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變革 大敘事 大手筆
大變革
當代中國正在進行著偉大的變革?,F代化的歷史創舉,使生產力飛躍發展,生產關系發生巨變,社會的經濟結構、政治體制結構、思想文化結構重新組合。現代化的偉大的社會實踐必然推動歷史變革和社會轉型,創造出一個繁榮、富強和文明的新時代的新中國。這個歷史時期內,人才、知識、科技和資本將都起到極其重要的杠桿作用。
幾千年來小生產宗法制的農耕社會將被現代化的生產方式所取代。實現農業現代化的使命異常艱巨。只有實現了“三農”的現代化,才能真正實現中國的崛起。通過現代化實現偉大民族復興的中國夢不會是一帆風順和風平浪靜的。中國人民必須冷峻面對“崛起”和“反崛起”、“變革”和“反變革”的嚴酷斗爭。既要借鑒歐美的尖端科技和先進經驗,更要立足于發揚“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精神。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共產黨人除了人民的利益之外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應當給人民帶來更多的福祉,尊重和敬畏人民的意志和愿望,恪守宗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工業現代化的基礎建設工程非常必要,但人心的基礎建設工程更為重要?,F代化的社會培育著現代化的人,現代化的社會是依靠現代化的人來實現的?,F代化的歷史進程中,必須強化和優化共產黨和共和國的經濟基礎、思想基礎和群眾基礎,筑牢新時代心的長城;心系大眾,改善民生;力倡公平正義、民主法制、廉政愛民;嚴懲腐敗,抑制兩極分化;警惕權力拜物教和金錢拜物教對理想和信仰的褻瀆和消解,對人性、人格和人的思想靈魂的腐蝕和污染;消除現實生活中的一切丑陋現象,逐步建構起一個健全和文明的社會。
大變革時代需要大變革的文藝。大變革的時代是催生和涌現文藝大家的時代。大變革時代的歷史社會條件和現實生活語境,為文藝的大發展和大繁榮提供了豐沃的土壤,為文藝創作提供了富有時代感的新鮮的重大題材。有志向的文藝家應當全心全意地深入到實施現代化的偉大歷史變革和社會實踐中去,體驗和表現新時代的生活形式和斗爭形式,創造出劃時代和史詩般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精品力作。
大敘事
大敘事和小敘事,兩者都需要。任何國家和民族都有大敘事和小敘事。文藝創作通過“微小敘事”大量地反映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關注處于社會下層和低層族群的生存狀態,幫助他們分擔艱難。大變革時代,更需要“宏大敘事”,通過“宏大敘事”表現關涉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的重大課題和標志性事件,創造出反映歷史發展進程的史詩般的精品力作。新中國成立前,有歌劇《白毛女》,小說《暴風驟雨》《太陽照在桑干河上》。新中國成立后的五六十年代,涌現出一批帶有主流性質的宏大敘事,凸顯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作品。如小說《青春之歌》《紅巖》《紅旗譜》《紅日》《林海雪原》《野火春風斗古城》《創業史》等。文藝工作者發揚現實主義光榮傳統,創造出這些不朽的紅色經典。改革開放后產生了《沉重的翅膀》《喬廠長上任記》《平凡的世界》等優秀文學作品,影視作品有《開國大典》《大決戰三部曲》《長征》《亮劍》《血戰湘江》《海棠依舊》等。
西方后工業社會中的人們普遍呵護和鐘愛自身個體生活的獨立性、自主性和散淡的無約無束的自由性,并不特別關心與自己的切身利益無涉的社會事業和歷史事件。西方后工業社會時興走紅的后現代主義和解構主義并非只是癡迷于語言王國中的“文字游戲”。這些學者也走出書齋,站在大眾立場,反對宏大敘事。因為宏大敘事所表現的宏大事業和普通百姓幾乎沒有利益關系或少有利益關系。這種社會文化思潮之所以反主流、反中心、反統一、反穩定,實質上反映出西方發達國家的社會矛盾,是個體公民和西方主流社會不協調的產物。當代中國尚未實現現代化,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大部分地區,特別是廣大農村基本上處于前現代狀態,繁榮的城市開始初步現代化,個別的發達地區開始呈現出后現代的表征。我們可以從整體上把當代中國的國情界定為前現代向現代的過渡與生成。西方后工業社會產生的后現代主義,對基本上處于前工業社會的當代中國來說,存在著明顯的歷史錯位和時代反差。后現代只能部分地適用于發展狀態的中國。當代中國的歷史結構好像美人魚那樣,有一個漂亮的臉龐,卻拖著一條修長的尾巴,發達的城市和地區已經顯露出后現代的氛圍,但工業化落后的廣大農村尚處于前現代的滯后狀態。后現代整體上不適合中國國情。推動中國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不宜宣揚邊緣化和碎片化,客觀上不利于表現大變革時代的創造精神和英雄主義,有礙于產生表現正能量和主旋律作品。這種帶有后現代色彩的文學主張,有助于專注和改善處于邊緣和底層的普通百姓的生存狀態。如“新寫實小說”,由于反映了處于社會下層族群的艱辛的生活困境,引起輿論的關注和大眾的喜愛。與后現代主義的性質和功能相接近的解構主義一味地籠統地強調解構,也是不科學的。現代化偉業需要建構。誠然,只有解構應當解構的東西,才能建構應當建構的東西。為了建構才去解構。解構是手段,建構是目的,不應當把解構和建構對立起來。
處理好大敘事和小敘事的關系,需要解決一些帶有撥亂反正性質的理論問題。
一是題材決定論和題材無差別論。題材決定論和題材無差別論,從學理上說都是偏頗的。題材決定論夸大題材內容的決定作用,輕視創作主體的才能和創造性;題材無差別論強調創作主體的才能和創造性,漠視題材的客觀內容對形成作品主題思想的制約性。用題材決定論反對題材無差別論,或用題材無差別論反對題材決定論,肯定會造成主客體的相互分離和惡性膨脹,應當既唯物又辯證地理解和處理好創作題材和創作才能的相互關系。題材是有差別的。重大題材和一般題材的思想內涵和價值訴求的分量和強度是不同的?!皞€人悲歡”“杯水風波”“一地雞毛”和關涉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生存和前途的重大事件的意義是絕對不可同日而語的。所謂“一粒米可以見出大千世界”、“露水珠能反映出太陽的光輝”。天才的文學家可以通過藝術概括能力“以小見大”“以少總多”,從對微觀的客觀對象的描寫中反映出宏大的現實世界。富有才能的文學家通過對小題材的匠心刻畫也可以創作出藝術精品,但主觀擴大小題材的意義和價值畢意是有限度、有邊界的。如果天才的文學家嘔心瀝血地打造重大題材,會使被描繪的對象中所蘊涵的客觀思想更加凸顯出來,加上主觀的心靈世界的釀造、提升和情感的溫暖加工,肯定會產生主觀思想和客觀思想最大力度和最大容量完美融合的精品力作。因此,新時代的文藝家應當把選擇、表現和書寫重大的歷史變革題材,放在具有引領作用的核心位置。
二是歌頌和暴露的關系問題。歌頌和暴露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歌頌和暴露作為對現實生活中的正面真實和負面真實的不同態度,表現出作家對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惡丑的不同的情感評價。只要動機純正和效果良好,文藝可以從正面歌頌真善美,也可從反面通過批判假惡丑的方式間接地肯定真善美。書寫目的都是為了使人生和社會更加美好。從理論原則上說,人民掌權的國家,歌頌理應成為文藝創作的主旋。揭露黑暗,不要寫得一團漆黑,使人灰心喪氣,看不到光明;歌頌光明也不要流于粉飾太平,健全的社會拒絕奢靡。發展中國家理應大興簡約樸實之風,防止和克服形式主義的浮艷和虛華。歷史大變革時期,既存在著現代化建設的赫赫實績和凱歌行進英雄輩出的光明景象,也會出現一些不同程度的令人擔憂的社會危機。創造財富和積累資本的過程中,可能誘發對金錢的膜拜。不成熟的市場經濟的不適度的強化和泛化,等價交換原則的剛柔相濟的觸角已經頑強地、無孔不入地伸展和侵染到人文領域和人的心靈世界,形成對傳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顛覆性沖擊?,F實生活中的人們屈從利益原則,以致私欲膨脹,心中無魂,道德滑坡,信仰迷亂。漫長的宗法制封建社會的中央集權制的遺風,依然濡染世風。權力拜物教和金錢物教的聯手,滋生出權錢交易、官商勾結、權色交易等腐敗丑惡現象,孕育出一些“借改革以營私”,非法地掠奪和占有國家和人民財富的“特殊利益者”,幾乎成為社會公害。具有責任感的文藝家應當高舉起正義批判的旗幟,對資本的不合理和不合法的積累、生產、占有和分配進行無情地揭露和抨擊,發掘和鏟除一切齷齪現象得以產生和泛濫的土壤和條件,敢于訴訟和鞭笞破壞歷史大變革的令人痛恨的勢力和行為,堅守共產黨和人民共和國的性質和功能,確?,F代化沿著正確的方向勝利進軍,實現人民幸福和民族復興。
三是宗法制和現代化?,F代化取代宗法制的歷史過程,最難解決的根本問題和基本問題是農民問題。農業的高度工業化的實現,還需要一個漫長的深刻的歷史過程。農業現代化是實現全國社會全面現代化的根本標志。宗法制的農村公社帶有濃厚的封建主義痕跡。由于幾千年封建宗法制舊傳統的影響,社會超穩定,發展滯后,特別是老少邊窮地區,生產力水平低下,幾乎處于刀耕火種和天然未鑿的原始狀態。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受到城市現代化的影響,中國農村的現代化事業日趨漸好。大都會周邊呈現出農業勞動的機械化和農業產品的產業化的一派可喜景象。具有工業生產性質的農業大棚普遍開花。歸鄉的農民工,由于參與了城市現代化建設的實踐,接受了現代化建設的洗禮、市場經濟的培育和試煉,提高了自身的現代意識,學會了市場經濟的生產方式、經營方式、管理方式和交際方式。他們作為農業的創業者正在成為農耕社會發展的新生力量,推動農村現代化的歷史進程。農業的機械化、工業化和現代化運動正在改變著農村的面貌。
宗法制農村生活是具有兩面性的。鄉土文學多半描繪了農耕生活的真善美,雖然摻雜著對工業污染農村的詛咒,表現宗法制社會的“生活靜好”和“田園牧歌”。宗法制農業社會確實存在著綠色宜人的一面,為當代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可資借鑒的范例。但對宗法制農村公社應當具有更加全面完整的體認。農耕社會無疑是具有雙重性的,既有安逸、平和、悠閑、寧靜、恬淡、舒適的一面,也有專制、黑暗、腐朽、封閉、狹隘、貧困、愚昧、凝固、落后的一面?,F代化的歷史進程正是要通過農業變革,逐漸改變和消除宗法制農村公社的已經陳腐了的舊體制和舊環境,建設自由民主和繁榮富強的新農村。歷史變革必然使農業的宗法制讓位于農業的現代化。這是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歷史發展的鐵律。處于歷史大變革時代的明智的文藝家應當更加自覺地緊跟歷史的腳步,不要癡迷于宗法制農業社會,把已經從整體上失去了歷史的合理性和進步性的這種社會政治經濟結構隨意加以美化、詩化和理想化,描寫的過于和諧與美妙。 具有變革意識的文藝家的創作宗旨和書寫立場應當堅定不移地站在社會進步和歷史轉折方面,旗幟鮮明地反對人的惰性和歷史保守主義、歷史倒退主義,積極推動和促進農村的歷史大變革。
大手筆
當代中國已經擁有大量平常的普通作家,書寫大眾群體的生活故事。大變革時代更需要富有強烈的變革意識,表現改造環境和變革世界的大手筆文藝家。他們是中國文化精英和中國精神的代表。大變革的偉大社會實踐,必然催生大手筆的文壇巨匠。當代中國需要涌現一批像托爾斯泰和巴爾扎克那樣的偉大作家。產生大手筆的偉大作家需要經過一個自我砥勵、自我培育的艱辛的學習過程。
一要學習人民。做新時代人民變革要求的代言人,表達人民的改變環境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潛入人民的內心世界,諳熟人民的心理期盼,發現和表現那些“人心所向”的東西。二要學習社會。經過長期的觀察和體驗,洞悉社會生活的律動,從新事物中發掘現實生活的走向,反映社會生活的本質和歷史發展的規律,捕捉和展示那些“大勢所趨”的東西。三要學習馬克思主義。自覺地嫻熟地運用唯物辯證法和唯物史觀這個洞察世界的偉大的認識工具,做最敏感的社會神經,勇于探索和解析歷史和人生的真諦,創造性地運用這把金鑰匙打開療救社會病灶的玄奧之門。
大手筆的文藝家應當是思想家。他們擁有偉大的人格、杰出的文化綜合素質、崇高的倫理道德情操和天才的藝術表現功力,特別是應當擁有濃郁、深沉、強烈的變革意識。這種變革是從人文和社會兩方面融合并進的。社會和人文是緊密相關的。人是社會歷史的人;社會歷史是人的社會歷史。人的大變革和現代化也同時意味著從人文視閾對社會歷史的大變革和現代化的推動;社會歷史的大變革和現代化也意味著對人的大變革和現代化的促進。從這個意義上說,大手筆的文藝家同時扮演著協助實現人的大變革和社會歷史的大變革的雙重角色。從人的現代化的視閾說,文藝家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從社會歷史視閾說,文藝家是“人類歷史的書記官”。做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推動人的現代化和“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當社會歷史發展的書記官,表現歷史變革的偉大實踐,促進“社會的全面進步”,從而展示中國人民幸福和中國社會前進的美好前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