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明高:永遠對生活與現實保持一顆赤子之心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同仁:
“夢里不知人換世,買珠猶自說京華”,滿足于坐在自己家里的“想象”與“推演”,缺乏對外面火熱生活和時代現實客觀了解和深度認識,是不可能寫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傳出去、留下來的優秀作品的。“腳力”和“眼力”到不了生活和現實的“現場”,僅憑“腦力”去“想象”和“虛構”,你就是“筆力”再“妙筆生花”,也絕對寫不出優秀而杰出的文學作品的。只有踏踏實實用“腳力”走進火熱生活的“現場”,用行動的深入度走進人民群眾的生動實踐之中,用“眼力”感知他人的生活與人民的靈魂,增強自己心靈的敏感性、眼光的明敏度,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開掘現實中的新生事物和問題困惑,感受人民群眾的喜怒哀樂,讓自己的“心力”永葆真誠的熱情,從而用充滿內心溫熱度的“筆力”,寫出我們偉大時代與復雜現實的高度、深度、厚度和寬度,寫出當代中國人民廣泛而普遍的、活潑的生命與靈魂。
可喜的是,去年以來,出現了《主角》(陳彥)、《活水》(葛水平)、《景恒街》(笛安)、《經山海》(趙德發)等一批優秀的長篇小說,作家們不僅以飽滿的敏感性和強烈的敏銳力,寫出了當下現實生活的生動、鮮活與復雜、繁蕪,而且充滿了文學應有的理想性,寫出了人應該有的樣子、人應該有的精神。特別是《經山海》對十八大以來,“八項規定”、“打黑除惡”新常態生活的書寫和吳小蒿這個時代新人的塑造,讓人強烈地感覺到了現實的活潑潑的力量與生活毛茸茸的質感。葛水平的《活水》,更是在正視城市化下鄉村衰弱現實的同時,以鄉村古老的詩意賦予文學強烈的理想性,寫出了鄉村新的復蘇與希望,寫出了鄉村倫理下每個農民的不同理想、命運和結局。小說中的人物,都被賦予了使作者富有生氣的那種同樣的生活熱情。這些作家不僅僅是在臨摹生活,更是在創造生活。正是這種充滿激情的創造性,才使得這些作品充滿了濃厚的文學理想性。
文學必須具有理想性,正如謝有順所說:“正義、和平、愛、同情、幸福、神圣、美、生命與藝術的高貴等,永遠是人類缺少并追求的,只有這些,值得我們為之受難甚至獻身,也正是這些崇高的事物保證了人類能夠延續至今,并使一顆充滿恐懼的心靈從中得到真正的慰藉。受難的意義就在于能在苦難的深處親見高貴的生存品格,以建立存在的意義。”
習總書記說:“站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礡之力,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中國人民應該有這個信心,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有這個信心。”
我們每一位作家更應該有這個信心。我們必須對歷史與現實、時代與社會有一顆敬畏之心,對生活的秘密與人類的精神生活要持有一種必要的尊重。我們要根據天道人心去發現和書寫現實生活的本質,寫出現實生活“表象”中所隱含的歷史邏輯與未來走向,寫出直接可見的社會現象之下的客觀的、更加重要的、持續的那些現實傾向,寫出人物與現實的各種真實而生動的關系,寫出生活豐富的多樣性中那些最持久的東西,寫出那些在當下仍處于萌芽狀態的生活新的現象、新的思想和新的境界,寫出現實生活所有主觀和客觀特點在社會和人物方面還未能展開的發展傾向。
在具體的創作過程中,我們必須“讓詩與非詩分開,讓真實與謊言分開,讓創造與模仿分開,讓借鑒西方與唯西方大師是從分開,讓有尊嚴的寫作與知識崇拜分開,讓有活力的言說與對存在的緘默分開,讓樸素的詞語與不知所云分開,讓心靈在場與故作高深的“復雜詩藝”分開,讓敏感的人與僵化的知識分子分開。”(謝有順語)
只要我們永遠對生活與現實保持一顆赤子之心,永遠保持獨立的人格和獨立的思考,充滿理想性與批判性,對生活中的庸常經驗保持懷疑,對人類的危機現狀保持警覺,在復雜而繁蕪的現實中持續發現理想、意義和價值,對社會中的假丑惡不喪失憤怒的立場,對終極價值始終保持著不懈的追求,就能夠創作出無愧于歷史與時代、無愧于民族與人民的優秀文學作品來。
(作者為 呂梁市孝義市作協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