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種歲月》:也是血肉凡軀,也是鋼鐵長城
類型評價:
本文以當代軍人生活為主題,講述了普通士兵莊嚴從入伍時吊兒郎當的“刺兒頭”,到經歷了部隊中的重重考驗和集訓磨煉,最終站在國際特種兵比武的舞臺上與各國精英軍人同臺較量的故事。該文從個人成長層面切入大時代背景,三觀正、站位高,行文流暢,令人有身臨其境之感,將新時代我國軍人的保家衛國、血性擔當書寫得淋漓盡致,是一部現實主義軍旅題材的優秀之作。
作者簡介:
嚴七官,起點中文網作家。著有《絕對榮譽》《特種歲月》《彈道無痕》等作品。
文本評析
一、惟其艱難,玉汝于成
自古以來,個人的成長、變化、發展都是文學作品中重要的一大類主題。軍旅題材小說也符合這一規律,知名作品大多選擇主角的成長之路作為主線,一度形成熱播大潮的《士兵突擊》便是最好的例子,“不拋棄、不放棄”甚至成為當年年度熱詞。
隨著網絡文學的極度繁榮,軍旅題材作品在網絡文學作品中已經占有一席之地,“網絡軍旅小說寫作的對象由傳統作品中的軍官轉變為普通士兵,關注點下移,使得網絡軍旅小說具有極其濃郁的平民性、草根性”。[1]但不可忽視的是,雖然這類作品數量較大,但水平良莠不齊,異想天開、缺乏實際基礎的情況屢見不鮮,所描繪的部隊背景、人物特色與我國軍隊實際情況相去甚遠,難以真正打動讀者。究其原因,與網絡文學日趨走向模式化、“爽點”至上的途徑不無關系。有研究者形象地概括為,“網絡寫手成為白日夢的織造者,對讀者進行麻醉式的心靈按摩,使其滿足于夢游式的‘一晌貪歡’”[2]。
然而,我國軍旅題材有其特殊性,如果不能提高作品的根本站位,不能體現為國為民的情懷,不能充分展現中國軍人的榮譽與責任,僅僅追求內容的偏、險、怪,所營造的終將是不接地氣的空中樓閣,經不起時代和讀者的檢驗。令人驚喜的是,《特種歲月》甫一開篇,便以生動而富于時代特色的敘述,用綠皮火車、87式冬季作訓服將讀者帶回了二十年前的時光隧道之中,通過新兵報到途中的一次“硬氣功比武”小風波,讓主角以“磚頭作弊”的形式,不太光彩地首次亮相,給人以深刻的第一印象。
主角莊嚴,并不算是傳統意義上的“高大全”人物形象,也不是和《士兵突擊》“許三多”一樣樸實、憨厚的形象。他家境優渥,被父親“騙”入軍營,最初的打算只是混過三年回家做生意,為了能進入輕松的后勤隊,想方設法地在訓練中偷懶、發牢騷,入伍的行李里還帶著準備打點關系的現金。
作者也毫不諱言:“莊嚴的軍旅生涯開端并沒有多少光彩的事跡可以描述,和一些同齡的小青年一樣,入伍的目的和動機都不單純,也曾迷惘過,甚至產生過一些羞于啟齒的想法。”
“從軍以來,莊嚴一直沒有任何的理想或者信念。軍官夢是沒影子的事;說鍛煉三年吧,騙騙家人騙騙戰友還行,是經不起自己良心的推敲;如果說單純想當個班長虛榮一把更不可能,他實用主義者,所在的家庭及社會環境里建立起來的以經濟利益衡量事物的標準早已根深蒂固。”
這樣“一身臭毛病”的年輕人,會成為優秀的戰士嗎?在和平年代,沒有戰爭的血與火的洗禮,他能否真正發生轉變?如果有,又是怎樣發生的?相信讀者們心里都畫了個巨大的問號。
隨著劇情的逐漸展開,莊嚴的形象更加立體、生動起來。固然,在他入伍之初,展現給讀者的是一名市儈、油滑、貪圖享受的小青年,甚至因為訓練太苦差點當了逃兵,還因為打架被“發配”到了沒什么前途的炊事班去養豬。雖然努力通過了教導隊百里挑一的選拔,初衷也只是不想被自己的對手壓過一頭,這一理由顯然既不崇高,也體現不出志向。甚至在入選了人人羨慕的教導隊、成為預提班長人選后,還因為休息日砍柴失敗、被老兵嘲笑而忍不住坐在路邊哭,一邊哭一邊問自己“為什么放著家里好好的日子不過,要來這里受罪?”這一幕實在是和我們熟知的英雄形象相去甚遠。
但不可忽視的是,在吊兒郎當的外表下,莊嚴有著堅定、執著、永不服輸的一面。為了達到目標,他愿付出一切代價,寧可成為別人的笑柄也要抓住一切機會去練習,用血和汗為自己一次次贏來進步的階梯。他的鉆研精神和執著,得到了教導隊班長發自內心的贊許:“這兵雖然跟老實人沾不上邊,可是訓練起來卻有股兒狠勁,誰要是傷了他的自尊觸了他的逆鱗,真讓他較真起來,他肯跟你玩命去琢磨一個科目。”固然,莊嚴后來的成功與他經歷過的各任上司的慧眼識珠有關,經過一次次打磨,將這塊璞玉雕琢成了美玉。但倘若不是可塑之材,給他再多的機會恐怕也無法把握。隨著軍旅生涯的不斷的累積,莊嚴的每一次進步,和他內在、外在的逐步變化,都是相輔相成的,和情節的推動充分結合,體現了作者謀篇布局的功力,也展示了成長類作品的本質特色:“主人公的形象不是靜態的統一體,而是動態的統一體。主人公本身,他的性格,在這一小說的公式中成了變數……時間進入了人的內部,進入了人物形象本身。”[3]
二、愿得此身長報國——家國情懷的升華
《特種歲月》的時代背景較為清晰,主角入伍不久,便遭遇了震撼全國的“九八”大洪水。作者不惜筆墨,描寫了莊嚴所在部隊抗洪救災的經歷,將華中地區長江流域的洪水險情、軍民團結一心的抗洪壯舉再一次真實地展現在文中。就作品來說,這是主角思想境界的一次升華;就讀者體驗來說,這是直通肺腑的深切觸動。固然,在泥水中不眠不休地守護大堤,在暴雨中幫助群眾轉移,被麻袋磨破肩頭和雙手,這樣的情節并沒有描寫激烈交戰、白刃肉搏的小說情節那樣“炫”,也不如前文中描寫莊嚴參與野戰特訓那樣生動,但這是中國人民對解放軍共有的敬仰與情懷,較之好萊塢式的英雄主義更讓人心生共鳴,熱淚盈眶。
它或許是少年兒童和解放軍的相互敬禮:(以下摘自小說《特種歲月》)
一個小姑娘指著莊嚴他們的軍車,朝自己的伙伴脆生生地大喊:“好多解放軍叔叔!”
然后,幾個小伙伴竟然站在路邊,向軍車隊伍行了個少先隊禮。
車上的所有士兵,呼吸一下子變得濃重起來。
忽然,老七羅小明站在車邊,默默舉起了自己的右手,行了個軍禮。
緊接著,包括莊嚴在內的所有士兵,都舉起了自己的右手。
敬禮!
或許是老大娘塞到戰士嘴里的雞蛋。
莊嚴是含著淚將這顆雞蛋咬碎,咽進自己的肚子里。
這是他吃過的最好吃的一顆雞蛋。
也是他吃過最令人感動的雞蛋。
一向以為自己已經算是個鐵血軍人的莊嚴,在一件件不起眼卻直擊心靈的小事中感動的稀里嘩啦。
過往自己認為很時髦的那種價值觀完全撞得粉碎,他看到了這個國家,這個社會還有另外一面。
或許是在大堤上奮戰的80個小時:(以下摘自小說《特種歲月》)
那是莊嚴生命中最難忘的80個小時。
這八十個小時里,1師的搶險部隊輪換了兩批。
在這八十個小時里,事后有報告總結,從大堤到取土點一共326米,平均每一個參加搶險的官兵奔跑了三百多趟,等于在泥濘地里負重跑了九十多公里。
在這八十個小時里,每個軍人扛堆填料13000多公斤。
或許是更多平凡而讓人難以忘懷的小事,讓身為軍人的主角明白何為天職,讓身為讀者的我們明白何為人民子弟兵。“腳踏著祖國的大地,背負著民族的希望”,從戰爭年代的硝煙烽火,到和平年代的保家衛國,人民軍隊自誕生之日起,始終與中華民族的命運緊緊相連。倘若無視這一特征,寫出的軍隊題材文便會墜入虛無主義的迷霧,僅有形而無神,撐不起“軍文”的魂。
三、歸來仍是人間煙火——管窺真實的部隊生活
真實,是《特種歲月》的難能可貴之處。文中的人物雖然往往著墨不多,卻都勾畫出了重要的特點,以及內心的想法、對未來的謀劃。除了戰友的生死情誼,軍營之中所存在的競爭、壓力,軍人的現實要求和大時代、大背景下的軍人命運走向,作者也不加粉飾地展示出來。徐興國對提干的渴望,羅小明報考軍校的波折,“老迷糊”張建與女兵楊梅的朦朧情感,來自機關的指導員張和平對實訓的恐懼心理……這種種微妙的細節可能并不夠高尚,但卻足夠真實,與軍人的整體形象塑造并不矛盾。自私與崇高共具,友誼與較量并存,這才是實實在在的人生;能夠在危急時刻以命相博,也能在日常生活中享受惡作劇的點滴樂趣,這才是真真實實的軍人。
總之,《特種歲月》是一部將戰士真實生活與英雄情懷有機結合的杰出之作,把個人的發展與時代進步緊密關聯在一起,既給出了令人信服的主角成長和蛻變的因素,又將大時代背景下的人民軍隊建設發展通過細節剖面而展現,為全文注入了家國情懷與使命擔當的內核,帶給讀者閱讀的快感和精神層面的洗禮。
[1]凌瑤,吳春紅.網絡軍旅小說的主題突破.魅力中國,2017(第A1期).
[2]王晴飛.網絡文學的現狀與可能.《文藝報》,2019年6月19日2版.
[3] 巴赫金.《小說理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