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莉索·維莎拉茲的音樂人生
關鍵詞:艾莉索·維莎拉茲
艾莉索·維莎拉茲(Elisso Virsaladze),1942年9月14日出生于格魯吉亞,樂迷們親熱地叫她“維姨”。2019年維姨在中國只有一場演出(如圖:10月27日攝于上海交響樂團),而她每一次呈現的舒曼作品都和上一次不同。追不上她的音樂會,我們從她的訪談(焦元溥,《游藝黑白》,三聯書店2010年版)中摘出金句,不僅僅是音樂,也是和音樂糾纏不休的思考和人生。
她音樂之路的開始是這樣的——
“傳統俄國式教學總是相當嚴格,我祖母又是非常有紀律的人。每天早上9點整,她就坐在琴前練習,之后研究學生要和她上課的作品,然后從中午教到晚餐時間,睡前繼續讀譜研究——她的枕邊讀物就是樂譜,總能讀出新發現——隔天早上9點整繼續練琴、研究、備課。”
關于成長——
“生在我這一輩的鋼琴家,我們曾親眼見證許多偉大音樂家,看到這些榜樣,因此知道音樂該有什么樣的標準和原則。(而現在)對于年紀尚輕的學生,許多音樂界追名逐利的明星只會帶來壞榜樣,讓更多的青年音樂家誤入歧途,造成惡性循環。這是非常可怕的事。”
關于讓音樂自己慢慢成形和生長——
“演奏家不能學了作品就上臺表演,而應當讓作品進入自己的生命,而這需要時間。我研究《晨歌》(舒曼Ges覿nge der Frühe Op.133)已經很久了,但我覺得還需要一點時間,才能上臺演奏此曲。”
關于音樂家的天賦——
“論及成為音樂家所需最關鍵的天分,我覺得是對“美”好奇、驚喜和感動的能力,這比音樂才華還要重要。相信作品,相信音樂。只要你相信樂曲比你能夠想象的還要豐富,相信在窮盡所見一切可能之后仍有更多可能,音樂就會回報你新發現與新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