《人民日報》2016年12月1日。
(28)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2014年10月15日)》,《人民日報》2015年10月15日。
(29)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2016年11月30日)》,《人民日報》2016年12月1日。
(30)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2016年11月30日)》,《人民日報》2016年12月1日。
(31)參見約瑟夫·M·朱蘭、約瑟夫·A·德費歐:《自助服務組織:質量保證在毫微之差(中)》,《中國質量》2015年第1期,第93~96頁。
(32)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2014年10月15日)》,《人民日報》2015年10月15日。
(33)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2014年10月15日)》,《人民日報》2015年10月15日。
(34)習近平:《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而奮斗——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2016年5月30日)》,《人民日報》2016年6月1日。
(35)金鑫:《中國手機動漫標準成為國際標準》,《企業家日報》2017年3月23日。
(36)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2014年10月15日)》,《人民日報》2015年10月15日。
(37)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2014年10月15日)》,《人民日報》2015年10月15日。
(38)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2014年10月15日)》,《人民日報》2015年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