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浦江畔,比利時當代藝術在中國首次大規模展示 “凸面/凹面:比利時當代藝術展”亮相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
今起亮相上海油罐藝術中心的“凸面/凹面:比利時當代藝術展”,可謂比利時當代藝術在中國的首次大規模展示。展覽聯合布魯塞爾WIELS當代藝術中心共同呈現,通過集結15位具有代表性的比利時當代藝術家的多種類型創作,勾勒出在當今當代藝術世界中占有重要一席的比利時當代藝術發展的全貌。
展覽名稱中的“凸面/凹面”,強調的是一種二元對立式動態關系。這揭示出比利時藝術家們通常堅持的二元對立式創作原則——以外向性質與自我為中心性質并立。反映到具體的藝術創作中,給人們留下的深刻印象即為很多比利時藝術家的創作中并不依賴于宏大的哲學、抽象和概念模式,而是展現了對可感知的日常世界進行精準、細致觀察的能力,他們用獨特的洞察力展現出內在與外在、主動與被動、自我包容和與世相融之間的融合。這樣的思考,對于當今的中國當代藝術界創作同樣給出啟迪?!按舜握褂[中,有的作品是極度內在的表現,通過作品,將這種自信、自我包容展現給世人,并獲得來自外部世界的互動。有的藝術作品則傳達給人的感覺是超脫身體之外的、擁有強烈的形而上學意味。不過二者最終都體現出內在與外在的有機循環。”上海油罐藝術中心創始人喬志兵說。
且看昆哈德·德多伯萊的藝術實踐。他常常運用日常物品來創作,將其加以改造并被安排進更大的整體之中——在這個空間里,物品之間形成了新的關聯,也讓他的作品耐人咀嚼。此次他帶到中國一系列雕塑作品均是新近在中國制作的,而后,藝術家再進行“定制”及“挪用”工作。這些作品的主體是被剝離了裝飾功能的常見家居物件,作品上不同層次的元素,一部分由藝術家本人制作,一部分由藝術家從各處覓得——藝術家在不同物件之間建立起聯系,這些物件因此也變成閱讀不同語境的工具。又如米凱爾·博伊曼斯的創作,他精細繪制的畫面像是置于透鏡下的事物,往往帶有一種奇異的意味。他將繪畫視作進入另一種現實的窗戶,或是由夢境和回憶組成的想象世界,由此鼓勵觀者去想象處于透鏡另一端的生存狀態。
這些參展作品不僅自身充滿著二元對立式的動態關系,外在也將與展出場地獨特的建筑景觀形成有機對話。展覽將持續至2020年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