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籍華裔作家李懷瑜:受到性侵,并非你的錯
這是一則少有的,性侵案件中受害者獲得正義的案例。
“我站在深谷的這一段,迫切地想警告以前的自己:有人在跟蹤你,有人在灌木林間潛行,他在尾隨著你。我好想大喊,停!快回家吧!……現(xiàn)在已經太遲了……就算回頭,也勢必會遇見他,因為他就跟在她身后窺伺著。”
時年29歲的美籍華人李懷瑜在愛爾蘭鄉(xiāng)間漫步時,遭到了一名15歲少年的攻擊與強暴。在朋友的支持和扶助下,李懷瑜選擇了報警,并站上證人席,她想要的不是同情,而是正義。最終,罪犯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暴力事件給李懷瑜帶來了嚴重的心理創(chuàng)傷,無助、憤怒、遠離真實世界的抽離感、知覺的空白、懼曠癥、PTSD。李懷瑜畢業(yè)于哈佛大學,后又以優(yōu)異的成績取得倫敦大學金匠學院創(chuàng)意寫作文學碩士。李懷瑜一直希望通過寫作療愈自己,事發(fā)后幾周,她寫下了一小篇序言,但內心的創(chuàng)傷阻斷了這一寫作進程。
十年后,李懷瑜又一次選擇了勇敢,她將自己被性侵的真實經歷寫成了《生命暗章》。與大多數(shù)非虛構性侵類題材的作品不同的是,李懷瑜以小說的形式記錄下了自己的這一經歷。寫強暴的題材從來都不輕松,但她的書寫敏銳犀利而又不會過分煽情,故事以受害人薇安和強奸犯錢寧兩條敘述線索穿插而成,同時將性侵、少年犯罪、種族矛盾、階層困境等社會議題交織 其中,深入人物的內心世界。
《生命暗章》出版之后,榮獲2017年“非布克獎”(Not the Booker Prize)、SI Leed文學獎、《設計師》雜志十大值得關注的處女作等獎項。
再真實的語言和斐然的文采,也許都描繪不了當事人萬分之一的痛苦,但李懷瑜希望這本自傳體小說能為其他仍然處于黑暗中的受害者指明方向和帶來心靈上的慰藉?!拔覍懴逻@本書、在媒體上談論我遭受的侵害……這一切的工作都是想要試圖消除受害者可能會有的羞恥感,遭遇這樣的事情,唯一的原因就是犯罪人決定這么做。我個人對發(fā)生在我身上的事情并不感到羞恥?!?/p>
近日,《生命暗章》中文版由東方出版社出版,澎湃新聞借此契機專訪了李懷瑜。
李懷瑜
【對話】
澎湃新聞:您為何會選擇用小說的形式記錄下自己遭遇的這段經歷?小說出版后,您有收到過什么印象深刻的反饋嗎?
李懷瑜:有許多人問我,為什么把這本書寫成小說而非回憶錄(非虛構),這其中有幾個原因。一方面,已經有大量優(yōu)秀的性侵類題材的回憶錄,在我被侵害后的一年里,這些作品對我?guī)椭浅4蟆L热粑以賹懸槐绢愃频幕貞涗?,我想我無法在這一領域做出任何新貢獻。另一方面,我真正想要探索和挖掘的是少年犯的性格,從他的視角出發(fā),將少年犯的故事與受害者的故事相交織。
這是我能夠在小說中得以完成和實現(xiàn)的,因為在現(xiàn)實生活中強奸犯對我來說完全是陌生人。從錢寧的角度來創(chuàng)作小說是一次極具創(chuàng)造性的飛躍,如果薇安的經歷與我自己非常相似,那么作為作家,那就不需要有那么多想象力了。這就是為什么有些部分(薇安的部分)與我的個人經歷密切相關,而其他部分(錢寧的部分)則完全是虛構出來的。而且,將其寫成小說,也給了我很多對事實選擇的自由和控制,而此前作為受害者時我感到完全失控,小說給予了我實現(xiàn)控制的能力。
總體而言,反饋都是非常積極的,世界各地的讀者對此反應熱烈。除褒獎和批判性認可之外,令人驚異的是,讀者紛紛表示我的作品證實了她們自己的性侵經歷。一位女士說,她在讀過這本書之后,結束了一段虐待型的關系。我也見到過許多喜歡我書的男士,他們讀后熱淚盈眶,說這本書使他們更好地理解女性必須經受的那些經歷。
與其他幸存者和支持者的會面使我意識到,有那么多人愿意大膽說出和分享她們的經歷,并嘗試改變社會處理強奸和性侵的方式,這也是令我十分驚訝。如果我們都能更公開地談論這些經歷,停止對受害者的評判,那么我們就能得知這些罪行的真相。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們離這一目標更近。
澎湃新聞:主人公薇安在事發(fā)之后所經歷的一切,從報警到取證再到接受一系列應急檢查,這些其實向讀者展示了歐美國家對受害者提供的一些公共服務,您之前對于這些公共服務有所了解嗎?您覺得這些服務在未來還有什么需要改進的地方嗎?
李懷瑜:在我遭受侵害之前,我對這類服務并不是非常了解。為遭受性侵后的女性指引未來的生活也是相當令人困惑。在一些案件中,我看到過這些部門(如警察局)的精心照顧;在其他案件中,我也看到了非常糟糕的服務(如強奸危機中心)。這些服務的質量也會因受害者居住地點的不同而有很大差異,受害者的康復能力也會受到其可獲得服務質量的影響。因此,這類服務必須得到改進,但是由于得不到政府的重視,這類服務往往資金不足。事實上,它們對受害者的康復至關重要。
《生命暗章》
澎湃新聞:小說的后兩部分集中寫了案件的審理,而這一整個漫長的過程對于薇安來說,如同一場折磨,好在最后正義得以伸張。但其實很多性侵案件在審理的過程中會遇到許多諸如證據(jù)不足的問題,您自己是否設想過法律無法判定施暴者有罪的情境?如果在這種情景下,您會怎么做呢?
李懷瑜:我從來沒有想過我的施暴者會被判無罪,但是我的朋友們非常害怕這樣的結果。(事實上,他在最后一刻選擇認罪,小說中的審判完全是虛構的。)我認為,如果發(fā)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這對我來說將是滅頂之災,這將使我從性侵事件中完全康復變得更加困難。但是不幸的是,對許多受害者來說,情況就是如此,他們沒有看到正義得到伸張,仍然需要經歷艱難的刑事司法程序。
我認為讓公眾理解刑事司法程序對性侵受害者的損害有多大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我想通過這一部分的寫作來闡明這一點。我做了許多研究,觀察了發(fā)生在倫敦和貝爾法斯特的強奸案件,咨詢了出庭的辯護律師和公訴人。
司法程序確實不重視受害者的身心健康,辯護的主要論點完全削弱了被害人故事的可信度。這對受害者而言是極大的侮辱和傷害,對受害者的康復更是毫無幫助。此外,在施暴者面前公開作證的場景也非常觸目驚心,這種恐懼會對受害者生活的重塑造成極大破壞。在理想的世界里,受害者不必在法庭上面對施暴者,受害者在經歷刑事司法程序時,也會得到咨詢支持,整個詢問方式也應當有所不同。我也不喜歡陪審團對這類罪行進行審判,因為我認為公眾對受害者在性侵案件中的言行、舉止,甚至連眼神都存在嚴重的誤解。但事實上這些與施暴者是否犯罪無關,受害者往往會最先遭受公眾的評判。
澎湃新聞:在《生命暗章》中,薇安在案發(fā)后,及時給朋友芭芭拉打電話傾述。在您看來,她為什么做出這個舉動,而不是隱忍于心?你認為在遭遇此類事件后的第一時間最好采取什么措施?
李懷瑜:薇安(和我自己)遭受性侵后,立刻給朋友打去電話,因為在被毆打和強奸后,她需要得到治療。我清楚地意識到,描述我所遭遇的最簡潔、最有效的方式是“強奸”這個詞。如果我不想從他人那里得到幫助,我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使用這個詞。所以,這種緊急情況有點像是在“強迫”我自己接受。
在遭受性侵之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確認自己的安全,告訴你自己那次侵害已經結束了,你真的活下來了。告訴警察或者你信任的人,是走向刑事司法的第一步,但這也是令人痛心的過程,因為通常需要在性侵后的有限時間內提供證據(jù)。但你自己的安全、健康和幸福是才是最重要的。
澎湃新聞:這本書已在不同國家出版。在圖書宣傳中,你可能需要不斷回到當時的場景里,這會對你帶來心理負擔嗎?這些年來在您內心中是如何與這段不幸的經歷共處的?
李懷瑜:在宣傳推廣這本書時,我不得不持續(xù)地談論我所遭受的強奸和性侵,這的確會讓人有些筋疲力盡。但是我撰寫這本書并直言不諱地談論這一問題的全部原因,就是為了使公眾了解這類犯罪以及對受害者生活的影響。心理壓力是毫無疑問的,但過了這么多年,我已經變得更加專業(yè)了。多年來,我對創(chuàng)傷本身的態(tài)度也發(fā)生了變化。我不再有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PTSD),隨著生活不斷向前,新的經歷不斷涌現(xiàn),那次可怕的經歷也就不再有那么大的創(chuàng)傷力量了。
澎湃新聞:小說中,薇安在朋友的幫助下報警后,回到了倫敦。之后,她主動將自己的經歷發(fā)信息告訴了20位關系要好的朋友,甚至在回復工作郵件時,將此事告知了工作伙伴。您實際上也是這么做的嗎?當時您有沒有擔心他們會用異樣的眼光看你?面對生命中痛苦的回憶,在您看來如何把握好對他人傾述與隱藏的界限?
李懷瑜: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和薇安一樣,在遭受侵害后便給我的閨蜜寫了郵件,向她解釋究竟發(fā)生了什么。因為我的性侵事件幾乎遍布北愛爾蘭新聞,所以對我的朋友隱瞞這件事顯然有點假。同時,我想讓她們知道我的生活發(fā)生了多么根本性的變化,我知道我多么需要她們的幫助,我必須告訴她們事實真相。隱瞞這件事在某種程度上是不誠實的。
她們是否愿意向他人透露自己的痛苦經歷完全取決于個人。你沒有責任必須要告訴所有人,你也有充分的理由保護自己的隱私。
就我個人而言,出于政治原因我選擇公開此事。我確實認為,成為性侵受害者仍有許多羞恥之處。這太糟糕了,因為發(fā)生性侵的唯一原因是施暴者決定這樣做的,而不是因為受害者做過什么。所以唯一應該感到羞愧的人是施暴者。我所做的諸多工作都是想要試圖消除受害者可能會有的羞恥感,并表明我個人對發(fā)生在我身上的事情并不感到羞恥。我可以在電視上、在舞臺上、在媒體上,向任何人談論我遭受的侵害。
澎湃新聞:在一些國家,性侵事件發(fā)生后,輿論有時候會指責女性,比如衣著過于暴露……您覺得社會輿論和文化背景會給性侵案件帶來什么樣的影響?
李懷瑜:強奸是一種改變人生的、危害極大的事情,它的發(fā)生僅僅是因為施暴者決定這樣做。但是在現(xiàn)今社會里,我們總是認為我們能夠掌控好自己的生活,那些糟糕的事情只會發(fā)生在那些做出錯誤決定的人身上,以及那些理應對此感到愧疚或負有責任的人身上。我想這就是為何會有那么多性侵受害者遭受指責。旁觀者或許會想:“我永遠不會讓這種事發(fā)生在我身上。”這也許能給你帶來安慰。然而,如果你認為你的人生可以在瞬間改變,而不是因為你自己的過錯,那就太可怕了。
對受害者的指責也是個普遍存在的大問題,一個人的種族、階級或文化背景常常被用來解釋事情為何會發(fā)生在她身上,這會對受害者造成極大的侮辱與傷害??赡芤驗槲沂敲兰A裔,受過良好的教育,而且是被陌生人強奸的受害者,這對我能得到大家相信起了很大作用。但不幸的是,那些我們無法控制的因素,始終會影響他人對我們經歷的感知與評判。
澎湃新聞:面對受到過同樣傷害的人們,您想對他們說些什么?
李懷瑜:首先,你并不孤單。在我被強奸后,最困難的事情之一就是極大的孤獨感,感覺沒有人會知道我經歷過什么。但實際上,那里有諸多受害者和幸存者。
而且,這不是你的錯,這只是施暴者和我們身處社會的過錯。
最后,康復是有可能的。這不是瞬間就能實現(xiàn)的,但是在未來的某個時刻,生活定會變得更好。我做到了,其他人也做到了。
澎湃新聞:您是否參加過一些女權相關的活動和團體?您是如何理解女權主義的?
李懷瑜:在英美國家有很多女權組織,我也參與過其中一些。我還成立了草根組織Clear Lines,目前仍在正常運營,主要通過談論藝術來解決性侵和性騷擾的問題。
2015年,當我正在寫《生命暗章》的時候,我成立了這家組織Clear Lines。在整個寫作過程中,我感到非常孤獨、孤立,我想要做些事情來克服這種孤獨感。我開始意識到有多少藝術作品是為挑戰(zhàn)這一話題而創(chuàng)造的,又有多少普通人想要參與到藝術作品之中而不至于感到孤單。因此,如果我能夠為藝術家和受眾創(chuàng)造某種平臺或空間,使他們能夠聚在一起,那么這將是在正確道路上邁出的積極而有益的一步。這也讓我感受到創(chuàng)造力與社團在解決這一問題方面的重要價值。所以我想說,我?guī)椭蠹覄?chuàng)造了一個藝術家、活動家、幸存者和專業(yè)人士都能夠聚在一起的空間,讓他們在這里相互支持、齊心協(xié)力。
女權運動的核心就是認識到兩性不平等的社會結構并努力消除它們。女權運動需要具有包容性與多樣性,我們需要意識到,種族、階級、教育和性取向等方面的差異往往會導致女性生活中不同的磨難與經歷。
澎湃新聞:您曾撰寫旅行指南,制作獨立電影,籌辦影展,開發(fā)生態(tài)旅游計劃,并且在為各媒體寫作??梢哉務勀罱墓ぷ骱蜕顔??您想對中國的讀者說些什么?
李懷瑜:你永遠無法預測未來,不會知曉生活會帶給你什么。在我四十歲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自己懷孕了,今年12月我也將生下這個男孩。這甚至是我在一年前都沒想到會發(fā)生的事情,更別說是在遭受性侵之后。
我一直都在寫作。現(xiàn)在正完成我的第二部小說,內容主要講述那些保持沉默的女性,這部小說也有望在2020年或2021年出版。
我在西方度過了生命中的大部分歲月,但是我依然受到中國傳統(tǒng)感知與認知的深刻影響。我非常高興有這么多中國讀者能夠閱讀到我的經歷。在某種層面上,這是一位亞洲女性在西方的經歷。另一層面上,這是更為普遍的現(xiàn)象,這樣的經歷發(fā)生在太多女性身上。
這本書的確吸引了眾多國際讀者,但是有一點很顯然:在全世界所有文化、所有國家之中,性侵問題始終存在,沒有哪個國家能夠擺脫這種罪行。即便如此,我們還是可以通過組建社團等方式進行相互支持,無論我們身處世界任何地方。所以,或許你可以先從閱讀這一故事(我的故事)開始。但是,這也只是眾多故事中的一個。