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漢學與中蒙文化經典互譯論壇: 打造展示和傳播文明之美平臺
近日,中國作家莫言的短篇小說《父親的畫像》由蒙古國著名漢學家、翻譯家其米德策耶譯成蒙古語,在蒙古國多家重要網站刊載。圖為其米德策耶(右)與莫言在一起。
為進一步推動中蒙兩國經典作品的互譯與傳播,加強中蒙文化互譯領域的深度合作,10月29日,由中國文化譯研網主辦的蒙古漢學與中蒙文化經典互譯論壇暨亞洲經典著作互譯計劃研討會在京舉行。來自中蒙兩國出版界、翻譯界、漢學界的專家學者圍繞蒙古漢學現狀與未來發展、推進中蒙經典作品互譯、中蒙智庫建設等議題展開深入研討。
“如果想了解一個國家,就應該去了解這個國家的傳統文化,去閱讀這個國家的文學作品。”蒙古國漢學家、翻譯家其米德策耶表示,中蒙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和圖書互譯源遠流長,對增進兩國人民了解和友誼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米德策耶介紹了上世紀50年代至今中蒙兩國圖書互譯的發展進程和成果。他說,今年來,蒙古國在翻譯出版中國經典著作方面成果豐碩。8月底,在烏蘭巴托舉辦了《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擺脫貧困》等著作蒙古文版首發式,這是中蒙兩國建交70周年豐富多彩的慶祝活動中的一個亮點。《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蒙古文版不久也將亮相蒙古國。
蒙古國科學院國際關系研究院副教授英德拉認為,近年來,蒙古國讀者對中國文學作品充滿興趣,不少有影響力的網站和報紙開辟專欄連載中國文學作品,對中國文學作品的品評文章也屢現媒體。她表示,“民心相通不光要推動老百姓的一般交往,更要讓其深度了解彼此的人生之道、風俗習慣和思維方式等,因此中蒙經典著作互譯是推動民心相通工作的重中之重。”
“蒙古國是中國提出的 ‘一帶一路’倡議沿線的重要國家,因此也是達成民心相通的重要伙伴。今天的中蒙兩國學者把人文交流的內涵推進到文學經典的互譯,是一個非常好的設想。”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張志洲認為,文學是一個民族的心靈之花,要了解一個民族的心靈,最好是去讀這個民族的優秀文學作品。從比較與借鑒的角度來看,中國與蘇聯-俄羅斯之間曾有過一個文學翻譯交流的黃金時代,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普希金的詩歌、肖洛霍夫的《靜靜的頓河》等作品把兩國人民連接在一起。此外,中國作家的作品也不斷被翻譯出版到他國,從近一個世紀之前的魯迅作品開始,至今已有上百年的歷史。在張志洲看來,文學既是心靈的書寫,也重構著心靈的秩序,因此也重構著世界的秩序和國際關系。
“進入21世紀以來, 中青年翻譯家們快速成長,將譯介蒙古國現代文學的事業帶入佳境。”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陳崗龍強調,高質量翻譯蒙古國現代文學作品需注意三點:一是要選擇翻譯能夠反映現代蒙古國歷史文化和精神世界并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作品。二是蒙古國現代文學是在蒙古國古老的文化傳統和民族傳統的土壤中成長的,因此要做到高質量翻譯蒙古國現代文學作品,必須深入研究蒙古國傳統文化。三是蒙古國現代文學的研究和宣傳普及不容忽視,需要兩國翻譯家合作翻譯更多的優秀的蒙古國現代文學作品。
“國之交在民相親,民相親在心相通,心相通離不開文化交流,文化交流的核心是文學交流,文學交流應始于兒童。”國際兒童讀物聯盟主席張明舟從兒童文學出版的角度出發,強調了兒童讀物和少兒讀物出版對于促進國際理解的重要意義。他呼吁社會各界重視兒童圖書的創作出版和閱讀推廣,并建議中蒙經典互譯項目中應遴選一定數量的中蒙原創兒童圖書進行互譯傳播,讓兩國兒童有機會讀到豐富的經典兒童讀物。
中國文化對外翻譯與傳播研究中心主任黃卓越表示,隨著中蒙友好關系不斷深入發展,近幾年兩國在漢學、出版和文化領域的合作道路越走越寬,朋友圈越來越大,合作成果日漸豐碩。值此中蒙建交70周年之際,本次論壇的成功舉辦對推動兩國文化領域的交流合作,促進兩國民心相通,意義重大。
會上,中蒙雙方在建設中蒙互譯委員會、進行中蒙經典著作遴選、成立中蒙智庫等議題上達成共識,并簽署了《全面落實中蒙經典互譯宣言》,為GET蒙古知識中心揭牌。
(本文圖片均由其米德策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