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格里加爾再說伏契克
九月,捷克的布拉格秋色正濃。13日下午,從市中心瓦茨拉夫廣場坐地鐵,再換乘兩次公交車,便到了布拉格四區的霍班諾娃街,那里有一大片住宅小區,比起市中心那一棟棟百年老樓,這里卻多是新建的樓盤,高低錯落。在一幢十三層大樓的門口,今年91歲高齡的捷克作家、文學史家、藝術評論家格里加爾已穿著淺色正裝迎候我們,這令我們很是感動。
很多中國讀者不知道格里加爾這個名字,但他寫的《為歡樂而生——尤利烏斯·伏契克傳》(以下簡稱《伏契克傳》)卻為中國讀者所熟悉。如果說伏契克寫于監獄的《絞刑架下的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給讀者帶來了精神上的震撼,那么格里加爾寫的伏契克傳記則讓讀者對這位反法西斯英雄有了更加全面生動的了解。有意思的是,《伏契克傳》中文版自1958年在《世界文學》雜志選載至1986年6月后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一直將格里加爾的國籍標為蘇聯,究其原因,可能因為此書是從俄文轉譯的,翻譯者想當然地把他當成了蘇聯人。
格里加爾住在三樓。這是一棟真正意義上的“大樓”,因為每一層都有數不清的房門,可卻出奇的寧靜。推門而入,是復式結構,與我們這里的設計不太一樣。我們通常是往上的樓梯,而這里是向下走的,從樓道開始,一直到客廳、書房、工作室,乃至廚衛間,幾乎都被書架給占據了。所以,準確地說,格里加爾的寓所就是一個圖書館,而人高馬大的主人穿梭于其中,赫然是書世界里的君王。我們的到來,讓格里加爾異常高興,因為已經有很長時間沒有人再與他談論伏契克了。事實上,他有許多的話想說。
我們在客廳落座后,他說,能夠坐下來一起聊聊伏契克,非但說明彼此是志趣相投的好朋友,而且這也是一個節日——剛剛過去的9月8日是“世界新聞記者日”。這個紀念日是因伏契克而設立的,正是在1943年的這一天,伏契克被德國納粹在柏林勃洛琛斯監獄絞死。
話題自然從伏契克和他的《報告》開始。近些年,有一股否定伏契克的思潮在涌動,不僅稱《報告》是偽造的,說被關在監獄里的伏契克根本不可能提筆寫作;還有人指責格里加爾的《伏契克傳》拔高、甚至神話了伏契克。格里加爾從一個文件袋里小心翼翼地拿出一份材料,這是他用心保存的伏契克寫的一篇文藝評論文章手稿,而上面的字跡與《報告》的字跡完全一致——在去探訪格里加爾的前一天,我們去過捷克民族檔案館,在那里看到了幾年前再次被測審,確認出自伏契克之手的《報告》手稿。格里加爾說,他是在寫作《伏契克傳》的時候得到這份寶貴手跡的,在整個寫作過程中,他始終由此感受到伏契克的氣息,看著伏契克親筆寫下的每一個字,仿佛他就在自己的身邊,倆人一直進行著心靈的對話。
格里加爾告訴了我們兩件先前不知道的事情:第一,他寫作《伏契克傳》并沒有獲得當局的支持,反而受到很大的干擾——他們希望他將伏契克寫成一個高大完美的人。在完稿后,對于刪改要求,他大多拒絕了,因為他認為伏契克既是一位英雄,同時也是一位凡人,他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正因真實而飽滿而感人。比如,伏契克在被追捕期間躲到了龐克拉茨區的巴克斯家,女主人的表妹麗達既年輕又漂亮,感情細膩豐富,夢想著當一名演員。而伏契克不僅研究戲劇,還有舞臺表演經驗,所以,他們倆經常在一起談論表演,朗誦詩歌,甚至排戲。麗達以一個19歲的姑娘所具有的全部熱情,沉浸在孩子般的頑皮任性和青春幻想之中,還把這一切毫不掩飾地向伏契克表露出來,并漸漸自覺地以伏契克為榜樣,開始幫助他的秘密工作,伏契克后來在《報告》中寫道:“麗達飽經風雨。她原來是用特殊鋼材制成的人”。由于麗達的男友最后叛變了革命,書稿中如果涉及她,會有損伏契克的聲譽,但格里加爾卻堅持在書中寫下了這個情節。第二,格里加爾撰寫伏契克傳記時,引起了伏契克夫人古斯塔微妙的心理波動。她認為寫伏契克的傳記非她莫屬,不希望有人捷足先登,因此,格里加爾在寫作時倍感壓力。事實上,格里加爾的《伏契克傳》1958年便付梓出版,而古斯塔撰寫的《回憶尤利烏斯·伏契克(納粹占領時期)》直到1961年才在布拉格出版。
格里加爾對歷史有反思精神,他很坦率地說,對于伏契克的宣傳,后來的確有些過頭,甚至有將其“神話”的傾向,其中包括給伏契克反抗納粹的地下斗爭添枝加葉等部分。因此,我們問了格里加爾一個很尖銳的問題:“您在《伏契克傳》里有否虛構或者杜撰一些伏契克的‘高大上’的故事?”格里加爾沒有任何猶豫地回答說:“沒有。”他站起身來,去了自己的工作室。不一會,他捧著一疊本子進來,最上面是一個大開本筆記本。
他一邊打開本子給我們看,一邊告訴我們,這是他當年為寫作《伏契克傳》而做的采訪筆錄,他書中所寫的一切均有出處;他還補充說,由于當時二戰結束不久,當事人的記憶還很清晰,而且他在采訪中非常注重事實的考據、對被采訪對象的記憶進行互相印證,所以當事人的回憶是可以采信的。我們看到那些本子都已泛黃,但上面密密麻麻記滿了格里加爾當時對二十多位曾與伏契克有關的當事人的采訪。格里加爾捧著他的采訪本,臉色凝重,凸顯出他那花白的頭發和眉毛。那些被他用筆記錄下來的眾多當事人的記憶屬于個人,但也屬于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的記憶不會因為時間的流轉而被淹沒,或者被隨意篡改。
格里加爾對《伏契克傳》長期得到中國讀者的關注格外看重,令我們意想不到的是,為了讓中國讀者在當下語境下加深對伏契克的認識和理解,他特意趕寫了一封《致我的〈為歡樂而生〉中國讀者的信》,讓我們傳達給廣大的中國讀者。
格里加爾在信中寫道:對重要歷史人物的評價,會伴隨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化。愈是與其時代的根本矛盾相糾纏,人物評價的差異變化也就愈分明。戰后,伏契克成為社會主義戰士理想人格的標志性英雄。在著手創作伏契克傳記《為歡樂而生》時,我一開始是嘗試著把他按照我認為的原本面貌來描繪的。其實,伏契克的一生愈是被當作美德和楷模的樣板,他的真實形象就愈可能被掩蓋。在1963年發表的《人物與傳奇》一文中,我就反對將伏契克過度理想化。我提出的批評意見頗受歡迎。1989年之后,先前對伏契克的夸張的尊崇和“神話”,突然被一場誹謗和最卑劣的謊言風暴所取代——伏契克不再是英雄,而是一個叛徒;不再是一個無畏的抵抗戰士,而是一個懦夫;《絞刑架下的報告》并非其作品,而是他人偽造的贗品。伏契克遭遇了第二次行刑。惡毒的謊言最終逐一被證偽。但是,關于伏契克的爭論仍未結束。未來,兩種對立的力量都將分別粉墨登場。
讀著格里加爾致中國讀者的這封充滿理性思辨的信,我們希望他寫的真誠而翔實的伏契克的傳記《為歡樂而生》還能再度在中國出版,希望這次的中文版能夠從捷克文直譯,希望這一次他被寫錯的國籍能得到更正,也希望這一次這位老作家能夠得到應得的稿酬。
這時,窗外的天色有些暗了下來,原來計劃的一個鐘頭的拜訪,不知不覺間已然持續了三個多小時。我們不忍心再繼續打擾一位年過九十的老人。格里加爾站起身,將他準備好送給我們的他的著作一一題簽后遞給我們。格里加爾長期任職于捷克斯洛伐克科學院、捷克文學研究所,是國際比較文學學會和荷蘭文學學會會員,并在布拉格、柏林、奧洛穆克、阿姆斯特丹等地大學教書,涉獵領域廣泛,是位有國際影響力的捷克學者,雖然年事已高,但至今筆耕不輟,每年都有新著出版。看著他那么多題材多樣的著作:《報告文學藝術》《文本結構與文化符號學》《持續時間和變化》《倫勃朗和畢加索》《畢加索悖論》《十一月的痕跡》《論戰爭》《911》……我們不禁感嘆他真是跨界寫作的高手。
格里加爾執意將我們送到電梯口,他彎下頎長的身子與我們一一擁抱道別,眼神深邃,笑容慈祥。忽然,他問我們何時再見,我們回答說可能要到2023年了,那年是伏契克英勇就義八十周年,我們再來參加紀念活動。他聽后,像孩子一般喃喃說道,那還得等好長時間呢。當電梯門快要關上的時候,格里加爾聲音響亮地說了一句特別讓我們動容的話:“我把許多的希望寄托于中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