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愛國精神 匯聚奮進力量 ——新中國美術對愛國主義精神的表達
回望70年的新中國美術,我們可以發現,高揚愛國主義精神一直是美術創作的主旋律。70年來,廣大美術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從愛國這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出發,創作出大量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優秀作品,為筑牢中華民族精神大廈的根基作出了重要貢獻。
征服珠峰(油畫) 馮 杰(中國美術館藏)
心系祖國的深厚情感
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美術作品題材寬廣,各種代表作品中,無不蘊含著深刻而樸素的精神表達。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有計劃地組織美術工作者創作革命歷史題材美術作品,對廣大群眾進行革命歷史和愛國主義教育。1950年1月,南京率先成立革命歷史畫創作委員會。5月,中央美術學院完成文化部下達的繪制革命歷史畫的任務。20世紀五六十年代,文化部、中國革命博物館先后組織美術工作者進行兩次革命歷史畫創作,并在國內掀起創作革命歷史題材繪畫的熱潮,涌現出董希文油畫《開國大典》、王盛烈中國畫《八女投江》、馮法祀油畫《劉胡蘭就義》、詹建俊油畫《狼牙山五壯士》、石魯中國畫《轉戰陜北》等一批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這些依據史實創作的作品在愛國主義教育中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70年代,陳逸飛、魏景山的油畫《占領總統府》和張京生、王元珍的油畫《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是同類題材中極具代表性的佳作。2004年以來,國家進一步加大對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的支持,如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的實施,匯聚了全國各地美術工作者創作的一批尺度恢弘的革命歷史題材作品,讓人民通過藝術再次重溫往昔崢嶸歲月。
其中,有很多表現領袖人物的作品,表達了美術工作者愛黨愛國的深厚情感。如李琦中國畫《主席走遍全國》、周思聰中國畫《人民和總理》、梁長林表現彭德懷的中國畫《故鄉行》,以及李象群雕塑《我們走在大路上》等,無論思想性還是藝術性,都堪稱中國美術史中的精品。
新中國7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40余年的飛速發展,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創造的人間奇跡。藝術家們創作的大量表現新中國建設成就和勞動者奮戰在各行各業的作品,同樣凝聚著愛國主義精神。如古一舟等人的中國畫《十三陵水庫落成典禮》、王文彬油畫《夯歌》、魏紫熙中國畫《天塹通途》、廣廷渤油畫《鋼水·汗水》,以及表現大國工匠的系列作品等,都通過展現社會主義建設者的風姿,表達了對祖國的深厚情感。
腳踏著祖國的大地(中國畫) 張道興(中國美術館藏)
共建家園的美好愿望
新中國美術工作者致力于用藝術的形式宣傳國家政策。
新中國成立伊始,美術工作者就熱情謳歌全國各族人民大團結是國家發展、民族振興的堅實基礎,很多美術工作者深入邊疆和少數民族地區,創作了一大批表現少數民族生活的作品,如周昌谷中國畫《兩個羊羔》、趙望云中國畫《雪天馱運圖》、黃胄中國畫《洪荒風雪》、徐匡和阿鴿的版畫《主人》、吳長江版畫《青海大草原》等。這些作品重在表現各族人民在國家的改革和發展中的積極貢獻,以美的語言,傳達出各族人民共同建設中華家園的美好愿望。
軍旅題材美術作品塑造了各時期保家衛國的中國軍人形象,以及我軍現代化建設取得的成就。早在上世紀50年代,有組織的軍事美術創作活動便成為新中國美術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羅工柳油畫《地道戰》、董希文油畫《紅軍不怕遠征難》、潘鶴雕塑《艱苦歲月》,以及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都是這個時期的佳作。此后,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群眾性美術創作獲得長足發展,無論現實題材還是軍事歷史畫都佳作頻出,比如陳逸飛油畫《黃河頌》、張道興中國畫《腳踏著祖國的大地》、邵亞川油畫《巡堤》等。
進入21世紀,軍事題材美術創作在“熔鑄中國氣派,塑造國家形象”的中國美術實踐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涌現出一批表現我軍履行新任務、新使命的作品,如李如油畫《亞丁灣護航》、李翔中國畫《南海·南海》等。這些極具時代特色、凸顯中國軍人保家衛國堅定信念的作品,讓觀眾看到了維護祖國統一、世界和平的堅強后盾。
亞丁灣護航(油畫) 李 如
增強愛國精神的視覺圖像
“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必須尊重和傳承中華民族歷史和文化”,是新中國一代代美術工作者肩負的歷史重任。
黨的十八大以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成為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鮮明主題。最具代表性的是繼“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之后,又實施了“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美術工作者創作出大批優秀作品。這些作品“在史實凝縮表現、歷史情景再現、藝術風格語言鑄造和精神境界開拓上,達到很高水平,標志著中國美術在歷史畫藝術創作領域取得的重大成果和所達到的高度,也填補了中國歷史主題性創作的空白與缺憾”,同時為向廣大群眾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優秀的視覺圖像。
“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必須堅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早在20世紀50年代,中國和亞非拉很多國家便建立了友好的外交關系。伍必端、靳尚誼的油畫《毛主席和亞非拉人民在一起》就是這類題材中的優秀作品。進入21世紀,中國更加積極地參與國際事務,表現維和部隊、中國援助第三世界國家的作品也進入美術工作者的創作視野。習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帶一路”之后,中國國家畫院在文化和旅游部的指導下實施了“一帶一路”國際美術工程,這是繼20世紀五六十年代絲路寫生活動后的又一次創作高潮。于小冬油畫《茶馬古道》、班苓版畫《甘南日記》、李寶林中國畫《圣馬力諾山下》等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作品。該工程充分體現了中國美術工作者走出國門、放眼世界的廣闊視野。
70年來,新中國美術工作者順應時代發展,不斷深入表現愛國主義精神的豐富內涵,通過作品來引導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國家觀、民族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新中國美術以美的形式和語言,讓愛國主義精神進一步深入每一位中國人的血脈和心靈。
(作者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