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的海外研究現狀與前瞻
中國文學在美國的生根發展離不開與當地教育系統的順暢銜接。未來需在課程系統過渡、提升選材認知、中國文學英譯與華裔英語文學關系、原本與譯本間的互補這四個環節予以重視。
中國文學“走出去”的傳播力與影響力離不開對方國家的教育系統的配合,從教育層面培養讀者受眾不失為更久遠的良策。如今,我國軟硬實力的雙面提升和海外教育系統對漢語能力重視度的增強為兩者的互融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與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以美國為例,其中學和大學雖都開設有關中國文學的課程,但是在接觸渠道、選材與外語能力培養方面表現各異。
首先,中學生和大學生通過不同的課程學習有關中國文學的知識。世界文學是美國初、高中階段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中學生多通過此課程接觸中國文學。與中學不同,美國大學里的中國文學教研匯聚于兩大區域。一是東亞語言文化文學系,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弗吉尼亞大學等知名學府都將中國文學研究設在此專業。二是英文系,該系開設的“世界文學”、“比較文學”課程是英語專業和非英語專業基礎教育的必修部分,中國文學是其中的重要教學內容。需要指出的是,比較文學和世界文學視域下的中國文學研究不僅關注中國文學的特性,而且注重從亞洲或全球的角度關照其普遍性。
此外,中學和大學內的中國文學選材視角迥異。中學里的世界文學教材多“厚古薄今”,對我國古典文學與現當代文學的收錄比例失調,后者鮮有作品入選。美國本土編者注重的觀念極易使文本在異域“經典化”,與我們的審美價值評判發生錯位,點“普”成“金”,不乏其例。大學里的中國文學選材內容雖“覆古涵今”,但教學實踐卻“薄古厚今”。20世紀80年代,印第安那大學東方文學研究的碩士必讀書目十之八九屬于古典文學。近年來,學生對古典文學的興趣和研讀文本的能力每況愈下,教育系統的決策者不得不調整策略,把教學重心轉向中國現當代文學。
選材視角的迥異還體現在中學和大學對華裔文學的關注度高低不一。深受多元文化主義影響,華裔作品在中學教材中的作用不容忽視。美國華裔人口日益增多,且接受高等教育的比率較高。選錄的華裔作品常能真實地詳描徘徊在海外主流圈外的華人生活,體現出中學教材編者周到的考慮和開放的視域。遺憾的是,在中學極受重視的華裔文學在大學卻未得到較好繼承,脫節現象明顯。大學的中國文學課程較少涉及華裔作品的主因是,不少學者認為華裔文學與中國文學的學科歸屬不同。
再者,美國的大學比中學更注重在中國文學教育中培養漢語能力。一方面,漢語能力是中國文學閱讀的基礎。東亞語言文化系內的漢語教育一般分初級、中級和高級,歷時三年。學生需掌握聽、說、讀、寫等各項能力。攻讀中國文學專業的學生對唐詩宋詞以及魯迅、茅盾、巴金等作家的現代作品皆有涉獵。英文系的比較文學專業對外語能力的培養更為重視,學習漢語的學生常備英漢兩個文本,進行平行閱讀,提升語言能力的同時完成中國文學的閱讀與賞析。另一方面,英漢雙語轉換能力是中國文學教育的必修環節。普林斯頓大學、杜克大學、哈佛大學等高校都在比較文學課程設置中開設多門翻譯課程,重視翻譯理論習得的同時強調文本譯出實踐。東亞系的中國文學教育同樣如此,以弗吉尼亞大學的中國文學翻譯課為例,歷時14周,旨在通過中國文學文本向學生介紹外語教學中常被忽略的翻譯技巧和問題。
筆者認為,中國文學在美國的生根發展離不開與當地教育系統的順暢銜接。未來需在課程系統過渡、提升選材認知、中國文學英譯與華裔英語文學關系、原本與譯本間的互補這四個環節予以重視。
第一,美國中學與大學內中國文學教育的良性過渡,尤其是“世界文學”課程的無縫銜接至關重要。中學和大學雖然都在“世界文學”課程下開展中國文學教育,但是各州的教育自主權和發展不均衡性使中國文學教學和教材在中學、大學內部的銜接性不甚理想,可能會出現因整體設計性弱而造成重復性閱讀的現象。
第二,美國教育系統管理者與工作者對我國文學的深度認知是選材客觀、靈活、多元的前提。遺憾的是,目前其整體認知度不高。所謂的“靈活”極可能會帶來“偏離”、“隨性”,無法展現我國文學的真實圖景。筆者對美國中學和大學的問卷調查顯示,學生并不排斥外國文學和翻譯文學。但是,如何使之接觸到適宜的文本進入教學中是一大難題。因此,有規模、有計劃地組織美國教育管理者和工作者到我國本土文學場域學習和體驗十分必要。
第三,中國文學英譯可與華裔英語文學互為補充。陳思和教授如是說,“如果這個世界把華文寫作排除在它的原創領域外,僅僅把它視為西方文學的接受者和派生物,那只能說明這個世界文學本身不完整與不合法?!痹谖覈膶W海外譯介的初級階段,要正確看待華裔英語文學的優勢——華裔作家在美國各地演講、參加各種讀書會的便利性以及與讀者交流的語言優勢一定要發揮好,為未來更多的中國文學“潛入人心”打下良好的閱讀過渡基礎。
第四,受限于漢語水平,譯本是中學和大學學生接觸中國文學的主要抓手。如何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選出合適的文本至關重要。中國文學在教育系統內的讀者多為專業教師和學生,其閱讀目的旨在提升漢語水平。因此,中國文學的教育系統化不能脫離漢語語言教育而獨言。專業讀者偏愛閱讀原本,尤其是已具備一定漢語能力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常將譯本當做平行文本,與漢語原本并列進行比較閱讀。從某種程度上說,這種閱讀模式不但有助于未來漢學家和翻譯家的培養,而且可實現譯本和原本的優勢互補,全面展現中國文學的內涵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