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凝:在郭小川百年誕辰紀念座談會上的講話
在郭小川百年誕辰紀念座談會上的講話
2019年11月7日
鐵 凝
同志們、朋友們:
今天,我們相聚在一起,紀念郭小川同志百年誕辰,回顧郭小川同志波瀾壯闊的一生,總結他卓越的文學成就,緬懷他為我國文學事業做出的突出貢獻,重溫他文本內外洋溢著的生命激情和精神力量。我代表中國作家協會,向參加座談會的詩人、作家、學者表示誠摯的感謝,向郭小川同志的親屬和友人表示深切的問候。
此刻,在中國現代文學館這樣特別的空間里,我尤其感到,我們對郭小川同志的緬懷和紀念,如此真切地連通著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歷史記憶、中國當代文學的使命初心。在這片被無數珍貴記憶環抱著的空間里面,充盈、回蕩著文學先輩們的歌吟與吶喊,這中間,郭小川的聲音清晰可辨。郭小川同志親身參與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和成長,深度介入了中國社會主義文學的建構與發展。他的人生是精彩的,他的人格是偉岸的,他的詩句昂揚真摯,歷經歲月的磨洗,在今天聽來依然那樣響亮、充滿了振奮人心的力量。
郭小川原名郭恩大,1919年9月2日出生在河北省豐寧縣鳳山鎮。1933年3月,在豐寧被日軍占領前,郭小川跟隨父母逃亡至北平。在北平,他度過了早年的求學生涯,先后就讀于北平蒙藏學校、東北中山中學、東北大學工學院補習班等。在此期間,積極投身學生抗日救亡運動。也正是在這段日子里,郭小川開始學習詩歌創作,用筆名發表了一系列宣傳抗日救亡的詩文。1937年“七七事變”后,經組織安排,他離開北平前往太原。在太原,好友田菲死于日軍空襲,郭小川“在極端的悲憤中,帶著為他復仇的心情,報名參加了八路軍”。在王震同志率領的120師359旅,他以“文藝戰士”的身份,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41年,郭小川進入延安中央研究院進修馬列主義和文藝理論,并于次年列席了延安文藝座談會最后一天的會議。
抗日戰爭勝利前夕,郭小川同志成為第一批調往新解放區的干部,先后擔任豐寧縣縣長、冀察熱遼《群眾日報》副總編輯兼《大眾日報》負責人、《天津日報》編輯部主任。后隨軍南下投身解放戰爭,建國后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宣傳部處長。1954年,郭小川調任中宣部文藝處副處長, 1955年秋調任中國作家協會黨組副書記、書記處書記兼秘書長,正式轉至文藝戰線工作。在新的崗位上,郭小川迎來了詩歌創作的高潮期。1955年到1956年兩年時間里,他創作發表了《致青年公民》《向困難進軍》《在社會主義高潮中》等一系列題材重大、昂揚激越的詩歌,成為了中國當代“政治抒情詩”的代表性詩人。1957年后,郭小川在詩歌的藝術手法和題材內容方面展開了卓有成效的開拓,《白雪的贊歌》《深深的山谷》《一個和八個》《望星空》等作品,顯示出思想探索和技法革新的銳氣。1962年,郭小川調任《人民日報》特約記者。上世紀60年代,他的《林區三唱》《甘蔗林——青紗帳》《廈門風姿》《昆侖行》等詩作備受好評。“文革”期間,即使生活與創作面臨嚴峻困難,郭小川依然沒有停下手中的筆,寫下了《團泊洼的秋天》等一系列充滿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的佳作。
郭小川同志是一位杰出的詩人。在“政治抒情詩”這一中國當代文學重要的詩歌潮流中,郭小川同志勇立潮頭,是其中的一位代表性詩人。他在詩歌藝術領域勇于試驗探索,開拓和發展了“樓梯體”“半格律體”“現代賦體”等技巧形式,對中國當代詩歌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他的諸多名作佳句,在人民群眾中廣泛流傳,感染和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
同時,郭小川同志也是一位堅定的戰士。他在民族解放斗爭的時代大潮中淘洗自己,在新中國革命建設的火熱實踐中淬煉自己,在文藝戰線的領導崗位上奉獻自己。他的身上,始終洋溢著革命者的活力與熱情,煥發著信仰、正義和善良的光輝。他的一生,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啟迪。
郭小川同志的一生,是與時代同行、與歷史共振的一生。在《向困難進軍》中,郭小川說,自己在少年時代,“過早地同我們的祖國在一起/負擔著巨大的憂患”。事實上,終其一生,郭小川都是把自己的命運追求,同祖國和民族的前進步伐緊緊聯系在一起。面對著侵略者的鐵蹄,他勇敢地加入了游行抗爭的隊伍,進而毅然奔赴抗日戰場。解放戰爭中,他跟隨人民軍隊一路征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他用熱情而敏感的詩句,為那個熱火朝天的時代描摹鮮活的形象、勘探精神的空間。《望星空》《一個和八個》《白雪的贊歌》等作品,之所以在當時引起熱烈討論,與其對時代精神的敏銳感知密不可分。在郭小川的筆下,一行行排列開的不僅僅是文字,更是中國革命與建設的歷史縮影,是時代生活變遷與心靈跋涉的生動記錄。作為詩人,他分擔著祖國的憂患,更分享著祖國的希望與輝煌。每當郭小川那些富有時代氣息、凝結了歷史記憶的詩句再次被人們吟誦,都會構成對我們的生動啟迪:與時代同行、與歷史共振的作品,是真正具有力量的,是必定能夠長久流傳的。
郭小川同志的一生,是投身火熱生活,為人民縱情放歌的一生。郭小川在詩歌中,這樣向共和國的青年公民們呼喊:“這就是/我們偉大的祖國。/它的每一秒鐘/都過得/極不平靜,/它的土地上的/每一塊沙石/都在躍動,/它每時每刻/都在召喚你們/投入/火熱的斗爭,/斗爭/這就是/生命,/這就是/最富有的/人生。”他自己,也正是懷著無限的真誠,投入到人民生活的海洋之中,去尋找創作的靈感與主題。“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戰斗生活,是其早期一系列革命戰爭題材詩歌的來源;《致青年公民》等“政治抒情詩”里洋溢著奔放的浪漫主義激情,這激情根植于詩人對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實踐的關注、領悟和熱愛;《廈門風姿》《邊塞新歌》《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等作品,則來自詩人走南闖北的仆仆風塵、來自詩人深入生活和人民的誠心熱腸。在《月下集·權當序言》中,郭小川說,文學,“它的源泉是人民群眾的生活的海洋,它應當是從這海洋中提煉出來的不同凡響的、光燦燦的晶體。”他是這樣說的,也是一直努力這樣做的。
郭小川同志的一生,是永葆革命理想,為民族培根鑄魂的一生。在郭小川身上,“戰士詩人”是醒目而生動的標記。這一方面來自他革命戰士的身份,另一方面,更是因為他字里行間時時袒露出來的那顆斗志昂揚的心靈。《團泊洼的秋天》里,詩人這樣說:“戰士的歌聲,可以休止一時,卻永遠不會沙啞,/戰士的眼睛,可以關閉一時,卻永遠不會昏瞎。”這動人的豪情與堅定的信念,貫穿于郭小川的整個創作生涯;他幾乎用了一生的時間和全部的文字,來表達、傳遞自己的理想信念,希望以此感染、帶動更多、更廣大的人。他的詩歌,總是能夠給讀者帶去情感的鼓舞和精神的洗禮,而在其他文體的寫作中,這樣的志向也從來不曾改變:無論是以“馬鐵丁”筆名發表的一系列“思想雜談”,還是后來為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撰寫的解說詞、圍繞莊則棟等運動健兒的事跡采寫的通訊《小將們在挑戰》,都起到了鼓舞人心、振奮精神的作用。郭小川其人,是熱情、執著、充滿活力的,其詩其文也是這樣。他曾經這樣深情地自白:“我愿意讓這支筆蘸滿了戰斗的熱情,幫助我們的讀者,首先是青年讀者生長革命的意志,勇敢地‘投入火熱的斗爭’。”——他做到了。對于一代又一代讀者來說,郭小川的作品,就是精神上的鐵質與鈣質。
同志們,朋友們,郭小川同志離開我們已經四十三年了,四十多年來,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創造了震古爍今的偉大奇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更加雄偉壯闊的新時代。我們紀念郭小川同志,就是要讓他那支蘸滿了熱情與信念的筆,在我們的手上繼續書寫和傳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與時代同行,與人民同心,努力創作出更多書寫新時代、謳歌新時代的優秀作品,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我們的力量。
謝謝大家!
(攝影:王紀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