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跨界演繹傳承新精彩
“一個字都聽不懂,但還是忍不住拍手叫絕”的各種天籟之聲、色彩斑斕匯成多彩河流的民族服飾、剛則撼動大地柔則勝似流水的各型舞蹈、散發著濃濃地域風情的民俗表演,把現場一次次點燃,讓觀眾大飽眼福,大飽耳福。在近日閉幕的第七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以下簡稱非遺節)上,86個國家和地區的1100多個非遺項目會聚一堂,奉上了一道“非遺大餐”。
在非遺節國際論壇上,64個國家和地區的近百名代表圍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框架下的履約實踐,把握當今世界文化發展趨勢和新時代推進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的新要求,結合成都塑造“三城三都”品牌,努力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的文化愿景,開展非遺學術交流,探討非遺傳承與旅游發展融合的路徑。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王福州提出,要認清文化遺產不等于文物,要把遺產提升到精神層面,區分物質屬性和非物質屬性,在一個體系文脈中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推向深入。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文化部門負責人希瑪珠莉·古榕指出,文化對于社會群體具有不可估量的內在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旅游業的巨大動力。非物質文化遺產必須要周全地進行管理和開發,否則很容易造成對非遺的破壞。
在非遺活態傳承與城市生活美學論壇上,各方代表探討了將活化的非遺傳承有機植入文旅融合場景,豐富了文化旅游內涵和體驗的實踐路徑;聚焦傳統工藝促進鄉村振興、美食類非遺項目的活化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等話題,聚八方智慧,助推非遺保護。
國際展覽設傳統手工藝展,緊扣“傳承多彩文化 創享美好生活”這一主題,堅持“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理念,展示了近35個國家的900個非遺項目,彰顯了非遺的國際性和多樣性。丹麥剪紙、波蘭蕾絲、塞爾維亞銀器、克羅地亞建筑裝置藝術展等吸引了大量觀眾駐足觀看。
“美食之都”鄉村美食節分設“潤物無聲——美食技藝展”“庖丁解牛——美食展演賽”和“妙手慧心——美食體驗營”三個版塊,通過展示展銷美食制作技藝流程和美食競技來體現美食文化的深厚內涵和獨特魅力,并設置部分體驗活動讓觀眾更直觀地感受技藝。觀眾可現場品嘗川菜、新繁泡菜、懷遠三絕、中江掛面、開江豆筍、富順豆花等,還可以看到精彩的非遺美食技藝競技和食品雕刻大師的佳作。
此外,本屆非遺節還推出了非遺傳承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主題展,展覽分為序廳以及“非遺助力扶貧·共筑美好生活”——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非遺專題展、“巴山蜀水·美麗非遺”——四川省鄉村振興成果展、“有一種生活美學叫成都”——發展天府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實踐展。
在文旅融合大背景下,為助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非遺節期間首次推出了10條成都“非遺之旅”旅游線路和40個非遺項目體驗基地,旨在通過專業產品設計和線路策劃,將非遺旅游推向市場,讓其成為常態化的特色文化旅游線路產品。
本次發布的10條推薦體驗線路,既包羅了成都的招牌旅游地,如熊貓基地、杜甫草堂、寬窄巷子等景區,又集中展示了成都優秀的非遺項目,如蜀錦、蜀繡、成都漆藝等,還包含綠道等新地標。
此外,本屆非遺節還設置了國際競技版塊,分設中國民族樂器傳統技藝競技、國際竹編競技、川派盆景競技暨精品展、天府小匠人·成都非遺小小傳承人競技等。其中,中國民族樂器傳統技藝競技會集了來自40個民族,30個省、市、自治區的89項民族樂器項目,包括拉弦、彈撥、吹奏、打擊四大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