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聲為誰而唱? 讀凡一平長篇小說《蟬聲唱》
《蟬聲唱》是廣西壯族作家凡一平的最新長篇力作。這一次,作家以荒誕戲說的手法講述了一個沉重的故事。凡一平說,這是迄今為止他所有小說中注入正能量最多的一部。
33年前,兩個男嬰在產房被抱錯,走上了截然相反的人生之路。生活在城市的羅光燈,家世顯赫,典型的富二代。藍必旺則長在窮鄉僻壤的農民家庭,淪為嗜賭如命的鄉村混混。一次輸血事件揭開真相,一夜之間兩人身份互換,各自的命運再一次被改寫。
《蟬聲唱》關注的是兩人身份互換之后各自命運的走向。藍必旺搖身一變成為羅光燈,坐上了家族企業馬到成功集團繼承人的寶座,這個不學無術的文盲草包,在金錢和權力的巔峰肆意狂舞,儼然一個成功人士。相比之下,從富家公子哥變回窮小子的藍必旺的命運就落魄得多,他有真才實學,有教養,在“變身”之后,他一心想通過奮斗改變命運,最終以失敗告終。故事不斷推進,藍羅二人的直接對位就越發顯出戲劇性和反諷意味,將家庭環境、身份地位對個體命運的影響深刻地勾畫出來。
眾所周知,凡一平的《理發師》《尋槍記》等為作家帶來了廣泛的聲譽,他的長篇小說大多是對都市生活的書寫。近些年來,凡一平的寫作逐漸從都市題材中轉身,開始有意識地重返故鄉。他在故鄉上嶺找到了創作的靈感源泉,獲得了藝術的跨越,《上嶺村的謀殺》《上嶺村編年史》《蟬聲唱》等佳作接二連三地到來。
作為一位從鄉村走進城市的作家,凡一平既熟悉中國鄉村底層的社會現實,對現代城市叢林規則也了然于胸。跟前幾部上嶺村系列作品相比,《蟬聲唱》從形式到內容都有了新變化。作家摒棄了傳統“沉重、拖沓”的寫作方式,運用簡練、畫面感強的語言,使文本呈現出一種簡潔有力的動態美。與此同時,作家不再滿足于對鄉村現實的單向書寫,而是將城鄉二元空間和人物命運交織在一起,形成極具張力的“二重唱”,借此來剖析現代人的精神困境,以及普通大眾在平凡生活中不斷閃現的人性光輝。
從某種意義上說,《蟬聲唱》是一個讓人嘆息的悲劇故事,既有巨大的悲哀,也有深沉的憐憫。不過,作家在書寫苦難命運的同時,還傾注了足夠的溫情。正如凡一平在本書的后記中說,“《蟬聲唱》是獻給上嶺村男人的一曲悲歌,或一杯甜酒”。悲歌可壯志,甜酒亦能暖心!這也許正是作家寫作的初衷。
細心的讀者還會發現,凡一平在《蟬聲唱》中設置了蟬蟲這一意象。小說中有三次濃墨重彩地寫到了蟬鳴。剛剛經歷換親之痛的藍必旺,感覺蟬鳴是“肆無忌憚的喊叫,像驚天動地的打殺聲和慘絕人寰的哀鳴”。而在驅趕蟬蟲時聽了樊家寧的勸解之后,藍必旺對蟬鳴的認識出現反轉,“在蟬蟲波瀾壯闊的音樂海洋里,一覺到天亮”。最后,藍必旺遭遇愛情失敗時,蟬鳴再次響起,這也成為藍必旺徹底接受自我的催化劑。正是在蟬鳴的見證下,經過鄉村生活歷練,以及樊家寧、樊貞秀、余師傅等人的影響下,藍必旺的心結打開,真正變回了自己,他的人生態度變得豁然開朗。
顯然,凡一平將蟬蟲的鳴唱作為“主題曲”反復植入小說,是有意為之,更是全篇的點睛之筆。在這里,蟬鳴不僅是貫穿小說故事的精神內核,蟬蟲還隱喻了樊家寧、藍必旺這些上嶺男人對命運的堅強抗爭,對悲苦生活的靈魂歌唱。更為重要的是,作家用悲憫和溫情,為那些深陷在命運苦難里不能自拔的人,打開了一個精神出口。說到這里,蟬聲究竟為誰而唱,自然也就有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