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夢想與創新間搭建橋梁 ——訪中國科協科普部部長白希
2016年至今,中國科幻大會已經連續舉辦了四屆。過去三屆科幻大會主要做了哪些工作,今年有何特點?作為行業指導部門,中國科協對推進科幻事業發展有什么思考?在日前召開的2019中國科幻大會上,中國科協科普部部長白希就上述問題接受了本報記者采訪。
記者:本屆科幻大會以“科學夢想、創造未來”為主題,有什么蘊意?
白希:今年科幻大會以“科學夢想、創造未來”為主題,就是想突出科幻與科技創新的密切聯系,讓更多人意識到培養科幻文化在加強科學普及、提升全民科學素質上的價值。
基于此,大會專門設置了“科學與未來”“人類現代文明的歷史經驗與未來夢想”等專題論壇,請海內外的知名科學家和科幻作家同臺交流,碰撞思想,探討科幻與科學、想象與創新的關系,希望公眾在科幻中了解科學,在學習科學知識時萌生對科幻的興趣。
記者:這是中國科幻大會第四次舉辦,前三屆主要做了哪些工作,今年有何特點?
白希:中國科協主辦中國科幻大會,主要目的是傳播科幻文化,搭建科幻創作交流、產業接洽、研究探索的平臺,為科幻事業發展營造良好氛圍。2016年首屆中國科幻大會在北京舉辦后,又先后移師成都和深圳,每到一個城市,都激發了當地人,尤其是青年人對科幻的熱情。通過科幻大會平臺牽線搭橋,近年來,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和江蘇、四川等省級科普作家協會成立創作基地、專業委員會,推動科幻創作研究與實踐。同時,中國科協與騰訊公司發起并成立了高校科幻聯盟,推動高校形成科幻文化氛圍,培養科幻產業后備人才。
今年大會在一些方面做了些嘗試。比如,首次定向邀請與科幻有關的境外嘉賓,包括全球暢銷科幻小說作家凱文·安德森、曾與霍金合著《時間簡史》的科普作家倫納德·蒙洛迪諾等。在提升會議國際化程度的同時,也促進國內外科幻同行的交流。此外,與科幻產業結合,今年設置了科幻影視創投會,旨在挖掘更好的科幻劇本,促進國產科幻電影的發展。
記者:說到科幻電影,今年《流浪地球》引起了公眾對國產科幻影視作品的關注。當前我國科幻影視行業發展情況如何?
白希:作為科幻文學、漫畫等視覺化呈現的載體,科幻電影傳播廣、容易被資本市場關注,被認為是提升科幻影響力、助推科幻產業發展的重要產品。今年年初,國產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取得票房口碑雙豐收的佳績,確實給科幻行業從業者不小的鼓舞,但應該正視的是,我國科幻影視創造力仍然不足、影響力不夠強。目前看,《流浪地球》的成功是“單兵突圍”,國產科幻影視的持續發展,還需要可復制的經驗和技術機制來支撐。
無論是科幻電影還是其他衍生品,優質的內容是產業的源頭。當前,我國科幻事業總體上社會認可度不高,科幻創造人才隊伍仍然比較匱乏,科幻影視、游戲、創意、翻譯等人才同樣緊缺。
記者:我們注意到,少年科幻教育是大會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希望培育科幻人才嗎?
白希:科幻是最受青少年喜愛的文化產品之一,也是青少年馳騁想象、放飛科學夢想、培養探索精神和創造性思維的重要源泉。大會聚焦青少年科幻教育,不僅能點燃他們對科幻的熱情,還有助于提升下一代的綜合科學素質。
為此,近年來,中國科協鼓勵高校、研究機構、社會力量聯合成立科幻研究機構和教育基地。同時,希望把青少年想象力、創造力培養納入青少年科學素養標準,推進優秀科幻內容進入中小學統編教材。
記者:教育之外,推動科幻事業發展,中國科協還有什么建議?
白希:科幻行業是一個新興的行業,早期培育需要政府的鼓勵和支持。過去5年,中國科幻產業持續發展,與政府的支持和投入密不可分,期待將來多一些對科幻產業的傾斜政策。
科幻行業涉及各個方面,特別是與科技、文學、影視、游戲等行業深度交叉,存在力量相對分散的情況。我國科幻資源總體上比較稀缺,管理部門、行業組織以及相關企業等,有必要聚集整合相關資源,營造良好的產業氛圍和生態。未來,希望行業參與者能夠優勢互補,建立由市場機制驅動、政產學研協同的共同體,讓每個參與主體發揮好各自的長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