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何維度討論美食網文?怎樣看待攻略達西先生?
“愛荷華州的冬天很冷,我們大學的寒假很漫長。2005年冬天的時候,我沒有事情做——其實是積壓著很多事情不想做——第一次接觸到了網文。那個時候,我讀的是《步步驚心》。后來,我就成為了一個‘老晉江’?!?/p>
2019年11月5日,美國Grinnell College的馮進教授來到北京大學人文學苑進行了講座《生活在別處:華文網絡美食文中的食色經濟》。在講座中,馮老師對自身學術背景、工作環境等做了簡要介紹,并將自己一直以來貫徹的研究路徑戲稱為“野路子”——以興趣、“好玩”為主導,在方法上不拘泥于學科分類的限制。
沿著這條充滿生命力和延展性的“野路子”,馮教授帶領聽眾進入她的研究領域。其中涉及的內容涵蓋網絡文學的新敘事手法、新文體樣式、新閱讀和寫作模式、新文化心理、性別身份的模糊性和靈活性等。而美食文和《傲慢與偏見》同人社區這兩個個案,則集中地體現了網絡文學在上述部分尺度上展露出的新現象和新轉變。
“美食文是前瞻還是回顧?它是在寫未來還是在寫傳統?美食的作用究竟是成就情色交易還是作為社會文化貨幣在敘事中流通?”
在探討網絡時代美食文背后的食色關系前,馮進老師首先回顧了過去的理論與觀點(從“食色,性也”、”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到男性承擔”色“而女性承擔”食“并在家庭中完成經濟流通),結合以美食為主題的重要作品,描繪了美食文從古至今的整體發展脈絡。
在如今的美食文中,人們或是生活在過去,或是生活中別處。美食有時作為文化傳統發揚光大,有時成為填補情欲窟窿的替身,同時又隱含對日常生活回歸的向度。美食透過自身價值的變遷,展現出網絡時代文化風貌、欲望模式的轉型。
“同人寫作究竟是what if 還是what then?在開放的市場中,怎樣的原著可以引發人們的創作沖動?中國的‘飯圈’和西方的fandom有何不同?”
除了美食文外,中外同人社區的異同也引起了馮老師的關注。簡·奧斯汀《傲慢與偏見》的同人社群一直是馮教授觀察的對象之一,在國內外的論壇、出版作品、連載網文之中,同人創作是否應該忠實原著,女性情感觀念模式的變化等問題浮現出來。
無論是中國的“飯圈”,還是西方的fandom,都充滿矛盾和張力,一方面反主流文化,另一方面又吸收主流文化并與之妥協。想象的社群具有無限的可能性,總是處在重新組合并創造新的主流文化的過程中。
“網絡文學的生命力就在于泥沙俱下?!?/p>
演講之后,講座主持人邵燕君老師與評議人們和馮教授進行了對談。話題涉及女性向與女性主義、看待美食文的幾種維度、同人寫作的精英性等。在對談中,馮進老師對網絡文學最吸引她的部分做了精妙的概括。她表示:“網絡文學的生命力就在于泥沙俱下?!?/p>
講座結束后,馮老師走進2019年秋季網絡文學的課堂,就女性向主題與大家展開更加深入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