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光武》:氣勢恢宏的歷史演義
作品簡介:
小說主要講述了漢光武帝劉秀從一介布衣成長為一代帝王的傳奇故事。作為一部歷史演義作品,《大漢光武》以正史為骨架,填充文學(xué)幻想為血肉,并注入人文主義的靈魂。2018年6月14日,《大漢光武》斬獲首屆梁羽生文學(xué)獎“歷史軍事類大獎”。
作者簡介:
酒徒,原名蒙虎,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代表作品《家園》、《開國功賊》、《盛唐煙云》合稱“隋唐三部曲”,奠定了其在歷史軍事類型網(wǎng)文中無可取代的地位。
酒徒的小說以厚重的歷史感見長,細膩生動的場景描寫宛如親臨。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真切感與史詩感撲面而來。
文本評析:
一、虛實相生的歷史演義
傳說中,漢高祖揮劍斬白蛇,前漢是蛇頭,于是劉邦開國的故事在史書中墨色最重,劉徹開疆拓土留下不少傳說,文景之治的佳話亦為后人所熟知;后漢是蛇尾,眾人只記得東漢末年那個英雄群起的亂世,卻很少提及東漢的開國皇帝劉秀。光武中興是一段明亮的歷史,卻因為不夠波折離奇埋沒而在歷史的煙塵里,《大漢光武》就是要奏響這段歷史的序章,給讀者呈現(xiàn)出一段瑰麗的傳奇。
這部小說在寫作上采取“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策略,堅持歷史的大方向不變,關(guān)鍵性史實不做改動,對歷史細節(jié)進行演繹化虛寫,達到虛實相生的效果。酒徒既有史官般的嚴謹,又有小說家的多姿想象。比如文中出現(xiàn)的劉秀少年時代的摯友嚴光,在歷史上的實際年齡比劉秀小很多,可能根本沒參與劉秀建立東漢的過程,但是在古代傳說中,他都是劉秀的謀士和知交。為了提升小說的戲劇性,作者選擇模糊他的年齡,讓二人提前相遇,共同成長。
有這樣一種說法,王莽是時空穿越者,因為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像極了現(xiàn)代人的手筆,劉秀是位面之子,他的出現(xiàn)填補了歷史的黑洞。以這兩人中任意一位為主角寫一部穿越小說,都有現(xiàn)成的史料作為素材,但是如此一來很容易失去歷史的厚重感,顯得輕浮。要想使讀者投入到設(shè)定好的歷史情境中,演義小說是最好的選擇。全書最具演義色彩的段落當(dāng)數(shù)王莽與劉秀的會面。這場會面安排在劉秀未顯時,王莽御駕出行遭遇刺客,劉秀在數(shù)息間為王莽擋下暗箭。原以為這是歷史的玩笑,后來才發(fā)覺是酒徒的虛構(gòu)為故事生色。王莽欲嘉獎劉秀,宣他覲見。王莽的皇位是篡奪而來,對漢室舊臣心懷忌憚,他希望劉秀拋棄宗室身份,親口否認與前朝的聯(lián)系。劉秀如果舍棄早已稀薄的骨血,就能得到提拔,出人頭地;如果堅守漢室的尊嚴,可能引來殺身之禍,他的內(nèi)心沖突充溢著戲劇張力,將故事的緊張氣氛推向頂點。
在體例上,小說也頗似明清時期的章回體演義小說,章節(jié)名是工整的七言,有的回目旨在統(tǒng)括全章,有的意在表明態(tài)度。劉秀救下鳳凰嶺的俠士馬子張后,把酒言志,綠林英雄與良家子竟互相生出幾分惺惺相惜之情。為了適應(yīng)網(wǎng)絡(luò)連載的速度,作者把這一情節(jié)分成四章,每個章節(jié)的小標(biāo)題連在一起是一首詩:“豪杰初遇須縱酒,英雄末路且放歌,仰天大笑出東門,鬼魅魍魎奈我何。”寫盡了少年人的意氣與俠氣。
小說的開頭部分以詩經(jīng)起興,帶有明清話本的韻致。結(jié)尾部分,光武帝霸業(yè)已成,大司空嚴光留書出走,劉秀策馬追至淯水河畔,不見嚴光蹤跡,只聽到船上漁夫相和,唱的是《詩經(jīng)·小雅》中的一節(jié):“沔彼流水,其流湯湯。鴥彼飛隼,載飛載揚。念彼不跡,載起載行。心之憂矣,不可弭忘。”回看一路艱難,登上權(quán)力巔峰的孤寂令人嗟嘆。然而作者未做停留,帶出下句“民之訛言,寧莫之懲?我友敬矣,讒言其興。”勸勉君王自警自持,劉秀會意翻身上馬,小說立意更上一層。
二、全新敘述視角下的帝王成長史
《大漢光武》是酒徒首次嘗試寫帝王。他此前的作品幾乎無一不是小人物的成長,描繪大歷史背景下普通人的無奈與沉浮,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時常懷著悲憫。此次是全新敘述視角下的帝王成長史,全篇圍繞劉秀進學(xué)、起兵、娶妻展開敘事,從光武帝的少年時代一直寫到登基稱帝。
帝王視角的小說,權(quán)謀寫得再精彩,也免不了有立場不正確的指摘,不過酒徒寫帝王將相同別人不一樣,他要鋪開的格局越廣袤,在落筆處越細微。古往今來,寫史都是述說朝代更迭,酒徒則仍舊從主角的微時寫起。從家鄉(xiāng)濟陽到長安,劉秀一路所見,是草扎布糊的太平盛世,是糟爛到骨子里的大新朝官員,是自在逍遙的犯罪者和貧苦無依的百姓。劉秀眾人多次遇劫匪,尚有一身武藝可以保命,那個時代的平民只能將命運系于天。他們一般是不會被寫進歷史的,就像電影中的龍?zhí)捉巧?,沒人想聽他們的故事。酒徒偏要將世道真實模樣犀利地挑明:兄長為求平安獻出自己的妹妹,縣令為討好權(quán)貴對俠士舉起屠刀,墨吏為搶奪美人縱容家丁冒充匪徒明火執(zhí)仗,人性在生死關(guān)頭暴露無遺,卻也有慷慨俠義的劉演、鄧晨,冒著家族覆滅的危險,救人于危難,像黑暗中的一縷光亮,這是酒徒小說獨特的人文情懷。
相比于廟堂上的爭斗,小說以更多的篇幅刻畫戰(zhàn)爭場面,具體的戰(zhàn)斗細節(jié)和戰(zhàn)局走向清晰畢現(xiàn),戰(zhàn)場的殘酷亦呼之欲出。光武帝在戰(zhàn)場上成長,征戰(zhàn)是整部小說的主線。其中昆陽一戰(zhàn)最激昂,令人血脈僨張。開戰(zhàn)前,雙方實力對比格外引人注目——劉秀一方以兩萬烏合之眾面對四十萬全副武裝的王莽軍,不啻以卵擊石,而且劉秀此時的處境非常危險,不能突圍,不能棄城,王莽斬斷了他所有退路。
劉秀在傳說里經(jīng)常能脫險,有人說他是氣運所致,其實是謀略得當(dāng)。劉秀如何分析城內(nèi)外局勢,如何穩(wěn)定軍心、鼓舞士氣,如何部署軍力、排兵布陣,小說里都進行了極其詳盡的交代。在攻城時,城下的王莽軍為使劉秀軍投鼠忌器,以百姓為擋箭牌,并放出野獸,只為破開城門。在講述這段故事時,小說中連用十一個“殺賊”,放繩索、砍野獸、投石塊一系列動作有了激越的背景音,每一句都痛陳著王莽政權(quán)的橫征暴斂,一句比一句高亢,響徹天地,回蕩在青史之中,戰(zhàn)斗在此刻達到高潮。
三、真切質(zhì)樸的情感表達
小說語言凝練質(zhì)樸,沒有特意煽情,卻依然能以情動人,這首先是源于作者對筆下人物傾注情感。劉秀后來征戰(zhàn)時的羽翼,在年少時都相互以綽號相稱:鹽巴虎、燈下黑、豬油,誰沒給伙伴起過外號,看到他們就仿佛被拉回到了少年時代。不用太多的字句概括人物性格,寫角色說的話、做的事,讀者自然看得到性格,這是古典文學(xué)方法論。作者以老練的文字描摹出一副鮮活的人物群像,在去往長安的路上,通過與蟊賊幾個回合的較量,鮮明的角色個性就已顯露出來,細心多謀的嚴光,沉穩(wěn)堅韌的鄧奉,聰明機變的朱佑……劉秀與三人同生共死,結(jié)下了真切的情誼。
作者曾戲稱《大漢光武》是一部“青春愛情勵志歷史傳奇”,雖是玩笑,卻見真意,劉秀與陰麗華的愛情故事確是自然不造作。
《后漢書》原文是這樣記載的:初,光武適新野,聞后美,心悅之。后至長安,見執(zhí)金吾車騎甚盛,因嘆曰:"仕宦當(dāng)作執(zhí)金吾,娶妻當(dāng)?shù)藐廂惾A。"
按這個說法,劉秀是年少慕艾,在見到執(zhí)金吾浩蕩出行的盛景時為了合轍押韻,湊出了,“娶妻當(dāng)?shù)藐廂惾A”,不得不說史書雖然精煉卻略顯乏味。歷史的空白給小說留下了充足的想象空間,在小說中,作者進行了合理的解釋。劉秀在賊人手中救出代兄涉險的陰麗華,當(dāng)時她只是一個十一二歲的孩子,看不出美貌。劉秀愛上她是因為陰麗華小小年紀(jì)膽識過人。為了渲染純凈的愛戀,作者還虛構(gòu)了一個女性角色:勾魂貔貅馬三娘,美得攝人魂魄,傾心于劉秀,可劉秀不為所動,一心記掛著陰麗華。
在陰麗華對劉秀的感情上,小說在他們初遇時用了一個“百年孤獨式”的寫法:
很多很多年后,被關(guān)在新野陰氏莊園小樓上,面對著四角形天空的陰麗華,依舊清楚的記得此刻劉秀所說的每一個字。
這一段勾連起當(dāng)下與未來,在灰暗的背景下綻放出愛與信任的花。劉秀一介布衣,得罪了王莽,前途一片黯淡,陰麗華背靠世家大族,仍頂著壓力向他表明了心跡,心有靈犀的感情真摯動人,對愛情的執(zhí)著追求也讓陰麗華這一女性形象更加立體,也更加動人心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